卓納新 黃向陽
[摘 要]中部地區農民有著緊迫而強烈的文化消費需求,但整體的文化消費狀況卻不甚理想。促進這一地區的農民文化消費,既要提升農民自身的文化消費能力,更要強化各級政府的文化建設和服務職能,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文化資源投入,同時激勵社會文化資源向農村市場流動,促進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繁榮。
[關鍵詞]文化消費;市場化程度;文化資源;文化職能
[中圖分類號]F126.1 [文獻標識碼]A
1 湘西北農民文化消費的現狀
張家界、常德地處我國中部地區,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屬于傳統的農業地帶,農村人口占比很大,農民生活水平和發達地區比較有一定差距,體現在文化消費水平上,差距就更加明顯。根據實地調查及相關資料,我們這一地區農村文化消費的狀況做如下總結:
(1)文化消費欲望強烈,文化消費潛力巨大,但由于各種原因,需求得不到滿足或開發。作為工商文明產物的城市生活不同于鄉村生活的特質就在于其更具社會性和文化蘊含,而鄉村生活更具原始、本能、生理的邏輯。面對洶涌的現代化浪潮,物質生活日漸富裕起來的農民表現出緊跟時代腳步的巨大熱情,他們了解、參與、融入社會的欲望是直白的、強烈的。超越吃飽穿暖的簡單生存方式,他們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和更加豐富飽滿的人生,文化上的渴求不斷萌發并釋放,具體表現是: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和社會公共事物;緊跟潮流,追逐、模仿、學習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情趣、品位,比如廣場舞在農村也開始流行。顯而易見,廣大農民在追逐和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個體素質和社會條件的各種制約。
(2)文化活動形式老套、層次偏低、結構單調,群體性文化活動稀缺。我國城市已形成形式多樣、分層級的文化消費結構,個體性文化體驗和群體性的文化活動交織的文化生活狀態:學習進修、閱讀書籍報章、參加游戲娛樂活動、觀看影視、觀看或參加文藝表演、觀看或參加公共體育活動、旅游觀光。而農村地區農民文化生活的形式則比較單調:看電視、打牌,單純的娛樂消遣。以居家、村鎮小賣部、麻將館為主要文化活動空間。群體性的、有組織的文化活動嚴重萎縮,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了戲曲班子表演、婚喪嫁娶表演、舉辦傳統廟會等活動,一時間人氣暴漲,顯示了農民對群體性文化消費行為的渴求。但此類活動形式流于老套,素材匱乏,其受眾往往是一些年長農民,對新生代農村社會成員來說難以產生持久吸引力。
(3)文化糟粕成渣泛起,謠言蠱惑、惡俗暴戾等病態文化大行其道。文化創造及生產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支持。由于缺乏來自制度或市場的有效供給,農村、農民幾乎成為文化服務的盲區,粗制濫造、謠言蠱惑、惡俗暴戾等文化現象趁虛而入,大行其道。以網絡工具為媒介,農民群體成為一些謠言、惡俗暴戾視頻、段子流傳的主要受眾;封建迷信、打牌賭博、地下六合彩、色情表演等在湘西北農村有一定蔓延;部分地方出現了農民演藝團隊,一方面由于演藝成員的素養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創作團隊的支持,缺乏可供表演的優秀作品,往往借助摻雜一些媚俗和淫穢的表演取悅觀眾,農民以看熱鬧的心理對待,并不能真正獲取文化上的滿足。農村社會文化消費環境惡化。
(4)文化消費市場化程度不高。和其他的農村地區一樣,張家界、常德等地農村文化市場蕭條、萎縮,并沒有很好地發育起來。我國商業文化資源包括產品及服務都集中于大中城市,難以向比較落后的農村流動。市場經濟改革幾十年來,農民生產生活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農民文化消費的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城市中很繁榮的圖書、影視、演藝、體育、培訓等文化市場并沒有在農村有效延伸。一方面,農民尤其是中老年農民還缺乏購買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習慣。另一方面,面對廣大農民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非常低下的。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湘西北農村農民的文化消費停留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5)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供給嚴重不足。農村基層政府雖然有專門的公共文化保障部門,但是,農村基層文化部門及其職能在基層政府中邊緣化,公共文化機構掌握的文化資源有限且陳舊、文化基礎設施簡陋、文化服務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以體育活動為例,通過電視,廣大青年農民對NBA已并不比城市青年陌生,但由于缺乏普遍的籃球運動場地等基礎設施,這一有益的、符合現代青年興趣的文化活動就無法進入廣大農民的生活。而據我們在湘西北幾個縣的調查,在廣大農村基層,就是連類似農民運動會這樣的文化活動都很少舉辦,偶爾縣級以上政府組織的農民運動會,也有職業化的傾向,基本與廣大農民無關。
2 影響農民文化消費水平的因素分析
影響農民文化消費的原因是復雜的,本文試圖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向進行觀察。
(1)需求方面
從需求方看,影響消費水平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消費者收入水平和價格承受能力。
首先,實際可支配收入水平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從農村體制改革開始,近四十年來,中部地區農民都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奮進,到現在,大部分基本實現小康生活目標。但在湘西北農村,目前的小康更集中落實在物質消費水平上,這幾十年間,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農村人口收入主要用于不斷提升物質生活水平,是物質消費的匱乏到充實再到基本富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不斷得到實現和滿足的過程。文化消費更多是緣于精神安慰、發展及自我實現等高級的需求。一方面,文化消費的的收益往往是隱性的、非即時性的,另一方面,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高附加值使得其價格較高,出于習慣及傳統,廣大農民文化消費的渴望轉變成有效需求(有支付意愿及能力的需求)需要一個過程,這也符合需求層次梯度遞進的基本規律。
其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形成機制也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包括湘西北農民在內的中國農民文化消費的有效需求。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支撐下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城市文化市場,這一文化消費市場規模大、購買力強,大到足以保證文化經營單位在這個市場獲取邊際收益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根據邊際經濟理論,這個較高的邊際收益決定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顯然,這樣形成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對于可支配收入相對偏低的廣大中部農民來說非常不利,降低了他們文化消費的有效需求。
(2)供給方面
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從另一個方向決定著農民文化的實際消費水平。
文化供給不外乎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首先,文化消費是正外部效應顯著的消費行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公共屬性十分明顯。這就決定了政府在文化投入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此同時,文化消費的效益往往不限于當時,其影響的滲透性和延續性幾乎是沒有邊界的,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正是透過公眾的文化消費實現的。政府更有理由致力于促進社會的文化消費。實際上,出于教化民眾,維護統治及社會治理秩序,我國政府有在民眾文化生活中扮演主導角色的傳統。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各級政府在強化經濟職能的同時,文化建設及服務功能被不斷弱化,對農村的公共文化投入及支持嚴重不足。一些地方鄉級政府文化職能更是被邊緣化到幾乎完全消失的地步,文化機構僅僅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文化工作人員地位和工作得不到應有的認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極度匱乏、落后,公共文化活動及服務基本停止。農村改革前曾經發揮著重要文化組織和調動功能的村組,文化功能更是幾乎喪失殆盡。近年來,基層政府對文化市場的管理有一些加強,但文化服務仍然被忽略,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仍然嚴重不足。
其次,由于我國文化市場結構的特殊以及體制機制的原因,商業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難以通過市場向廣大農村有效流動。如前所述,我國城市文化市場規模極大,文化經營單位經營的邊際收益很高,各種文化經營主體集中于此,缺乏服務農村和農民的動力。加之很多文化服務需要相當的基礎設施設備等硬件條件,對比于城市,一般農村地區更是先天不足,這也妨礙了文化經營單位對農村、村民提供文化服務。
3 關于促進中部地區農民文化消費的幾點建議
(1)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加大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強化農村基層政府文化服務職能。
首先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財力支持。按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衡量,廣大中部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還有很大的缺口,僅僅靠地方自己的有限財力難以完全填補這些缺口。這就需要中央政府從全局高度重視和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在財力上加大對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將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配置制度化,包括活動場地、演出平臺等等;同時,強化并落實各級政府尤其是農村基層政府的文化職能,把基層政府的文化職能的強化和轉變政府職能結合起來,建立服務性政府。比如:調查農民文化生活狀況、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維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組織農民群體性文體活動,尤其是組織及扶持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
(2)鼓勵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引導和激勵商業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
文化產品的本質是精神性的,文化產品的創作主要有賴社會精英。因此,農村社會缺乏內生的文化供給能力,需要大量來自外部的文化供給。傳統農耕社會,退隱官員、落魄文人構成農村文化生活的中堅;改革開放以前,政府制度性安排農村文化生活。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傳統精英及文化資源呈現不斷流出的態勢,農村文化生產活動的內生力量越發薄弱,文化資源越發匱乏。要繁榮農村文化生活,擴大農民文化消費,需要動員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采取有效措施使各種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比如:大規模地對農村進行文化扶貧,安排和鼓勵城市行政企事業單位投身農村的文化扶貧項目和工程;用對農村服務的文化資源和產品給予補貼的方式鼓勵商業文化資源流向廣大農村。
[參考文獻]
[1] 沈費偉,肖澤干,劉祖云,等.農村文化復興的三維共建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荻港村的實踐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17(07).
[2] 鐘全宏,楊婧,盛建國,等.西部地區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J].社科縱橫,2017(05).
[3] 何宏光.農村群眾性文化生活現狀調查與反思[J].中國鄉村發現,2017(02).
[4] 周玉.皖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定位探討[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6(06).
[5] 孟芳.城鎮化視角下的農村文化建設研究[J].理論導刊,2013(06).
[6] 孟利艷.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適應偏好與影響因素——基于河南省18個城市的調查[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6).
[7] 崔立峰.促進我國農村文化消費需求的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3(08).
[8] 余慧芬.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探索——以湖南湘西北地區為例[J].農業考古,2009(06).
[9] 王峰,張玉娟.武陵山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綜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