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博仁
[摘 要]自2001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的政策十多年來,中國的小學由55萬所減少到26萬所,撤并的學校中絕大部分為農村小學。雖然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等目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也產生了較多的問題,下文就以福建調研地為例子通過走訪調查、原因分析、產生的問題、政策建議等幾個方面簡單分析撤點并校后農村的教育現狀。
[關鍵詞]撤點并校;教育;農村學校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
我國自實施改革開放、計劃生育等政策以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由于國家經濟增長日益迅速,城市對于勞動力的需求越發強烈。與此同時,由于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原本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大量涌入城市尋求打工機會。另外,城市能夠提供比農村更好的教育資源,大量農村適齡兒童跟隨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更好教育,令農村常住適齡兒童數量大量減少。
因此,2001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其中指出:“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拉開了“撤點并校”運動。
“撤點并校”的出發點是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但各地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衍生出了一系列問題。在我們調查走訪的農戶中,問及村子里面的小學被“撤點并校”后的看法,大部分村民都表示希望在村子里面有一所小學。從村支部書記了解到,村子里面近二十年來只有一位老師,從2005年左右之后便沒有學生了。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對“撤點并校”進行反思。
2 文獻綜述
2.1 “撤點并校”的概念界定
“撤點并校”特指我國為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對農村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對臨近的學校進行資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點”是指“教學點”,“校”是指“完小”。“教學點”一般指四年級以下學生學習的場所,多設在人口較少、偏遠貧困的村寨;“完小”指一到五年級(部分北方小學)或到六年級學生學習的場所,多設在人口較多的村寨(方亮,2013)。同時是指通過撤銷與合并學校對學校的數量與布局進行調整,以求實現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劉云,2013)。
2.2 “撤點并校”的原因
首先,由于實施計劃生育,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人口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導致農村學齡兒童不斷減少。其次,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城市化率愈發提高,導致大量農村廢棄、閑置,農村人口大量減少。經濟的發展促使城市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不斷上升,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水平,大量農村勞動力前往城市,他們的子女大多數也被帶到城市,進一步導致農村學齡兒童的減少。再次,城市、縣市中心學校等能夠提供更好的教育,以福建調研地為例,走訪的農戶十分重視教育,為了子女讀書愿意送子女到縣城或者市級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這也導致愿意就讀行政村小學的家庭減少。最后,我國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村一校”的局面,但行政村小學大部分由村民集體籌資修建,由于行政村較多,政府無法兼顧所有行政村小學建設的需求,各行政村所獲政府資助較少,造成了農村學校資金不足,難以聘請優秀老師任教,出現農村教學質量低下、學校布局分散等局面。
3 現狀簡單分析
隨著2001年確定實施“撤點并校”,由于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撤點并校”出現了一些問題。
3.1 政府以“撤點并校”為借口減少教育支出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福建省在1996—2009年期間,小學“撤點并校”的速度成上升趨勢,然而教育財政支出占比雖然在中期有所上升,但過后便開始下降,2009年教育財政支出占比大約只比1996年高0.03。由此可見,政府減少教育支出可能有搭“撤點并校”的“便車”之嫌。有學者提到,教育的投資效益有周期性、隱蔽性等特點(丁冬,2015),政府官員雖然在公開場合多次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了取得政績,即在唯GDP論的時期最為重視工業、貿易等GDP產值大戶,有意無意的冷落教育的支出,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教育只是其邊緣性而非核心化結構(褚宏啟,2000),在財力落后的中西部偏遠地區,政府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努力程度低于經濟較發達地區(王蓉,2004)。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在實施“撤點并校”的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監督及合理性操作,政府有減少教育支出之嫌。
3.2 “撤點并校”加重家庭的負擔
在之前“一村一校”格局的情況下,農村家庭小孩可在就近的鄉村小學就讀,家庭不需要負擔過高的交通成本費、飲食費等其他費用,也不需要擔心小孩的上學安全情況。
但隨著“撤點并校”的實施,行政村小學的撤銷導致農村小孩需要前往更遠的地方接受教育,有一份調查顯示,有些小孩需要徒步行走10公里左右才能抵達學校,平均下來每位小孩需要徒步行走3公里左右,居住地較遠的需要行走3小時左右才能抵達學校。經過如此的長途跋涉,小孩體力大量消耗,無法以充足的精力來應對接下的學習。
為了孩子們的方便,大部分家庭選擇了寄宿制或者包車接送小孩上下學,但在農村由于資金的有限,無法準備充足營養的餐食,難以保證提供一個干凈衛生的寄宿條件。另外,農村家庭包車無法保證所承包車輛的安全性,正規的校車在農村幾乎沒有,容易引發安全事故。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一搭載小學生的三輪車翻入河中,造成14死6傷的慘劇。這些都反映出“撤點并校”后學生的安全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同時,父母還需要支付宿舍、餐飲、交通等額外的費用,一定程度上使“九年義務制教育”沒有全面的惠及到農村家庭,反而加重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
3.3 農村小孩受教育條件受限
“撤點并校”之后,大量學生需要前往中心小學就讀,然而學校屬于事業編制,老師數量是固定的,學生涌入學校后老師的壓力大幅增加,一位老師不得不接受幾個班的教學任務。同時因為中心小學距離學生家庭較遠,大部分學生選擇寄宿在學校,學校又無更多的資金雇傭生活老師,導致在職老師兼任生活老師。學校的教學設施是固定的,教室的數量很難隨著學生數量的變化而變化,也出現了許多超過60人的巨型班。
“撤點并校”還容易致使優秀老師資源的流失,由于“撤點并校”之后學校數量的減少,事業編制的老師數量也相應減少,一些從事教育多年的老師看到轉正無望會選擇從事其他職業或者尋找更好的學校從事教學事業。由此加劇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不利于農村學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3.4 農村小孩成長道德危機
“撤點并校”后大量農村學生被迫前往較遠的地方上學,從交通上來看,才六七歲的小孩每天需要步行幾公里的山路去上學,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從小學生心理健康來看,被送到寄宿制學校的小學生從小便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容易造成其戀家情節加重,不利于其健康性格的養成,甚至會造成抑郁等其他心理疾病。另外,由于長時間無法與父母接觸,其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容易演變成日后的“問題少年”。
4 政策建議
“撤點并校”出發點是為了優化農村的教育資源分配,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與水平,因此我們應當在實施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以達到政策的預期效果。
首先,我們可以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以日本為例,日本在推進“撤點并校”的過程遇到很多與我們相似的問題,例如如何進行學校的合理分配、如何解決學生上學的安全問題等。日本的解決方式值得我們去借鑒,第一是國家通過財政補貼以順利推進“撤點并校”的實施,國家以較大幅度的提高學校的財政補貼,以應對學校學生大量增加的困境;第二是基層建立專門的委員會專門聽取居民的意見,日本所成立的基層委員會十分重視收集居民對于學校布局等看法,通過整理居民的看法匯報給政府以正確推進“撤點并校”的實施;第三是以彈性化措施應對學校規模大小問題,在一些特殊的地區,如交通不便等地區,能夠適度的調整“撤點并校”的力度以實現所有農村學齡兒童能夠接受教育;第四是建立完善的校車制度,通過建立完善的校車制度以保證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問題,減少父母的擔憂;第五是實現學校舊址的再利用,將荒廢的學校舊址再次利用起來,以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
其次,我們需要建立透明公開的監督制度,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參與到“撤點并校”的實施過程中。“撤點并校”實施過程中引發較多的爭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人民群眾沒有參與到監督過程中,家長與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應當學習日本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度與活躍度,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做到居民充分理解政策實施的目的與過程,加強監督力度,讓整個社會參與到這個“撤點并校”的活動中來。
最后,我們應當在實施“撤點并校”過程中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用辯證的態度來面對“撤點并校”中的問題,政府應當充分考慮現實,不要搞“一刀切”,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順利的推進“撤點并校”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丁冬,鄭風田.撤點并校:整合教育資源還是減少教育投入?——基于1996—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分析[J].經濟學,2015(02).
[2] 蔡志良,孔令新.撤點并校運動背景下鄉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02).
[3] 李盼強,曾爾琴,楊國輝.公平與效益的博弈——關于中部地區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的調查與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04).
[4] 徐國英.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政策價值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1).
[5] 王立.云南省小學“撤點并校”實施情況研究[J].當代經濟,2013(15).
[6] 李文英,劉云.日本農村中小學“撤點并校”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