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新《行政訴訟法》于2015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其后行政訴訟案件立案率空前高漲,行政機關敗訴率逐漸增加,而政府信息公開訴訟案件一直在其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法院在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中由之前立案的“尷尬”處境到如今的積極發揮“能動”作用,對推動法院的司法體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行政訴訟法》;信息公開訴訟;能動司法;司法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新《行政訴訟法》后,訴政府信息不公開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除了公眾對知情權日漸增加的訴求,法律法規的產生發展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不僅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下稱公民)主動維權,也使法院作為公民和行政機關之間的外部監督者不再感到“無力”,司法能動主義的發揮有了強有力的政治動力和法律推力。
1 新《行政訴訟法》施行前法院的“尷尬”地位
尷尬通常是指處于一種難以處理的兩難境地,法院在政府信息公開訴訟中的處境就是如此。根據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的規定,人民法院的司法地位是可以完全獨立地行使審判權。
但在政府信息公開訴訟的司法實踐中,由于多種原因,法院往往處于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據北京市高院2008年發布的消息顯示,北京市由信息公開引起的10起行政訴訟中,沒有一起進入實質性審查程序,不是撤訴、駁回起訴就是不予受理。法院既不能發揮出其所固有的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作用,也不能以最公平公正的立場來直面矛盾解決問題,而只能在公民和政府之間保持沉默。
1.1 原因
(1)歷史傳統: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官本位國家,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使權力至上、官員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官與民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與政府相關的信息都是國家機密,保密是正常的,公開才是例外;普通民眾也沒有要求政府公開信息的意識。“民告官”不是沒有,但卻很少而且能贏的寥寥無幾。在這種傳統文化影響下,政府信息公開的阻力很大,訴政府信息不公開更是難上加難。
(2)法律不健全:我國只有《公開條例》而沒有專門的政府信息公開法,在《公開條例》中也只有第三十三條一條提到了信息公開訴訟。《公開條例》沒有對“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這一原則進行明示,雖然這一原則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來說,不規定就意味著排斥。
1.2 后果
《公開條例》的施行,雖然給公民“民告官”的信息公開訴訟提供了法規上的保障,但法院的大門對于信息公開案件的申請人來說依然是很難跨進的。對于信息公開訴訟申請,法院最多的表現是保持沉默即不予受理。2008年5月5日,湖南省汝城縣黃由儉、鄧松柏等5位市民為了查清原汝城縣自來水公司在改制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一直奔走在有關部門之間,要求政府信息公開的申請被拒絕后,一紙訴狀將汝城縣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成為中國“信息公開第一案”。但除了汝城縣法院明確表示不受理外,彬州中院和湖南高院也一直沉默,早已過了法院是否受理的15日答復期。
2 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后法院的“能動”地位
2.1 概念
“能動”一詞源自美國的“司法能動主義”,指的是對美國司法制度中審判行為的一種見解。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指出:“我們所講的能動司法,簡而言之,就是發揮司法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為大局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服務性、主動性、高效性,是能動司法的三個顯著特征”。
要做到能動司法,法院應該由“被動”到“主動”,積極主動地正視問題、化解矛盾,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可以創新審判方式,從消極審案到積極引導,如在具體審理中法院做好釋明工作,開展巡回法庭,贈送相關知識手冊等;對一些不嚴重的糾紛,可以實行就地化解,建立調解平臺。
2.2 轉變原因
2.2.1 做到能動司法的法院可以適應社會變化產生的新情況、新形勢,改變原有的機構運行模式,可以彌補法律漏洞和缺陷,使法官能更積極主動地發揮審判權,更好的依法斷案。
2.2.2 完善司法職能的能動,可以依托審判的平臺,完善能動化解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積極對社會矛盾進行預防和司法外解決。
2.2.3 能動司法可以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導向作用,促進社會治理規則的建立健全,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推進中國法院的司法體制改革的進程。
3 對推動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意義
(1)保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減輕政府對司法的干預作用,回歸辦案本位。既可以引導更多優秀法官回歸本位,向審判一線傾斜,調動優秀法官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也對提升法院辦案質量與效率、促進法院審判工作規范化、制度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推進員額制改革,打破論資排輩的老習慣,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調動更多的司法資源到辦案一線。通過提高法官、檢察官的任職門檻和職級待遇,把優秀的司法人員吸引到辦案崗位、充實到辦案一線,實現司法的專業化、職業化和精英化,從而提高司法公信力。
(3)推進司法責任制改革,法官可以全程負責,行使法律賦予其的司法權,激勵辦案司法官的職業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有利于規范司法人員的行為,促進反貪反腐工作的進行,使司法人員審慎的行使司法權;還可以樹立司法權威,使國家司法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
通過法院能動司法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既可以有效地制止司法腐敗,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也能更好地保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守住了這道防線才能更好地建設和諧公正的法治社會。
[參考文獻]
[1] 趙正群,胡錦光,王錫鋅,王四新,莫于川.政府信息公開法制比較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2] 江必新,邵長茂.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