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峰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社會逐漸掀起人口流動的熱潮。隨著青年群體不斷地涌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結婚生子,工作繁忙的他們不得不把自己年邁的父母帶在身旁,一方面照顧孩子,一方面完成養老的職責。隨遷入城老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以及心理層面表現出各種融入困難,本文對隨遷入城老人社會融入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旨在了解當前這一群體的生活狀況,呼吁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
[關鍵詞]隨遷老人;社會融入;進城老人;城市適應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的日益繁榮,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現階段已進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飛線上。在這個日益“共同體”的社會,所有人都想搭上城市化這一高速列車,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年青一代的流動人口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效益,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他們通過在城市打工、求學、就業等途徑進入城市,最后購房定居在城市,然而受中國傳統養老觀念、家庭倫理以及現有家庭結構、“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年邁的老人迫不得已離開故土來到子女居住的陌生城市,幫助子女料理家務、照看孫輩,這一群體作為流動人口中的特殊群體正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名字“隨遷入城老人”。
1 研究設計
1.1 調查對象的概念界定
本文將“隨遷入城老人”定義為跟隨子女(流動子女及遷移子女)從本省市或外省市的農村到現居住地的城市短期或長期生活的異鄉老年人。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幾個要素:
從遷移性質上,遷移行為是由子女遷移引發的的一種衍生性遷移行為;從遷移方向上,“隨遷入城”強調由農村遷移到城市,遷移前的居住地和戶籍地在本省其他市或外省市的農村,包含了獲取本地戶籍以及并未獲得本地戶籍的老人在內;從遷移時間上,在現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老人;從遷移對象的年齡上,將其定義為年滿60周歲的老人。
1.2 樣本的獲取情況
調查對象選取的是Z市部分來自農村的隨遷入城老人群體,考慮到調查的人力、物力有限及調查的需要,在S社區抽取200位隨遷老人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被調查者的特征(文化程度、視力情況等),主要采用訪問問卷調查法。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實際收回問卷190份,其中有效問卷184份,問卷回收率為95%,有效率為96.8%。
2 隨遷入城老人樣本的基本情況
從性別上,男性隨遷老人74人,占樣本總量的40.22%,女性隨遷老人110人,占樣本總量的59.78%;從年齡上,年紀最小的到60歲,最大的到82歲,61-70歲的為122人,占樣本總量的66.3%,71-80歲的為60人,占樣本總量的32.61%,81-90歲的為2人,占樣本總量的1.09%;在婚姻狀況方面,未婚隨遷老人0人,已婚有配偶(包括再婚有配偶),且現與配偶居住在一起的隨遷老人有102名,占樣本總量的55.43%,已婚有配偶(包括再婚有配偶),現與配偶不居住在一起的有52人,占樣本總量的28.26%,離異的有4人,占樣本總量的2.17%,喪偶的有26人,占樣本總量的14.13%;在健康方面,非常健康的樣本有50人,占樣本總量的27.17%,比較健康的有76人,占樣本總量的41.30%,健康狀況一般的有26人,占樣本總量的14.13%,比較不健康的有32人,占樣本總量的17.39%,非常不健康的為0人;從子女數量上,擁有一個孩子的隨遷老人有54人,占樣本總量的29.35%,擁有多個子女的隨遷老人有130人,占樣本總量的70.65%;從隨遷時間情況上,來此地居住0.5-2年的隨遷老人有72人,占樣本總量的39.13%,居住3-5年的樣本有44人,占樣本總量的23.91%,居住6-10年的樣本有60人,占樣本總量的32.61%,居住10年以上的樣本有8人,占樣本總量的4.35%。從隨遷原因上,占樣本總量69.57%的老人是由于子女工作繁忙,來現居地幫助照看孫輩,料理家務;13.04%的隨遷老人身體不好,需要子女照顧;11.96%的老人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跟隨子女一起生活;3.26%的老人是因為城市生活環境好、生活質量高的原因來現居地;2.17%的老人是由于老伴去世,子女不放心老人獨自生活,所以把老人接過來一起居住。
3 隨遷入城老人社會融入的現狀分析
3.1 經濟上對子女依附性強
經濟收入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我們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的根本保障。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個人的勞動收入或儲蓄、離退休金、子女供給以及社會救助,社會救助一般指的是社會養老保險及集體和政府等其他救助和補貼。根據實地調查了解,69.57%的老人隨遷入城是由于子女工作繁忙,來現居地幫助照看孫輩,料理家務的,大多數老人在遷入地沒有工作,在生活來源方面多依靠子女的“孝敬”。問卷調查顯示:占總樣本量66.3%的隨遷入城老人其生活來源為子女供給,例如柴米油鹽等日常開銷,老人不需要支出太多,而相當一部分老人的子女每月會提供一部分資金孝順自己的父母,同時還會以買衣服的形式當作對老人的關心和回報。
3.2 生活方式轉變引起的不適應凸顯
由于隨遷老人內部存在強烈的異質性特點,不僅原居住地不同,并且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在原居住地形成的近乎固化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在遷入地的生活中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當問及“您剛來這里居住的時候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這一多選題時,64.13%的隨遷老人表示住樓房不適應;34.78%的隨遷老人生活習慣不適應;22.83%的隨遷老人飲食習慣不適應;17.39%的隨遷老人不適應現居地的氣候環境;還有1.09%的老人表示語言不通。在居住習慣上,隨遷老人由于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習慣了原來的獨居小院,加之老年人身體狀況的原因,上下爬樓梯十分耗費體力,對城市社區的樓房頗不習慣。在生活習慣上,表現在隨遷老人仍保留著在農村的一些習慣,如在原居住地的時候,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都比較自由,老人可以隨意安排自己的時間。但在兒女身邊一般都會考慮子女的上下班時間與孫子孫女上學的時間而主動調整。在問及“您覺得和子女住在一起方便嗎?”這一問題時,62.86%的隨遷老人認為“不太方便”“很不方便”。隨遷入城老人在與子女居住的過程中,由于種種生活習慣上的不同,會使兩代人產生很多不適,但是隨遷入城老人在看待和處理這些“不合拍”的問題時,表現的多是盡量接受、適應、習慣與忍讓。
3.3 人際關系的表面性和松散性
隨遷老人與同輩群體的交流有利于緩解老人進城后的精神壓力,更是老人們打發時間和聊天的有效方式。通過調查發現隨遷入城老人與社區居民的溝通主要分兩種情況:其一,是與城市老人的溝通。隨遷入城老人較少與城市老人交流,16%的老人表示怕當地人瞧不起,不敢與他人交流,且愿意交流的隨遷老人們與城市老人的交流多呈現表面化和陌生化,很難交到知心朋友。其二,是與其他隨遷老人的交流,他們之間的交流沒有那種社會地位的差異感,老人們的話題大多會圍繞農村的生活、城市生活感受、家長里短、孫輩教育來展開。但是這種交往具有隨機性,隨遷老人之間的溝通大多發生在社區廣場或接送孩子的路上,這就造成人際關系的松散性。
3.4 身份認同與歸屬感較低
作為社會融入的最高層面,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是其他層面的社會融入維度升華與遞進。通過調查發現,盡管很多遷移老人在當地生活了很長時間,對于生活環境也已經完全適應,但是他們依然具有較強的“過客心態”,在問及對自己身份的理解時,69.78%的老人覺得自己是外地人,認為居住的社區還是別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自己的根始終是在家鄉。且63.1%老人表示以后還是要回老家的,等孫子孫女長大,子女自己能照料了,就回農村養老,也有老人表示老家親人也不多了,不如跟在子女身邊有個照應。所以絕大部分隨遷入城老人內心深處還是沒有把城市當成自己的家,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過客”而已,由此看出隨遷入城老人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還是比較低的。
[參考文獻]
[1] 陳盛淦.隨遷老人的城市適應問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4(03).
[2] 易丹,薛中華.重慶市隨遷老人社區融入調查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17).
[3] 包福存.隨遷老人的城市適應問題探析[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