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冉 黃曉雪
[摘 要]“獲得感”是評價我國改革成效的標準之一,也是檢驗民生工作的重要標尺。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出現了拆遷、安置、就業和教育等民生困境,讓群眾陷入迷茫和焦慮中。要最大限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需要通過教育培訓、公眾參與和輿論引導等方式,增強民眾轉型能力和社會治理參與度,共享雄安新區改革成果。
[關鍵詞]雄安新區;獲得感;民生改善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此后更將其上升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之一。國內學者對“獲得感”的定義不一而足,但普遍認同“獲得感”是基于“獲得”實惠而產生的心理感受與滿足,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與精神得到。習總書記在部署雄安新區工作時多次強調,一定要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實踐證明,“獲得感”能否提升與民生改善休戚相關。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有民生問題解決了,群眾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滿足。目前由于雄安新區規劃懸而未定,加之空前的嚴格管控,本應共享改革成果的群眾卻陷入到了民生困境中,深感迷茫和焦慮。若政府不能未雨綢繆,一旦政策出臺涉及群眾利益,矛盾就可能集中爆發,阻礙雄安新區建設順利進行。
1 影響群眾“獲得感”提高的民生問題
1.1 拆遷問題
拆遷是當地群眾最關注同時也是最復雜的一個問題。首先,在補償方面,我國在國家層面上尚沒有一部能夠規范指導農村拆遷的法律,大多數拆遷政策由當地政府制定,而各地情況不一,補償標準比較混亂。在此情況下,群眾就高不就低便容易形成過高的心理預期。調研中了解到,雄安三地已有不少群眾自發到大興機場附近村莊“取經”,胃口被吊了起來,不合理的心理預期必然會給后續的拆遷工作帶來壓力。其次,在戶口方面,有的群眾雖已婚嫁但未及時遷入戶口,有的雖轉為城鎮戶口但仍在本村長期居住,有的退休回來在祖傳的宅基地上落葉歸根,他們自我認同為雄安人,認為在拆遷中也應獲得補償。自我認同與法律認定的對立,會加深拆遷補償的復雜性。最后,在產權歸屬方面,不少村子原來有集體土地,但多年來通過非法侵占、低價變相占有或私下交易方式,大量流入個人手中。這些土地在變更中未做法律確認,也沒有文字憑證,導致性質不清、所屬不明,給征地拆遷和群眾共享收益帶來極大麻煩。
1.2 安置問題
安土重遷是農民的傳統情懷,大部分群眾希望就地安置,以原來村莊為單位集聚,保持情感和文化的延續。除了鄉愁上的躊躇外,人們還有一些理性的擔憂。首先,安置區規劃、拆遷、建設的時間較長,原住民在此過渡期內必然涉及臨時安置問題。一是擔心補助費是否及時充足,雄安三縣房屋存量有限,近日房租瘋狂增長,長此以往群眾生活恐難支撐;二是擔心高齡老人、病人無處安身,受風俗影響和出于風險考慮,幾乎所有房東都不愿把房子租給老人或病人。特殊群體的安置將是對服務型政府的考驗。其次,不少群眾關注安置小區的宜居問題。地方建設中普遍存在“重拆遷、輕安置”的思想,一些項目未經深入調研、公眾參與和專家論證就匆匆落地,出現安置房選址不當、戶型方案不適用、房屋質量不合格、公共設施不到位等問題,若雄安新區建設重蹈覆轍,很可能為社區治理埋下隱患。
1.3 就業問題
雄安三縣雖然開發程度低,但絕不是眾人想象中的傳統農業縣,而是工業增加值近百億的工業大縣。除了雄縣的電纜塑膠、容城的服裝、安新的制鞋和羽絨等特色支柱產業外,農村中還散落著大量的養殖場和建筑隊,就地消化了幾乎全部的剩余勞動力。但這些企業基本都是產能落后、規模較小、污染嚴重的傳統企業或小作坊。在環保要求和新區管控的雙重壓力下,目前所有工地停工,部分企業停產,失業率陡然上升。令群眾更不安的是,他們大多職業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不高,在傳統產業升級中可能面臨長期的結構性失業。
1.4 教育問題
雄安新區建設中教育不可或缺,但三縣教育水平令人堪憂。鄉村學校普遍硬件條件差,即便是縣城示范性中學,教學質量也難望周邊地區項背。受讀書無用論影響,當地輟學率較高,很多孩子初中畢業直接選擇打工或創業,知識和技能乃至建立在教育之上的公民素質都難以跟上新區的發展。教育是民生之本,政府要提高重視,構建適合新區發展的教育體系框架,提高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1.5 生活成本問題
當下雄安新區的群眾還沒享受到“獲得感”,就先遭遇了生活成本的提高,其中房租壓力最為突出。當地可供出租的房屋保有量有限,隨著央企競相租房入駐,房租水漲船高,加之某些“二房東”投機爆炒,三縣房租急遽飆升。管委會辦公所在地奧威路的房租更加瘋狂,短短數月漲了十幾倍。在有些人的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的情況下,房租如此飆漲,不僅給群眾帶來了生計壓力,未來也會在過渡安置費的成本上給政府帶來壓力。
2 提升群眾“獲得感”的幾點建議
群眾之所以“獲得感”不高,雖然有體制機制不順和關鍵政策不出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群眾被排斥在新區改革之外,其能力無法契合新區預期要求,其聲音不易進入主流視野,其對真實信息的渴望難以得到回應。因此,針對雄安新區的民生困境,提升群眾“獲得感”,提出以下建議。
2.1 加強教育和培訓,提升群眾轉型能力
雄安新區的就業市場存在明顯的“供需錯位”,就業崗位對技能素質的要求與群眾現有的能力素質不匹配,對此必須通過教育和培訓來解決。首先,少年強則雄安強,要加大義務教育投入,使孩童在成長中逐漸培養起與現代倫理相適應的理念,趕上雄安發展的快車。其次,順勢而為打造新型產業工人,政府主導下的培訓要與市場有效對接,將需求大的工種定位為培訓科目,確保職業技能培訓出成效。第三,針對有轉型包袱但在管理和融資等方面有所欠缺的小企業主,進行政策信息、戰略管理、業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使之明確轉型方向,把握得住現在,看得見未來。
2.2 增強法律供給和公眾參與,完善多元治理體系
調研中干部反映單純依靠基層政府,很難解決關涉群眾利益的諸多問題。我國實踐經驗已證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是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因此,在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中,需要調動企業、公眾和社會團體的多元參與。首先,雄安新區是全國人民的新區,更是雄安人的新區,應該給當地公眾留有發聲空間,鼓勵群眾對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表達訴求,引導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建言獻策;其次,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會的補充作用,努力將矛盾解決在基層、糾紛化解于萌芽,避免問題在規劃出臺時集中爆發;最后,企業和居民拆遷補償中的很多難題本質上是法律問題,如土地權屬問題、補償標準問題等,三縣亟須改善法律供給不足困境,引進法律服務機構,以法治方式提供堅實保障。當然,多元治理并不意味著忽視政府作用,反而更應該尊重政府的“元治理”角色。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物價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作為,勇于擔當,為企業和群眾做好服務。
2.3 敢用善用新媒體,做好輿論引導
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雄安新區在規劃建設中搞好輿論引導,及時正面發聲、答疑解惑。但目前正規渠道發布的信息較少,官方唯一的微信公眾號更新頻率較低,內容也不夠解渴,政府與群眾之間難以冷暖互知,謠言橫飛。新形勢下的輿論引導,早已過了以限制為主的“堵”時代,而應通過參與性輿論,實現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對此建議,第一,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向公眾發布新區建設的最新進展,滿足群眾了解政策導向的需求;第二,加快建設雄安新區官方網站的同時,可以參照每年全國兩會人大和政協的做法,在網絡上開設一個“新聞中心”,作為雄安新區相關政策的指定發布平臺,供群眾去查詢了解;第三,與地方媒體合作,邀請權威專家對政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為群眾研判政策提供理性參考;第四,調研發現雄安群眾通過手機端獲取新聞信息的比重超過七成,故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正視自媒體力量,發揮優秀自媒體在政府和群眾間的橋梁作用,以達到引導輿論、疏導民情、化解矛盾之效。
[參考文獻]
[1] 李鋒.“獲得感”提升視角下民族貧困地區教育扶貧的困境與出路[J].民族論壇,2017(03).
[2] 范周.新理念·新模式·新使命:雄安新區發展研究報告(第一卷)[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
[3] 趙丹妮,黃蘊哲.廣東省產業升級:問題、原因及建議[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04).
[4] 鄧宇鵬.東莞傳統產業升級問題探討[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