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鵬
[摘 要]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標榜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培育“鄉風文明”有助于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之美。
[關鍵詞]鄉風文明;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既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又要“傳承發展提升鄉風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以此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之美
1 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鄉風文明建設至關重要
鄉村要實現振興,物質層面的內容建設自然是硬道理,但與此同時,精神層面的內容建設更是離不開、少不了。黨的十六屆五種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20字目標”: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屬于物質層面,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則是精神文明方面的。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動力。要讓農村的環境更美、鄉風更淳,要讓農民的思想更新、素質更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打通美麗鄉村建設之路,不妨以禮俗為抓手和突破口,承繼文明、破舊立新。
中國人講究禮數,自古也有著“禮多人不怪”的說法。文明的禮數、禮儀、禮節、禮貌是要講的,這種禮俗不但要講,而且要講好。因為他們一方面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錄著中國人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樂善好施、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作為鄉民們內心的普遍認可和共識,他們也起著規范鄉土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合情合理、合規合法的傳統禮俗、鄉規民約,即使是在當今社會,我們必須予以保護、傳承和發揚。
也有一些所謂的“禮數”發展到今天,不但失了原本的美好,反而成為了人們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對于這類陳規陋習,我們則必須持堅決抵制的態度。雖然個別舊俗在民間還有著根深蒂固的根基,但只要我們態度決定、措施得利、方法得當,終有“拔根”的一天。當前,隨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文明鄉風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各地簡辦婚喪喜事、破除封建迷信等現象已成風尚,重塑文明家風、學習先進文化已成樂事。現代文明理念的不斷輸入,必將戰勝陳規陋習,幫助農民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 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鄉風文明需常抓不懈
2.1 搞活農村經濟,為鄉風文明建設奠定物質基礎
要以農村經濟大發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努力搞活農村經濟,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幫扶、鄉村黨員干部幫扶和激勵機制。籌措建設資金,幫助解決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通訊難等問題。農業經濟的大發展才能為美麗鄉村的鄉風文明提供堅實可靠的物質基礎。
2.2 振興教育事業,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人才儲備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力度,廣泛開展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為鄉村引進文化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大力扶持本土文藝人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繁榮本地文藝創作,培育基層優秀文藝工作者,依托高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培育本地區的文化產業旅游專業人才。依托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文化產業旅游人才培育機制,搭建本地區文化人才高地和形成人才品牌集聚效應。另外,還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具有經濟頭腦、法制觀念、創新精神、效率意識,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代農民,為美麗鄉村的鄉風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必要保障。
2.3 加強法治建設,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法治建設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農村的鄉風文明建設要取得實效,必須要改革和不斷健全、創新法律制度。農村鄉風各項文明建設始終在法律的范圍內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逐步實現各項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還要抓好有關法律制度的貫徹和落實;更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監督,建立對村干部權力的約束機制;最后需要開展民主法制宣傳教育,以普及農村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常用法律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村普法工作,引導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自覺學法、懂法、用法、守法,通過合法途徑和程序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
2.4 提高農民認識水平,為鄉風文明建設普及現代理念
突出抓好鄉風文明建設三大載體:道德講堂,鄉村學校少年宮,村民文化廣場。道德講堂主要是“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用身邊事教身邊人”,通過道德講堂的固定流程,讓村民定期走進道德講堂,接受心靈的洗禮,從而提高村民道德素養。鄉村學校少年宮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親情關照和心理關懷,推動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村民文化廣場不僅是農民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日常文化娛樂生活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也是促進農村社會風氣好轉、鄉風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
美麗鄉村既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描繪著人們向往的美好生活。美麗鄉村不但要美在環境,更要美在人文,既要有鄉土鄉貌、鄉風鄉情,又要與現代文明相依相融、相生相伴。以禮俗為本、以禮俗為依、以禮俗為美、以禮俗為榮,才是新農村民俗應有的作用和風貌。
[參考文獻]
[1] 裴佩.政治視角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明建設[J].赤子(上中旬),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