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玉
[摘 要]新戶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未利用地面積廣闊,潛在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市場大。為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進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戶鎮在現已開發的100平方公里未利用地項目的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項目。
[關鍵詞]新戶鎮;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1 新戶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項目發展現狀
新戶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項目主要位于新戶未利用地開發項目區內,建設規模100平方公里。項目區東起新義公路,西至潮河,南至沾化界,北至生態河,是東營市貫徹落實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未利用地開發利用戰略而立項實施的重點土地整理項目,涉及51個行政村,項目區全部實行溝、渠、路、林、田、村標準化開發,采用荷蘭最先進的暗管排堿技術,遵循“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通過溶解土壤鹽分,達到“快速改堿、適中投資、節約土地、便于推廣”的良好效果。
2 影響我鎮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2.1 土地流轉難度大
“暗管排堿”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土地改良技術,當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實踐驗證,導致受讓企業對改堿效果持懷疑觀點,存在等待觀望思想。項目區內地力條件不一致,而土地流轉的價格一致,導致整體流轉難度加大。按照農村集體土地第二輪延包的規定,承包期限截止到2028年12月31日,流轉期限為15年,但受讓企業所投資的農業項目投資大、見效慢、資金回收期長,與所有受讓企業主張的租賃期限30年的要求出入較大。農民有依賴土地的思想,部分農民把土地視為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不愿轉出。同時,土地真正流轉完成,以土地為業的農民一旦無地可種,且不能轉移就業,勢必引發情緒波動,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
2.2 農企利益難協調
群眾期望值和企業承受價位之間難以找到結合點。隨著土地改良和新型實用技術的廣泛運用,傳統種植農作物的產值逐步提高,群眾對未來的土地出讓價格有更高的期盼。而項目區內土地開發前多為荒、堿地,地力較差,改良土地需要幾年的過程,受讓企業近期投資所帶來的效益較低,其所能承受的價格相應較低。
2.3 有實力的受讓企業少
由于農業收入較低,農業開發又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導致目前真正想流轉、有實力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少,土地流轉競爭市場還沒有形成,企業過于苛刻的條件,往往容易導致土地流轉工作在關鍵時刻“流產”。同時,當前在談的受讓企業規劃不明確,有的企業只提出需要土地的指標,沒有明確的發展規劃,群眾對土地流轉后的發展存在顧慮。
2.4 扶持配套措施不到位
土地開發和流轉事關企業發展和農戶生存大計,需要加大對受讓企業和出讓村莊、農戶的扶持、支持力度,幫助企業解決好土地流轉后基礎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農田改造、新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等問題。幫助村集體解決好公益事業建設、文化設施建設、留守老人婦女兒童關照、新型產業培育等問題,引導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建立村企互利共贏、企業民富、和諧發展的新機制。
3 加快現代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 做好產業規劃
將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納入全區總體規劃,由區農業部門牽頭,高起點、高標準統籌規劃好農業產業布局,立足于生產規模集約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生產產品標準化、生產方式產業化,按照“產業化、園區化、規?;?、集約化”的要求,體現高效、生態、品質、安全的理念,發展成方連片的設施農業、規模種養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建設集特色種植、養殖、繁育、加工、旅游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打造生態循環產業鏈,促進生態保護、農業傳承和觀光旅游一體化發展,切實實現項目區生態、生活、生產三結合的目標。同時,給農民預留出少許的土地讓其耕種,避免個別群眾因無地可種、無工可打而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
3.2 探索“兩區同建”模式
按照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生產集中發展的思路,通盤考慮土地使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區位優勢、自然村分布情況,積極探索農村社區和農村產業園區同步建設的“兩區同建”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吸納農民“離農務工”,變農民為“產業工人”,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同步協調增長,合理規避農民失地、失業風險。通過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新型農民集中居住區和農村社區,實現社區服務配套,為項目區內的居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切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3.3 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市場經濟就是按等價原則進行自由交換的經濟。在明晰產權、強化用途管制、嚴格控制總量的前提下,讓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土地市場進行交易,鼓勵農民以租賃、參股的方式參與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也可以采取托管、入股以及合作經營、合伙經營等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戶,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切實保障農戶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
3.4 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著眼于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失地農民再就業渠道,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向小城鎮轉移,尋求就業機會。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引導和支持占有土地生產資料較少的農民從事養殖、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市場。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機制,積極發展“打工經濟”,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健全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務市場,建立完善農民外出務工的中介組織,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創造優良環境。
3.5 加大政策支持
結合河口區《關于實施富民工程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意見》(東河發〔2012〕9號)和《關于印發2012年富民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東河政辦發〔2012〕14號)精神,按照400/畝·年制定土地規模流轉補助政策。借鑒墾利現代漁業示范區管委會由市政府承擔400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東營市現代畜牧業示范區管委會按照每畝3萬元給予未利用地項目開發所增土地指標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扶持的成功做法,對新戶現代農業循環示范區項目內新增耕地指標的受益部分給予鎮級分成,資金全部用于項目區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肅娜.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長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