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鋒
[摘 要]國外辯訴交易刑事訴訟法律制度的普遍適用和蓬勃發展,大大提高刑事訴訟案件的結案進度,節省了司法資源。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強,法律的全球化也影響著我國法律改革的進程。當前,雖然我國尚未完全引進辯訴交易制度,但是我國坦白從寬刑事政策與辯訴交易制度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如何借鑒其優點,探索出適合我國法律環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辯訴交易制度?
[關鍵詞]辯訴交易;法律制度;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1 辯訴交易的概念
在19世紀中期的美國,伴隨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治安秩序受到極大的挑戰,偷雞摸狗之類的事數見不鮮,也不乏觸犯刑法之輩。面對案件堆積如山,辦案效率極其低下的窘狀,辯訴交易制度便應運而生,并在1974年正式納入美國刑事訴訟法,至此以后,該制度被廣泛用于美國司法實踐。什么是辯訴交易?其前提必須是法院或法官允許;參與交易的主體是公訴機關或檢察官和被追訴人及其辯護律師;交易的時間是在開通審理前;交易的內容是被追訴人以認罪并做有罪答辯為條件來換取公訴機關或檢察官降低指控或向法官提出減輕量刑建議。
2 確立中國式辯訴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隨著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辯訴交易制度也越來越廣泛地為我國所知曉和熟悉。就我國當前是否有必要引進辯訴交易制度,人們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如果確立此制度是否符合我國的法律環境和基本國情,有人持懷疑或觀望態度。其實,在筆者看來,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2.1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可以節約司法資源,減少司法成本,獲取經濟效益。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結果公正才是人們所信服的。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要兼顧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實現兩者的平衡 。從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層面上看,中國有著漫長的封建歷史,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所倡導的“中庸之道”“以和為貴”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人們都更愿意大事化了,小事化無,不愿意大動干戈。總之,諸如化干戈為玉帛類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或改變的。人們不愿對簿公堂的觀念與辯訴交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人們接受起來較為容易。
2.2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符合現代訴訟理念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與現代訴訟理念相符合。在刑事審判中,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與公訴機關應該作為平等的訴訟主體參與訴訟,而不是處于被動的訴訟客體地位。雙方當事人各自享有其訴訟權利,公訴機關有權決定是否起訴以及如何指控,而被追訴人作為一個平等的訴訟主體,其訴訟行為是為了減輕自己的刑罰,即做有罪答辯是為了逃避因刑事審判而帶來的不利后果。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樣的原因,法律都應該尊重被追訴人對自己的命運選擇權和支配權。
2.3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一直飽受美國的人權攻擊,四處揚言我國不尊重人權,在刑事審判中尤為突出。而辯訴交易制度的確立,有力地回擊了質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權利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在其等待判決結果的時間里,他們的人身自由必須得到保障,避免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而如果采取辯訴交易制度,在短期內審結,如果無罪釋放,他們可以盡快與家人團聚,重返工作崗位,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如果有罪入獄,則能夠早日接受教育改造,重新做人。
2.4 確立辯訴交易制度,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在刑事審判中,訴訟價值和程序正當是我們經常所討論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拘泥于控辯審三方,從而侵害了被害人的權利。被害人作為被犯罪行為的侵害對象,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急需補償和安撫。而確立辯訴交易制度,充分尊重了被害人的意見,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實現。
2.5 辯訴交易制度體現了“坦白從寬”的刑事政策
“坦白從寬”是我國建國初期一項重要的刑事政策,對我國刑事案件審判 的順利進行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精神實質與辯訴交易制度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坦白從寬”只是我國刑法規定的被追訴人在法律上獲得較輕刑罰的酌定情節,換句話說,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向公訴機關或者審判機關坦白,并不一定獲得從寬處理,如此一來,便不能有效地實施該刑事政策。而辯訴交易制度的建立,可以使愿意做有罪答辯的被追訴人獲得較輕的處罰,更加彰顯刑法在實體上的公正,也是符合我國刑罰制度精神;同時也有助于司法機關將一些證據不足而自愿認罪的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更有效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和大多數人的利益。
3 確立中國式辯訴交易的具體設想
建立一項法律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研究,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因為我國法律體系屬于大陸法系的范疇,所以應該吸取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精華,絕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從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辯訴交易制度。
3.1 以自愿協議為確定協議內容的標準
民法中規定,平等的市場主體在交易的時候必須在自愿的前提下進行,辯訴交易制度也不例外。在進行辯訴交易的時候,應該充分尊重訴訟當事人的意見,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進行交易,不受欺騙和強迫,被告人必須明知由此產生的法律后果并自愿承擔這種后果。
3.2 辯訴交易必須有書面的協議
法律文書是刑事司法中各種法律行為的依據,前文分析了辯訴交易是在訴訟主體自愿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不用法律文書予以確定,那就毫無約束力,朝令夕改形同虛設。但是這個交易需要第三方的介入,那就是審判機關應該享有否決的權利,一旦認為不適宜適用辯訴交易制度,可以自主啟動一審普通程序。
3.3 辯訴交易應該對能夠進行“交易”的罪行做出范圍上的限制
辯訴交易以提高訴訟效率為首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對可以進行辯訴交易案件的范圍應當合理界定,為了防止公訴機關與被追訴人暗箱操作,將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通過交易降格,從而使被追訴人逃脫應該受到的刑罰,損害司法權威,降低法律公信力。
3.4 以檢察機關認為存在訴訟風險為前提
辯訴交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即公訴機關對于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證據掌握不足,為了提高司法效率,節省司法資源,控辯雙方通過協商,達成一致。如果公訴機關對于犯罪證據掌握充分,那么決不允許黑暗交易,杜絕司法腐敗,讓犯罪分子接受應得的刑罰。因此,在確定可辯訴交易的案件的前提上應有所限制。
3.5 辯訴交易應只限于量刑,而不是對定性和罪名進行交易
進行辯訴交易,其交易的范圍應只限于對被追訴人的量刑問題,而不應該涉及對案件的性質和罪名,在數罪并罰的情況下,罪名為同一性質,那么某一罪名應當允許被交易;但不同性質的犯罪,如貪污罪與交通肇事罪,那么其中任何一種罪行都是不可以被交易掉的。
3.6 法律應明確規定被告人所應獲得減刑的幅度
控辯雙方進行辯訴交易應該對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減刑幅度進行限制,不能毫無限度地減刑,否則很可能導致司法腐敗,形成所謂的“錢權交易”。
3.7 加強對檢察官的監督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任何權力的行使都必須受到限制,公訴機關在進行辯訴交易的時候,也應該受到監督。所以,必須設立一個對檢察官監督的機制,以避免司法腐敗,決不允許檢察官與被追訴人以辯訴交易的幌子,從而放縱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3.8 規定在辯訴交易時必須有律師參加和確立辯訴交易的法定程序
筆者認為,控辯雙方進行辯訴交易,必須要有律師在場。一方面,律師擁有較高的法律知識,可以為被追訴人提供法律幫助;另一方面,辯訴交易類似于民法上的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如果沒有律師的參加,交易便缺乏公信力。因此,進行辯訴交易,律師的參與是很有必要的,被告人沒有委托律師的,法院應當為其指定律師。
[參考文獻]
[1] 陳光中.辯訴交易在中國[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2] [德]阿希姆.赫爾曼.協商性司法——德國刑事程序中的辯訴交易[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02).
[3] 龍宗智.正義是有代價的——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辯訴交易,兼論一種新的訴訟觀[J].政法論壇,2002(06).
[4] 劉榮軍.程序保障的理論視角[M].法律出版社,1999.
[5] 趙秉志.刑事訴訟法學 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 [美]弗洛伊德.菲尼.美國的刑事訴訟法改革-對兩項改革的歷史檢驗:排除規則與公開的辯訴交易[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