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成 周剛 吳承國 李永學 陳光勇 王致云 劉志培 柯磊 孟鴻洲
摘要[目的]篩選玉米新品種鄖單20適宜的種植密度。[方法]研究了6種不同的種植密度下鄖單20的農藝性狀、綜合抗性和產量表現,并分析了種植密度對果穗性狀的影響。[結果]在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的情況下,鄖單20適宜的種植密度為52 500株/hm2,此時產量為11 675.55 kg/hm2。[結論]該研究為鄖單20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玉米;鄖單20;種植密度;綜合抗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05-003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the proper planting density for new maize variety Yundan 20. [Method]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multiresistance and yield of Yundan 20 were researched under six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ea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ough base fertilizer and rational topdressing, the proper planting density for Yundan 20 was 52 500 plants/hm2. Thus, the yield was 11 675.55 kg/hm2.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rgescal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Yundan 20.
Key wordsMaize;Yundan 20;Planting density;Multiresistance;Yield
近年來,隨著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的持續減少,加上養殖業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玉米深加工工業(燃料乙醇)的發展,玉米供需矛盾日漸顯露。因此,開展玉米高產研究對提高玉米單產、促進玉米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玉米種植獲得高產必須選用產量潛力高的優良品種,同時要有合理的栽培技術相配套[1]。鄖單20是湖北省十堰市農業科學院玉米育種團隊在鄖單19選育的基礎上,借鑒鄖單19的雜種優勢模式,利用母本“WD01”和含有“S7913”血緣自交系較強的雜種優勢[2],選育出適宜湖北省二高山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的玉米新品種。母本WD01是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美國先鋒種質X1132分離出的二環系,父本T259引自湖北省五峰土家族縣農科所,是用墨白導入自交系S7913選出。該品種于2016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鄂審玉2016005,證書編號:1121)。適宜在湖北省高山及低山地區春播種植。筆者研究了6種不同的種植密度下鄖單20的綜合抗性和產量表現,分析了種植密度對果穗性狀的影響,為鄖單20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和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十堰市房縣紅塔鎮玉米科研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為冬炕春耕地,地面平整,土質均勻,土壤肥力中上等,光照充足,田間無遮陰,排灌方便。
1.2材料
供試材料為鄖單20。
1.3方法
1.3.1試驗設計。該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設6個密度處理,即處理M1:30 000株/hm2、處理M2:37 500株/hm2、處理M3:45 000株/hm2、處理M4:52 500株/hm2、處理M5:60 000株/hm2、處理M6:67 500株/hm2,3次重復。小區長6.00 m,寬3.33 m,面積20 m2,5行區。行距0.67 m,行向與廂溝垂直,四周設保護行。
1.3.2收獲計產方法。每小區收中間3行計產,計產面積12 m2,產量以kg為單位,保留2位小數。
1.4.2栽培管理。
1.4.2.1播種。4月20日播種。播種前先平整廂面,開好播種溝,按6個不同密度標準的播種尺按田間排列分別播種,然后在種子中間見空丟肥,最后精細蓋種,保證播種質量,正區四周設保護行,播后噴霧“莠去津”苗前除草劑。
1.4.2.2施肥。底肥:肥料為“鄂中”牌(N、P2O5、K2O的含量為15%、15%、15%)復合肥750 kg/hm2,不施農家肥。追肥:肥料為“洞庭湖”牌(N含量為46%)尿素,5~6片葉時追施苗肥150 kg/hm2,12~13片葉時追施穗肥300 kg/hm2,開溝條施。
1.4.2.3
田間管理。5月2日出苗,出苗后噴霧“土蠶一支凈”防治地老虎等地下害蟲。5月20日定苗、追施苗肥和松土鋤草。6月25日追施穗肥并中耕培土。
1.4.2.4
調查記載。5月15日調查其出苗情況,7月8日調查其抽雄情況,7月12日調查吐絲情況,8月22日調查病害、倒伏、株高、穗位高、葉片數,8月30日收獲。出苗后溫度、光照、水肥條件適宜,玉米長勢良好。7月20日的暴雨大風造成部分小區倒伏,整個生育期未遇到特大自然災害,試驗進展較順利。
2結果與分析
2.1生育期及農藝性狀
由表1可知,生育進程不受種植密度大小的影響,5月2日出苗,7月5日抽雄,7月10日吐絲,8月30日成熟,從出苗到成熟121 d。鄖單20植株農藝性狀不隨種植密度的變化而改變。該品種株型平展,莖基紫色,植株高度在326~344 cm,穗位高度在161~177 cm,植株葉片20~21片,穗位以上葉片6片,雄穗分支16~18個,花絲淡紅色,穎殼綠色,花藥黃色。隨著種植密度加大,雙穗率呈降低的趨勢,而空稈率有升高的趨勢,鄖單20雙穗率和空稈率都較低,種植密度對其影響不大。
2.2抗逆性
由表2可知,鄖單20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其小斑病、紋枯病均發病較輕,為1級,處理間無差異,無其他病害,表現出較好的抗病性。倒伏率受種植密度影響較大,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倒伏率呈大幅度上升趨勢。密度由處理M4的52 500株/hm2增至處理M5的60 000株/hm2時,倒伏率急劇上升;處理M5、M6倒伏嚴重,說明密度不宜超過60 000株/hm2。
2.3果穗性狀
由表3可知,6個處理的粒型為馬齒,穗形筒狀,粒色為黃色,軸色為紅色,穗粗為5.4~5.5 cm,禿尖長為0.5~1.1 cm,穗行數為20.1~20.4,出籽率為87.4%~89.2%。穗粗、禿尖長、穗行、出籽率間變化不大,無明顯規律可循。而穗長、行粒、千粒重間差異較大。穗長、行粒數、千粒重受密度影響均較大,均隨密度的增加呈減少的趨勢。
2.4產量
由表4可知,6個處理折合產量為8 458.8~12 517.35 kg/hm2,產量隨密度增加而增加。處理M1的產量最低,為8 458.8 kg;處理M5的產量最高,達12 517.35 kg,較處理M1增產47.98%,但倒伏率較高,為29.8%;處理M6倒伏嚴重,產量僅為10 033.8 kg,居第4位,仍較處理M1增產18.62%。處理M4的產量居第2位,為11 675.55 kg,較處理M1增產38.03%;處理M3的產量居第3位,為10 617.15 kg,較處理M1增產25.52%;處理M2的產量居第5位,為9 483.75 kg,較處理M1增產12.12%。經方差分析,不同處理間產量差異極顯著。用LSR測驗法進行多重比較,處理M5的產量除了與處理M4間差異不顯著外,與其他處理間差異均達到極顯著;處理M4的產量與其他處理間差異顯著。
3結果與討論
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研究報道很多,鄭單958和先玉335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2個品種,也都是在合理的種植密度下獲得高產。研究與生產實踐表明,玉米產量在一定密度范圍內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而上升;達到一定種植密度時,產量不再隨著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反而下降[3]。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使玉米群體與個體協調發展,解決穗數、穗粒數和粒重三者間的矛盾,并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最大產量[4]。
該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鄖單20的生育期、農藝性狀影響不大;對其抗逆性、產量性狀及產量影響較大。鄖單20在低密度下抗倒性好、空稈率低、果穗性狀優,但因群體數量少而產量低[5-6]。隨著密度的增加,鄖單20的果穗性狀變化較大,即密度增加,果穗變短、行粒減少、千粒重下降。種植密度為60 000株/hm2時,產量雖然達最高,但倒伏率急劇上升,空稈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生產上種植倒伏風險較大。因此,在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的情況下,鄖單20適宜的種植密度為52 500株/hm2。
參考文獻
[1] 劉開昌,王慶成,張秀清,等.玉米光合性能與耐密性關系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01(6):25-29.
[2] 周剛,李永學,吳承國,等.高產·多抗·優質玉米雜交種鄖單20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6):34-36.
[3] 郝蘭春,譚秀山,畢建杰.玉米產量與種植密度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5):9-10.
[4] 王毓華,彭應錦,何增國.玉米品種先玉335在古浪縣適宜種植密度試驗[J].甘肅農業科技,2016(5):23-24.
[5] 周剛,吳平華,吳承國,等.玉米新品種鄖單19種植密度試驗研究初報[J].農業科技通訊,2013(12):58-62.
[6] 梁曄,周開強,劉小衛,等.黔單19號在桐梓縣種植密度試驗初報[J].農技服務,2008,2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