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在對我國高新技術園數量與分布、特征、變動趨勢等問題進行簡要描述的基礎上,對其公共設施基本類型、發展概況、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我國高新技術園在規劃標準與技術、資金投入、體制機制上存在問題。對我國當前高科技園區公共設施的規劃未來發展提出了“引入國際標準,提升規劃技術;分階段進行,社區化;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公共設施法律保障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高新技術園;公共設施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高新技術園是知識轉化為財富的功能體。這種轉化涵蓋了教育、研究與開發、規模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等關鍵環節的連續過程。而公共服務設施則是保證這些功能連續運作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推動園區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1 我國高新技術園狀況
1.1 數量與分布
伴隨著世界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態勢,我國高新技術園建設從1988年首次被批復的中關村科技園開始截至2017年,短短30年不到,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已達156家。高新技術園區的鼎盛,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的重要表征。在數量上,我國高新技術園存在省際差別,分布并不均衡。如表1所示,國家級高新園區按省份來分呈金字塔分布。沿海的江蘇、廣東、山東具有最多數量的園區。三省占據25.85%的比例。不同年份,政府批準的數量也不盡相同。其中,1991、1992、2010、2015四個年份批準的高新技術園數量最多,占總量的74%。
1.2 特征
我國高新技術園呈現如下特征:
1.2.1 類型
我國高新技術園區存在諸多的模式,但幾乎所有模式均以政府主導型為主。政府通過政策制定和財政撥款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資金和通過地塊審批,建立起高新技術園。這種模式為許多國家所選擇。我國絕大部分高新技術園為政府主導型。
1.2.2 區位
在區位選擇上,我國高新技術園大多數設在城市郊區或與新城建設相結合。同時考慮到了環境和交通兩大因素。一般地處風景秀麗之地,周邊交通發達。
1.2.3 居住人群
高新技術園區的人群構成特征有三:一是高端科技人才為主。相當數量的人群具有博士學位,海歸人員和國際化人才也日漸普遍。這些人群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二是年齡結構輕,未婚比例重,暫無家庭羈絆,工作與生活結合緊密。三是人才工資待遇高,消費能力強,注重工作及生活的舒適度及品質,體現出對高端服務的緊迫需求。
1.2.4 居住模式
在居住模式上特點有二:一是園區相對獨立,距離城市中心區和大型居住區相對較遠;未婚員工更傾向于住在園區,對公寓和宿舍的需求量較大;部分員工則選擇居住在生活便利、設施齊全的市區,對交通需求較高。二是高科技背景下知識密集。園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產業,周邊遍布大學、科研所、培訓機構。這導致公共設施強調對創新型氛圍的培育,強調自然生態景觀的保護與人工智能景觀的營造。
1.3 變動趨勢
伴隨著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層次變動,當前我國高新技術園區發展主要趨勢有二:一是產業層級從生產加工基地轉向創新型產業集群,從單純開發建設轉向為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二是園區生產與生活開始結合,“產城融合”初現端倪。傳統上“以職為主”的科技園區向“職住平衡”的綜合性產業城區轉變,功能結構更為復合,培育自主創新的環境適應性要求更為強烈。這樣,滿足園區產業層級和產城融合的需求,成為園區公共設施建設的核心與邏輯起點。
2 我國現行高新技術園公共設施概況
2.1 基本類型
根據高新技術園區對公共服務設施功能的需要程度,大致分為以下類型,并且體現出與城市公共設施不同的特殊性。見表1。
2.2 發展概況
高新技術園發展與其公共服務設施存在共生關系,二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生長。基于二者的這種相互匹配性,可以從以下三個視角進行分析。
2.2.1 數量與質量
當前在數量上的主要問題是園區發展迅猛、規模較大,公共設施配套不足,發展滯后,推進較慢。質量上的問題表現在高端服務能力不足,如生產性設施方面信息技術的交流交換平臺等生產性高端設施比較缺乏;生活性設施方面如當前相當部分的園區住宅類型仍以安置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為主,僅有少量的住宅提供給高端科研創新型人才。除了住宅,園區居民重點關注的品牌教育和醫療設施等配套同樣因為投入特別巨大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解決。
2.2.2 空間分布
隨著投入的增長,高新技術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數量眾多,功能日趨復雜,綜合性程度進一步加強。這樣對其空間布局技術水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避免各類設施之間相互干擾,又要考慮不同服務設施之間的互補。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項目多,規模大,但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和分布的均衡性尚有待提升。
2.2.3 投入與產出
我國高新技術園絕大多數屬于政府主導這一事實深刻影響到園區的投入樣式。這一背景下,園區普遍注重投入,搭建平臺。有些園區由此出現了超前式發展。如大量興建樓盤和商廈,與人口脫節嚴重。另外,為吸引招商引資,不少園區均提供了過度的優惠政策。這樣的優惠政策雖然可以作為扶持中小企業的措施,但是過大的優惠幅度導致園區資金短缺,而不得不依靠商業房地產的發展來填補。同時低收入的情況也阻礙了園區本身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使得這一需求需被迫以市場方式來解決,最終削弱了園區吸引力。
2.3 問題分析
通過以上的現象描述可以汲取出若干深層次的問題,如下:
2.3.1 規劃存在標準和技術的不足
目前高新技術園區公共設施規劃建設依據的國家標準以及相當數量的地方標準。問題有二:
一是缺乏獨立的規劃標準。我國傳統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越來越無法適應城市社區的差異化需求,尤其是科技園區的公服設施規劃缺少相應的設置標準。因為缺乏標準,當前高新技術園區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普遍設計觀念保守,前瞻性不強,整個體系始終未能圍繞“高新技術園區產業層級和創新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加以構建。
二是規劃技術層面的落后。我國當前對公共服務設施的研究尚處于定量研究階段,未能在區位理論指導下建立起具有普遍適用的數學模型,更忽視了政治、階層等人文因素的影響,缺乏定性研究的內容。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在規劃布局上,仍簡單、機械地根據“千人指標”和“服務半徑”作為配置標準確定服務設施的選址和規模。忽略了不同城市空間中居住人群的需求差異,最終影響到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
2.3.2 資金投入難以持續
資金投入難以持續是我國基建面臨的普遍現象,也是制約不少高新技術園區公共設施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高新園區建設屬于政策推動、資金推動。由此產生的問題主要有四:一是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地方財政,來源單一;二是園區建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三是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特別是外貿企業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不少處于停產或倒閉狀態;四是觀念上的問題。如有的園區過于關注GDP,緊盯工業項目,對服務業特別是民生類的服務業投入較少。受資金投入不足影響,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項目推進緩慢。
2.3.3 體制機制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間
政府主導型體制存在較大的優勢,尤其是園區發展初期階段,政府功能不可或缺,難以替代。但隨著園區的深入發展,政府主導型模式也可能存在問題,主要有二:一是普遍采用的政區合一的管理模式弊端顯現。通過調研發現,園區和行政區合二為一后,存在體制運轉不順、職能權限弱化、承擔社會事務多而雜、工作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開發區的發展。二是由于歷史原因,不少園區基本上屬于開放式管理。園區管理機構只是協調機構,一方面導致園區難以為企業提供高效行政服務,另一方面造成園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與企業發展要求不平衡,甚至脫節。
3 我國高新技術園公共設施的規劃趨勢
由于傳統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的服務人群更為綜合,與科技園區的人群構成特征突出等特點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傳統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理念對于人群構成特征明顯的科技園區也必然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必須圍繞產業層級需要以及創新型人才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適應的公共設施,使園區煥發出最大的活力。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
3.1 引入國際標準,提升規劃技術
在高新技術園區的公共設施建設上,國際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規劃標準與技術。因此,kiyomi在系統把握園區建設各類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相關經驗方法,確定不同層級的公共設施網絡體系,承上接洽區域級公共設施輻射,啟下補充完善各類設施的設置要求,注重社區級公共設施的營造。研究表明,生活性公共設施總體密度達到40 處/ km2 以上,密度較高,用地規模較大,層級豐富。從空間布局來看,商業、教育、醫療設施應與商業區、居住區布局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需求,以團塊、帶狀等不均衡布局為主;文化、體育、綠地布局統籌考慮高技術園區需求多元性,以均衡布局為主。
3.2 階段化進行,社區化導向
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具有不同的區域特征、產業層級、價值取向、發展階段。因此必須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當前,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在發展路徑上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所有高新技術園區均應按照預定戰略規劃,階段化進行。如初期應著重滿足園區內生活服務的需要,為科研及工作人員提供優質的生活基礎服務設施;中期應重點滿足同區內信息技術互換互補的需要,為園區內工作人員提供思維碰撞與交融的場所;遠期應滿足園區與城市之間產業服務的需要。二是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化”是高技術園區公共設施未來發展重要趨勢。這與當前產園區居民數量劇增、開發區向城市新區轉變的趨勢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應注重社區醫療設施、教育設施、體育設施等的建設,注重社區活力的營建和文化氛圍的滋養。
3.3 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公共設施法律保障體系
高新技術園區公共設施建設是個復雜的工程體系,涉及諸多領域。伴隨著高新技術園區發展壯大,獨立的專門性立法保障和優惠政策體系建構勢在必行。可以通過立法手段,首先可以對房地產租賃、稅收、信貸、設備折舊、外資引進等給予多種優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以及促進高新技術園區的運行與發展。其次,以立法形式,如制定《高新技術園區建設規范》等專門化條文,對園區的地區建設計劃、周圍開發地區整備計劃及其事業設施等作明確說明,對園區的區域、公共利用設施等作具體規定;最后,頒布相關法令,對私非國有企業使用國家院所設施做出細致規定。
[參考文獻]
[1] 常健,付毅剛.高新園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組建與空間布局[J].四川建筑,2005(06).
[2] 余煒楷,趙寧.轉型升級背景下科技園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需求特征與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3(07).
[3] 江海燕,周春山,高軍波.西方城市公共服務空間分布的公平性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2011(07).
[4] 蔡靚.高科技產業園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研究——以張江高科技園區科技創新區為例[D].上海: 同濟大學,2007.
[5] 武田艷,何芳.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設置準則探討[J].城市規劃,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