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林
“西南劇展”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于桂林文化城的舉世聞名的戲劇文化活動,自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歷時90多天,演出100多場次,當時《新華日報》稱之為“中國戲劇史上的空前盛舉”,《紐約時報》認為:“如此宏大規模之戲劇盛會,有史以來,自古羅馬時代曾經舉行外,尚屬僅見。”
2014年,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抗戰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團隊在“西南劇展”精神感召和方法啟示下,借鑒西南劇展“戲劇演出展覽”“戲劇資料展覽”和“戲劇工作者大會”三大內容,以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品為核心,用戲劇排演、文獻檢閱、攝影展覽和文化沙龍的方式,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推出大學話劇文化工程“新西南劇展”。
2013年,團隊主持人精選抗戰桂林文化城經典話劇作品,組建“新西南劇展”指導教師團隊;創建望道劇社,組建《秋聲賦》《桃花扇》《舊家》《芳草天涯》四個話劇劇組。
2014年,推出以《秋聲賦》《桃花扇》《舊家》為代表的新西南劇展,在廣西師大、漓江學院多所高校巡演,在桂林、南寧多地巡演,產生轟動效應。國務院參事藺永鈞認為廣西師范大學的“新西南劇展”“應該記入中國話劇史”,桂林文化界認為“新西南劇展”的推出“功德無量”。
2014年11月,《秋聲賦》在上海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演出獲得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和優秀組織獎。
2015年,在昭平黃姚演出《桃花扇》,在桂林拍攝并放映話劇電影《秋聲賦》。
2016年,與北京師大聯合舉辦大學戲劇教育研討會,組建《花橋榮記》話劇劇組。
2017年,排演原創青春版話劇《花橋榮記》先后在廣西師范大學演出三場,并在桂海碑林進行實景演出,在桂林引起巨大反響,得到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現代文學館的著名評論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創造了一個新的桂林文化符號。
2018年,籌備以青春版話劇《花橋榮記》做“新西南劇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巡演”,進行中華民族家國情懷教育。
西南劇展是發生在廣西的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新西南劇展是對廣西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開發。當廣西師范大學推出新西南劇展的創意之后,立刻得到廣西戲劇界有識之士的高度認同,桂林文化界也有意推出桂林的新西南劇展。雖然這個想法沒有付諸實現,但2015年,桂林戲劇創作研究院也成功地推出了取材于抗戰桂林文化城的原創方言話劇《龍隱居》,并獲得了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新西南劇展還給文藝創作帶來一個啟示,那就是文藝創作工作者不僅需要藝術的天賦、生活的體驗,還需要一個激活靈感、獲得素材的途徑,那就是研究歷史、研究文獻。事實上,這方面成功的個案有很多,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的成功就建立在對地方文獻和民國歷史的深入研究基礎之上。新西南劇展來自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抗戰文化暨桂林文化城研究”特聘專家團隊長期研究的厚積薄發,貌似枯燥專深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樣可以成為文藝創作、成為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資源。
這里,我們組織了幾篇新西南劇展創作團隊成員的文章,試圖從不同視角呈現饒有意味的新西南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