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 潘穎梅
[摘 要]放生是佛教儀式中一項重要的法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肇慶慶云寺放生儀式及其音樂進行分析,發現慶云寺放生儀式的音樂旋律多為級進、同音反復、細膩婉轉、平穩進行,節奏則使用一些較為穩定的四分、二八等節奏,在結構上也比較單一隨性的音樂特點。值得關注的是,在廣東廣府地區,不少寺廟演繹儀式音樂是以北腔演唱。在粵西一帶的四會市新興縣國恩寺、肇慶市鼎湖區的慶云寺僧人們在演繹佛教儀式時采用的是南腔(即用粵語方言演唱的梵唄)和北腔兩種方式演唱,不同于中國其他城市的漢傳佛教。
[關鍵詞]慶云寺;放生;旋律級進;變化重復;南腔
一、慶云寺放生儀式安排
慶云寺坐落于鼎湖山蓮花峰之上,其佛教歷史源遠流長,今天的慶云寺所遵行的佛法是奉六祖慧能所弘揚的為正宗。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當時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被流放到廣東,曾到鼎湖山養病,憨山和尚斷言他日定有福慧之人應化于此地,而這塊寶地就是今天慶云寺坐落的蓮花峰。
至明崇禎六年(1633年),一位名叫梁少川的居士帶領信徒在鼎湖山蓮花峰之上建成了蓮花庵,而后帶領眾人齊心協力植樹造林、開墾荒野使得蓮花庵逐漸變為一處風景秀麗、適合潛心修行、靜心的寶地。同時因為鼎湖山上層巒疊嶂,氣象萬千、經常瞬息萬變有異于山外面的氣候,再者鼎湖山上祥云裊裊似仙境,于是后來將蓮花庵改名為慶云寺。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慈禧太后的六十誕辰賜予慶云寺“萬壽慶云寺”匾額,以及《龍藏經》與《釋迦事跡應化全圖》,以表彰其弘揚佛法并對慶云寺進行大規模的翻新和修葺。
慶云寺現有僧人共二十余名,主要的佛事活動有早課①、晚課②、放生儀式、開光③儀式以及盂蘭法會④等。自第85代方丈念覺和尚圓寂后由純潔和尚于2013年12月出任慶云寺第86代方丈。
放生是佛教眾多儀式中一項最為重要的法事,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歷代名僧的主張,也是佛教信徒傳承下來的一種習俗。
為收集最真實的資料,筆者先后前往慶云寺5次,經過多次的實地取材,通過整理獲得有關慶云寺放生儀式書籍3本,實錄視頻70多分鐘,錄音資料長達20余分鐘,照片100余張并與贊賢大師、正亮大師于電話、QQ、微信等對于放生儀式的相關問題進行聯系,二位大師亦是非常樂意為所問解答。
2015年10月5日中午11點半,慶云寺仲賢大師短信告知慶云寺將在農歷九月二十九(陽歷10月22日)早上8點舉行放生儀式以及開光儀式。通告的內容如下:
鼎湖山慶云寺重建藥師殿
藥師殿始建于康熙戊子(1708)年,慶云寺第七代主持成鷲跡刪和尚發地建成。因為歷史久遠失修,經本寺大師研究,經得政府宗教部門同意批準,決定募捐重建藥師殿。
藥師佛,全稱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大藥王如來、醫王等稱,簡稱藥師佛,是橫三世佛中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能除生死之病,教眾生之病源,治無名之瘤疾,故名藥師:能照三有之阇,故名琉璃光。《藥師經》說他曾發十二誓愿,主要能除病消災,使眾生安樂健康,延年益壽的大愿,令鑄有情所求皆得。若人皈敬者,福壽廣無邊。
重塑藥師佛金身,藥師殿內供奉1000尊藥師佛,供十方善信瞻仰禮拜,恭請各界人士善信發心認捐供養。
廣種福田 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認捐每尊藥師佛3300元以上,芳名刻石永久留念;樂捐200元以上者入冊上榜公布,頒發功德證書。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能夠參與和隨喜這份功德,我寺實在非常感激,定把各位的這份心意變成我寺道場的一磚一瓦,然后回向給各位福慧增長,事業順利,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2015年10月22日7點30分,我們到達慶云寺。藥師殿門口的廣場上已經擺開要放生的小鳥五十余籠,香案已設好,一切具備只等吉時法師就位開壇作法。一張用毛筆字書寫的紅紙貼在藥師殿門口十分引人注目,其具體內容如下:
10月22日慶云寺法事流程
8:00-8:30 為紀念藥師殿周年日舉行放生儀式
9:30-10:00 為佛母殿舉行開光儀式
功德主:十方善信
功德登記處:客堂
法會聯系人:仲賢法師
二、慶云寺放生儀式實錄過程
時間:2015年10月22日 08:00分—08:30分
內容:放生儀式
地點:藥師殿門前廣場
參與者:居士①、齋主②、法師、佛教協會工作人員以及十方善眾等人
主法:仲賢法師、贊賢法師、正亮法師
引磬:賢覺法師
木魚:勝賢法師
整個放生過程嚴肅而神圣,所使用的法器簡單不累贅,旋律雅俗共賞,具體分析詳見下文。
三、慶云寺放生儀式的音樂分析
慶云寺在日常的佛事活動中所念經文所使用的腔調均為南腔,而現在的寺廟所使用的均為常見的北腔。北腔富有旋律性、曲調優美、曲式多變,在唱部分時節奏較慢也可套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曲調進行改編。而南腔最顯著的特點則是使用粵語念白和唱,其次南腔的旋律簡單有別于北腔的一字配多旋律,纏綿婉轉、欲斷未斷的特點,所唱的音調與廣東地區的粵劇相似。同一段經文,北腔唱,南腔則可能前唱后念白。南腔追求簡單、快捷、方便,使用本地方言,使得不會聽普通話的本地人也能夠通俗易懂,所以同場法事在時間上南腔有優勢。
據贊賢法師介紹,南腔由古代慶云寺僧人代代、口口相傳至今,但由于慶云寺現今找不到本地僧人所以也迫不得已請來一些外地僧人,而這些外地的僧人學習的均為北腔,再者當今佛學院中所教授的也是大眾化的北腔,但在做法事時,這些北方的僧人還是跟隨本地僧人唱南腔的腔調,他們所使用的卻為普通話,所以導致慶云寺內出現一個南腔中摻雜北腔的尷尬現象。一些外地僧人對南腔的音調還不太習慣,所以只能在跟著本地僧人時才能勉強一起唱南腔,一個人無法獨立完成。根據贊賢法師的介紹,南腔現在已經無明確的記載書籍,都是以口頭相傳為主,所有關于佛教音樂等書籍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已被燒毀,而他們這一輩的僧人對南腔也沒有太深的了解,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現在的南腔也越來越簡化,不及以前正宗。
本次的放生儀式所用的法器較為簡單,只有引磬和木魚,在儀式的結尾處還出現鼓。故不深入探究。關于聲樂部分,根據實地采錄的音樂進行了記譜整理,并分別進行分析,如下例。
(一)《楊枝凈水贊》
譜例1
《楊枝凈水贊》指用清凈的楊枝水對四周進行灑凈,有如觀世音菩薩用其手里的瓶中的甘露水去除眾生的三災五難,化世間五濁惡世為凈土之鄉,清涼了種種因貪嗔癡而起的煩惱,增福增壽,可化“火焰”為“紅蓮”。《楊枝凈水贊》主要用歌唱的方式來贊美和宣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表達對觀世音菩薩的尊敬以及敬仰之情。
《楊枝凈水贊》的音樂方面主要為:
1. 旋律分析
該旋律以級進、同音進行為主,其風格呈現為南方音樂的風格,全首《楊枝凈水贊》頻繁使用“Do Re Mi ”三個音,最高音為“La”,最低音則為低八度的“La”,全曲音區均在一個八度之內完成,證明其曲調平和穩定、圍繞進行、婉轉細膩。整首贊偈共有7句,結構簡單,短小精悍,易于演唱,如下譜。
譜例2
2. 節奏節拍分析
在節拍方面一字配多音較為自由、悠長。另外全曲中所使用的節奏類型多為“××”“×”“×××”“××××”等節奏,即為二八、四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等節奏型,全曲節奏分布均勻,既有變化又有統一,特別是在一些旋律比較集中、帶有重復音的小節中,節奏的調劑就顯得尤為重要。
3. 調式調性分析
全曲以C音為宮,前三句均為傳統的C宮五聲調式,作為首句出現的“楊枝淨水”是商調式,而后一句“遍灑三千……”則轉回到宮調式,給人以一種回歸的穩定感,而第三句“福壽廣增延”又再次轉到一個較為穩定的角調式中來。至第四句“滅罪除愆……”始,整曲因為音樂情緒的發展從五聲調式轉到六聲調式,本句調式為六聲羽調加清角,在此樂句中首句出現了清角音“F”音,而且其作為輔助、經過音使用次數達四次之多,可見加入偏音清角對本句樂曲旋律表達的重要性。第五句作為三念佛號的第一遍則繼續前面的六聲加清角調式,但轉為宮調式,而清角在本句中只出現一次。第六句,也是念佛號的第二遍,再次轉調轉為六聲徵調加清角,此句與前一句旋律大體相同,但由于徵調的轉換,為這一重復句賦予了全新的意義。最后一句也是結束句,經過前面的頻繁轉調,最終還是回到主音的宮調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記譜時出現“#F”音,也就是六聲調式中的“變徵”,但為了保持全曲曲式的完整性、以及根據前兩句的曲式分析,在這里依我們之愚見認為此句的調式也應為六聲宮調加清角,但為了尊重演唱者,在記譜上記為“#F”音。詳情請見以下譜例。
譜例3
4. 曲式結構
全曲共分為兩個部分,為非對稱的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楊枝……紅蓮”,第一部分內容主要歌頌菩薩拯救大眾于水深火熱之中。第二部分為三稱佛號部分“南無……摩訶薩”。全曲圍繞以下主題展開。
譜例4
第一部分:第一句,主題出現,全曲的進行皆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將其擴充發展而成一個新的樂句。第二句就是在第一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雖然加入大量新的元素,但其始終圍繞著其主要的音“Do-Re-Mi”來進行。第三句是新的補充和擴展,旋律起伏加寬,大膽地多次使用“Sol”“La”音,節奏也開始變得密集,為下一部分的展開打下基礎。
第二部分:首句一開始就呼應上一句旋律,到后半部分又變化重復主題部分,綜合了前面一部分的所有元素來進行新的發展。第二部分的第二句是前一句的變化重復,前面一小節為完全重復。最后一句綜合了前兩句的各種元素是前兩句的綜合與統一,其節奏與旋律與前兩句有著密切的關系,旋律中既有重復第一句的元素也有重復第二句的,最后一句是全曲的綜合結束句,既有主題又有發展,具有“合”的功能。
(二)《稱圣號》
譜例5
本節內容主要是三稱菩薩圣號,對其音樂分析如下:
1. 旋律分析
此段旋律進行平緩,是典型的南腔唱法,一字配一音,旋律簡單,同音反復,全曲出現最多的就是“Mi”音,利用其來作同音反復。利用“Do-Re-Me”級進進行。
2. 節奏節拍分析
本樂段使用最多的節奏為“×”,即四分節奏,其次為“××”二八節奏,這兩個節奏型的使用注定整段樂曲速度較為緩慢、平緩,情緒起伏不大。
3. 調式調性以及結構分析
整段樂曲一共分為三句,每稱“圣號”一遍為一句,本段樂曲以C音為宮,在五聲調式中缺少“徵”音級,第一句為商調式,大量使用“Mi”音作同音反復,使用“Re”“Do”作輔助、經過音,樂句平穩進行。第二句則與第一句一樣同樣為商調式,前兩小節與上一句為完全重復,也使用“Mi”作同音反復,是第一句的變化重復,在本句中除“Mi”“Re”“Do”外還有加入新的音級“Sol”,使其不再枯燥有了新的發展。最后一句則是上面兩句的集大成者,但在調式上轉為角調式,集合了上面所有的,前兩小節基本上也相同,但最后一個音使用了長音,二分節奏的“Mi”使正段樂曲有了結束感,最后以整段音樂的主音“Mi”作為結束音。
(三)《回向偈》
譜例6
“回向偈”即將以上放生的功德回向給誰,就是說這份功德授予誰人,為誰而做。經文中所講的范圍比較大,將此次放生功德用以莊嚴佛凈土,濟世人于苦難,但在一些私人小型的法事中,回向范圍也可變小,例如至個人身上等。
1. 旋律分析
全曲曲調是圍繞以下主題展開進行,全曲的旋律形態均為拋物線狀,平緩級進上行到最高點,然后再以級進下行的方式落到最低。全曲基本以“Re-Mi-Sol-Sol-Mi-Re”的旋律模式進行。
2. 節奏節拍分析
全曲的節奏多為“××”“×”等四分節奏、二八節奏以及小附點等節奏,整曲有多處兩句之間相同旋律用不同的節奏型來表達則形成一個新的形式,雖然同為重復但卻給人以一種新鮮的感覺。整曲的節奏規整無明顯的突變之處,在二八、四分、小附點之間來回切換,但給人感覺是不變的。
3. 調式調性與結構分析
全曲以C音為宮,全曲一共分為兩個部分,“願以此……極樂國。”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十方三世……若波羅蜜。”前六句“願以此……一報身”均為宮調式,而作為第一部分的結束句的第七句則是轉到羽調式,給人一種半終止但樂曲還在繼續的感覺。在結構上看,第一部分屬于五字贊偈,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兩句之間無論在歌詞、節奏以及旋律上都是互相對稱的,三個對稱都是一條拋物線狀,第一部分在旋律方面基本以重復主題為主,但節奏上有變化,句與句之間相互呼應。
第二部分屬于“七字贊偈”,前兩句作為過渡句則轉為商調式,并且在旋律的進行上跟第一部分相同,同樣是以重復主題為主,變換節奏,一句旋律為一條拋物線。在最后三句轉回主調宮調式,本段樂曲在結構、旋律上較為簡單,一直圍繞著主題旋律進行。
通過對本次放生儀式音樂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佛教中南腔的音樂特點,其旋律多為級進、平穩進行,細膩婉轉,沒有北方音樂中典型的大跳與激昂;其節奏特點則多使用二八、四分、小附點等用以表達其音樂風格,佛教音樂在誦唱較快的經文時大多數都是一音一字,越是速度快的節奏就越平穩,而在一些一字配多音的情況下則是纏繞進行,給人一種欲斷不斷的感覺,與廣東粵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調性方面,句與句之間同宮轉調頻繁,旋律以各種形式進行重復。在結構方面則比較單一隨性。據贊賢大師介紹,其實佛教中唱念的音樂都比較隨興,同一首贊偈不一定每一次唱的每一個音都一樣,只要在同一個調式上就行,除此之外,他們還講究一個揚與抑的規律,就是在拉一些較長的旋律時,前一個音是高音,稱為“揚”,后一個必須從低音開始,稱為“抑”。按筆者愚見,是這樣理解的,一首贊偈,只要按照幾個骨干音與常用的節奏來進行,并且最后要回到主調上。這也是他們在沒有書籍記載的情況下由一代代人口口相傳的依據吧。
四、結語
在現今的社會,放生儀式已是一種非常普遍常見的一種行為,放生不僅僅屬于佛教,還有很多自發的社會各界善心人士都在放生,他們本著慈悲之心為動物重獲新生,這正是與佛教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我們與正亮法師交談的過程中,正亮法師對我們說:“你們在學校學的是入世俗法,而我們學的是出世俗法,出世俗法是宇宙的真理。正如網上曾經流傳很廣的一張圖片,每經過一次放大或縮小都是另外一幅畫面,這就是我們佛偈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這些僧人的心中佛法是無邊的,佛法才是宇宙的真理,也是支持他們清心寡欲、遠離世俗、潛心修行的至高無上的信仰。
慶云寺僧人在整個放生儀式的過程中,誦唱了許多經文,如上述儀式中分析提到的《楊枝凈水贊》《稱聖號》《請聖》以及《迴向偈》等。雖然佛經中的許多偈語是我們平常人所聽不懂的,但是還是對其心存敬畏,因為佛教文化神秘而博大精深,整個放生的過程又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放生就是把一些受困的生命放歸自然,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儀式和儀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們的載體是信仰體系。儀式音樂伴隨著儀式過程,烘托儀式氛圍,營造冥想意境,從而達到信仰者的精神世界。在整個放生儀式的過程中,法師們所誦唱的經文都嚴格按照其宗派傳承下來的風格,不允許出現現代世俗音樂元素,因為佛教音樂是神圣的不可褻瀆的,而整個放生儀式也是嚴格按照《放生儀規》一書來進行。誦唱的旋律級進平穩,多有同音反復,結構單一隨性,因為是按照各種經文、法號的分布而成的,但是其音樂風格還是遵循慶云寺一直傳承下來的“南腔”唱法,即使是新加入的僧眾也不例外,因為這是慶云寺一直保留的一個獨有的傳統。這就是慶云寺的“隨性”與“嚴謹”。
參考文獻:
[1] 林以森.鼎湖山慶云寺[M].肇慶:肇慶出版社,2000.
[2] 陳靜.釋純潔法師晉院榮升慶云寺第86代方丈[D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tp/hd2011/2014/12-27/458899.shtml.2014-12-27.
[3] 陳華麗.歸元禪寺分院景德寺“水陸法會”儀式及其音樂分析[D].武漢音樂學院,2006.
[4] 陳華麗.武漢歸元禪寺水陸法會內壇告赦儀式及其音樂研究[J].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4).
[5] 陳星橋.放生的意義、實施與注意事項[J].法音,2005(4).
[6] 肇慶市鼎湖山慶云寺.放生儀規[M].肇慶:肇慶出版社,2009.
[7] 張陽.大相國寺儀式音樂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3.
[8] 吳中蓓.長沙開福寺比丘尼焰口音樂研究[J]. 中國音樂學,2005(4).
[9] 姚華,楊路明.佛教放生儀式中的空間意義[J]. 學術界,2013(6).
[10] 圣凱.佛教放生習俗的形成及其流行[J].中國宗教,2013(12).
[11] 吳中蓓.長沙開福寺比丘尼焰口儀式及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