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福 藍學 覃林海
摘要 [目的]建立冬紅組培再生體系。[方法]從外植體消毒、外植體出芽誘導、無菌芽繼代增殖、壯苗、生根、移栽等方面建立冬紅組培再生體系。[結果]用75%乙醇30 s+0.1%HgCl2 10 min+0.2%HgCl2 5 min進行外植體消毒效果最好;較好的外植體出芽誘導培養基為MS+ 6-BA 0.2 mg/L+ IBA 0.4 mg/L+蔗糖3.0%,誘導率為80%;繼代增殖培養基:改良MS +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2 mg/L+蔗糖4.0%的有效苗最多,增殖系數為3.8;壯苗培養基以改良MS +6-BA 0.1 mg/L+NAA 0.2 mg/L +蔗糖3.0%的效果最好;生根培養基1/3MS+NAA 0.5 mg/L+蔗糖1.5%的生根率最高,達85%;移栽基質以泥炭土∶黃泥∶河沙(V∶V∶V=1∶1∶1)的混合基質較好,30 d后移栽成活率高達90%。[結論]該研究基本建立了冬紅組培快繁技術體系,為實現冬紅組培苗木批量化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 冬紅;組培快繁;增殖;壯苗;生根;移栽
中圖分類號 S7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8-0083-03
Technical System of Tissue Culture on Holmskioldia sanguinea Retz.
YU Pingfu, LAN Xue, QIN Linhai
(Guangxi Weidu State Forest Farm, Laibin, Guangxi 546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the tissue regeneration system of Holmskioldia sanguinea Retz. .[Method]A technique system of tissue culture of H. sanguinea Retz.was established from the aspect of explant disinfection,sterile bud proliferation,strong seedling, rooting and transplanting.[Result]The best sterilization method was 75% alcohol 30 s+0.1%HgCl2 10 min+0.2%HgCl2 5 min;explants induction media was MS+ 6BA 0.2 mg/L+ IBA 0.4 mg/L+ sucrose (3.0%), induction rate was 80%;subculture multiplication media was modified MS +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2 mg/L + sucrose (4.0%),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s reached 3.8;growthpromoting culture media was modified MS+6BA 0.1 mg/L+NAA 0.2 mg/L +sucrose (3.0%);rooting culture media was 1/3MS+ NAA 0.5 mg/L +sucrose (1.5%), and the rooting rate was up to 85%;the best transplantation media was peaty soil , yellow soil and fine sand mixture matrix (V∶V∶V=1∶1∶1), and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could reach 90% after 30 days .[Conclusion]This study basically established the rapid propagation technology system of H. sanguinea Retz., which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tch production of seedlings of H. sanguinea Retz..
Key words Holmskioldia sanguinea Retz.;Tissue culture;Multiplication;Buds growthpromoting;Rooting;Transplantation
冬紅( Holmskioldia sanguinea Retz.)原產于喜馬拉雅,為馬鞭草科冬紅屬植物,又名陽傘花、帽子花,花頂生,聚傘花序,花冠呈彎曲筒狀而微扁平,橙紅色,它的花在冬季依然能呈現出絢麗的紅色,極為鮮艷奪目,故而得名[1]。冬紅枝條伸長具蔓性,耐修剪,適用于花架、花廊、坡墻和圍籬綠化、盆栽等,可在我國的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栽培[1]。由于冬紅是難得的冬季開花植物,景觀價值高且適應性強,且種植范圍廣,因此是城市綠化和鄉村美化的優良種質資源[2],市場上對其苗木需求量大。通過組培快繁技術,可實現短周期、大批量地推廣冬紅優質種苗,滿足市場需求。在冬紅組培快繁方面,國內鮮有相關研究報道。筆者以冬紅帶腋芽莖段為外植體,研究冬紅組培關鍵技術,擬建立一套成熟的冬紅組培再生體系,填補相關方面的技術空白,為批量化生產冬紅組培苗木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外植體)為冬紅長勢健壯、無病蟲害、半木質化的帶腋芽枝條。外植體采集應盡量選擇在連續晴天3 d以上的天氣,于中午進行。
1.2 外植體消毒及培養
摘去外植體葉片,剪成合適長度的帶芽莖段,進行消毒處理。在無菌條件下,使用75%乙醇、0.1%HgCl2、0.2% HgCl2和NaClO共4種滅菌劑,設置不同的滅菌劑濃度和滅菌時間組合(表1),將滅菌的外植體最后用無菌蒸餾水沖洗6遍,風干后接入MS基本培養基中。每個處理50瓶,每瓶接入1芽。10 d后觀察結果,統計污染率,進行對比分析,篩選出最佳外植體消毒方法。
1.3 誘導及繼代培養
培養基以MS培養基為基礎,根據無菌苗的生長狀況和培養需要進行適當改良,調節培養基pH至5.8,瓊脂6%,附加生長調節劑6-BA、KT、IBA、NAA等。
1.3.1
外植體出芽誘導培養。將消毒獲得的無菌外植體分別轉接到出芽誘導培養基上,出芽誘導培養基以MS為基本培養基,蔗糖3.0%,生長調節劑配比如下:C1,6-BA 0.1 mg/L+ IBA 0.2 mg/L;C2,6-BA 0.2 mg/L+ IBA 0.4 mg/L;C3,6-BA 0.5 mg/L+ IBA 1.0 mg/L。每個處理20個重復,每個重復1個外植體,20 d后統計誘導率。
1.3.2
增殖培養。將無菌芽單個切下,接種至增殖培養基中。增殖培養以改良的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蔗糖4.0%,生長調節劑配比如下:C4,6-BA 0.5 mg/L+NAA 0.1 mg/L;C5,6-BA 1.0 mg/L+NAA 0.2 mg/L;C6,6-BA 2.0 mg/L+ NAA 0.5 mg/L;C7,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2 mg/L。每個處理20個重復,每個重復1個芽,20 d后統計增殖系數,增殖系數=增殖所得芽數/接入的外植體總數。
1.3.3
壯苗培養。壯苗培養基以改良的MS培養基為基本培養基,蔗糖3.0%,生長調節劑配比如下:C8,6-BA 0.1 mg/L+NAA 0.2 mg/L;C9,6-BA 0.1 mg/L+IBA 0.2 mg/L;C10,NAA 0.2 mg/L;C11,IBA 0.2 mg/L。將增殖培養獲得的不夠健壯的無菌叢芽單個切下,接種至壯苗培養基中,每個處理20個重復,每個重復1個芽,20 d后觀察苗的生長情況。
1.3.4
生根培養。選取健壯、高度為4~6 cm的無菌苗進行生根培養。培養基以1/3 MS為基本培養基,蔗糖1.5%,所含生長調節劑如下:C12,NAA 0.5 mg/L;C13,NAA 1.0 mg/L;C14,IBA 0.5 mg/L;C15,IBA 1.0 mg/L。每個處理20個重復,每個重復1個芽,20 d后統計生根率。
1.4 煉苗移栽
當生根苗在培養瓶內具3~4根長約2 cm的根系時,即可出瓶移栽,出瓶前煉苗3~5 d。移栽基質采用以下3個配比:C16,黃泥;C17,泥炭土∶黃泥(V∶V=1∶1);C18,泥炭土∶黃泥∶河沙(V∶V∶V=1∶1∶1)。每個處理移20株苗,放置育苗棚內,進行同樣的水肥管理,分別于15、30 d后統計移栽成活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外植體消毒效果
不同的消毒處理效果差異明顯。由表1可知,當使用75%乙醇和NaClO消毒時,污染率最高,效果達不到預期,消毒處理后,外植體上還有很多存活的霉菌和細菌。在設置的4種消毒處理中,污染率最低的為處理3,但是其存活率極低,外植體大部分褐變死亡。處理4(75%乙醇30 s+0.1%HgCl2 10 min+0.2%HgCl2 5 min)的效果最好,在獲得較低污染率的同時,保證了存活率,且所得無菌外植體依然保有活力。
2.2 不同生長調節劑濃度對外植體出芽誘導的影響
3種培養基上冬紅外植體的出芽誘導率見表2。C1和C2培養基都能成功誘導外植體長新芽且無愈傷,接種20 d后新芽長勢強壯,但C2培養基誘導率明顯高于C1培養基。相反,C3培養基可能由于生長調節劑濃度過高,外植體上產生大量愈傷組織,出芽誘導率最低,芽畸形,新葉卷曲玻璃化。可知,用C2培養基(MS+6-BA 0.2 mg/L+IBA 0.4 mg/L)對冬紅外植體進行出芽誘導培養效果最好。
2.3 不同生長調節劑濃度對繼代增殖的影響
由表3可知,生長調節劑濃度是影響無菌芽增殖的關鍵因素,無菌芽的增殖隨著細胞分裂素總濃度的升高而增多,當6-BA濃度為2.0 mg/L,NAA濃度為0.5 mg/L時,無菌芽的增殖系數最高,獲得的叢芽最多,但是有效苗較少,分生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生長較慢,長勢弱。綜合而言,效果最好的增殖配方是C7培養基(6-BA 0.5 mg/L+NAA 0.2 mg/L+KT 0.5 mg/L),細胞分裂素6-BA、KT和生長素NAA配合使用,增殖芽苗生長健壯,畸形苗率低,增殖系數較高,平均增殖系數為3.8,是誘導增殖的理想生長調節劑配比,增殖效果如圖1所示。
2.4 不同生長調節劑濃度對壯苗培養的影響
對于部分增
殖獲得的不夠健壯的無菌芽叢進行復壯培養,結果見表4。合適濃度的生長素和低濃度細胞分裂素6-BA配合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冬紅無菌苗復壯。從試驗結果可知,生長素NAA比IBA的促生效果更好,當0.2 mg/L NAA配合0.1 mg/L 6-BA使用時,無菌芽的復壯效果最好,生長快且健壯,增殖獲得的小芽葉片濃綠有光澤,可用于再次增殖培養或者直接用于生根。單獨使用生長素的效果不及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配合使用,當培養基中僅添加0.2 mg/L NAA時,無菌芽生長快,但是芽纖細且基部產生愈傷較多,不利于生根培養或繼代增殖;當培養基中僅添加0.2 mg/L IBA時,無菌芽有一定程度的復壯,但是生長較慢。
2.5 不同生根劑處理對無菌苗不定根發生的影響
4種不同濃度生根劑對冬紅無菌苗不定根發生的影響見表5。NAA處理的生根效果明顯好于IBA,其生根率高,根系粗壯旺盛,當NAA濃度為0.5 mg/L時,生根率最高,達85%。IBA處理的生根率都較低,根系均少且弱。不同批次的試驗結果表明,生根效果除了與生長調節劑有關系外,無菌苗本身的因素也有影響,不同繼代次數的無菌苗經同樣的生根劑處理后,生根率會有差異,這可能與組培苗的木質化程度、體內的生長調節劑積累等因素有關。針對不同繼代苗的生長特性,對生根劑處理和培養基進行適當的調整,生根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圖2為在C12培養基上,冬紅無菌苗根系發達粗壯。
2.6 煉苗移栽
當生根組培苗經過開瓶煉苗后,洗凈培養基,分別栽種到3種經過消毒的基質中,移栽試驗結果見表6。由表6可知,不同基質中的移栽成活率不同,其中全黃泥的成活率最低,30 d時的成活率為70%,泥炭土∶黃泥∶河沙以體積比為1∶1∶1的混合基質最適合冬紅組培苗的生長,30 d時已完全適應土壤基質和溫室環境,生長健壯,抽出新梢,成活率高達90%。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冬紅離體培養進行系統研究,建立冬紅組培快繁技術體系如下:外植體消毒滅菌的最佳方法為75%乙醇30 s+0.1%HgCl2 10 min+0.2%HgCl2 5 min,外植體出芽誘導最佳培養基為MS+6-BA 0.2 mg/L+IBA 0.4 mg/L+蔗糖3.0%;繼代增殖培養基以改良MS +6-BA0 .5 mg/L+KT 0.5 mg/L+NAA 0.2 mg/L+蔗糖4.0%的效果最好;最適壯苗培養基為改良MS+6-BA 0.1 mg/L+NAA 0.2 mg/L+蔗糖3.0%;生根培養基以1/3MS+ NAA 0.5 mg/L+蔗糖1.5%的效果最好;泥炭土∶黃泥∶河沙(V∶V∶V=1∶1∶1)混合基質是最適移栽基質。
培養材料的消毒是組織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決定組織培養成敗的關鍵。該研究中外植體采用冬紅帶腋芽莖段,帶菌較多,對于這樣的外植體,使用75%乙醇和NaClO進行滅菌,效果達不到預期。HgCl2的消毒效果優于NaClO,一般采用0.1%~0.2%消毒效果最好,但是其消毒時間較難掌握,當濃度低、消毒時間短時,消毒效果不理想,若濃度高、消毒時間長,則外植體褐化死亡,采用分段消毒法(濃度和消毒時間)可緩解這一矛盾,獲得更好的滅菌效果[3-4]。
合理的生長調節劑配比是成功篩選獲得各階段成熟配方的關鍵。沈海龍[5]、胡繁榮[6]指出:要促進叢生芽的形成,就要提高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的比值,但濃度不宜過高;進行壯苗培養時,生長素的生物學效應高于細胞分裂素,筆者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該結論。該研究中,增殖培養時高濃度的6-BA(1.0~2.0 mg/L)或6-BA和KT(各0.5 mg/L)分別與較低濃度的NAA(0.2 mg/L)組合均能誘導芽增殖,且獲得較高的增殖系數,6-BA與KT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在壯苗培養時,稍高濃度的NAA(0.2 mg/L)與低濃度的6-BA(0.1 mg/L)組合能夠使長勢較弱的叢生芽復壯。生長素類型及使用濃度對組培生根效果影響顯著[7-8]。就冬紅而言,在該研究中NAA的促生根效果明顯優于IBA,0.5 mg/L是其較合適的濃度。
該研究篩選獲得了冬紅離體培養的關鍵配方,在開展冬紅組織培養時,要根據培養材料的具體情況,比如木質化程度、苗內生長調節劑積累和繼代次數等,對培養基進行相應的優化調整。該研究基本建立了冬紅組培快繁技術體系,為實現冬紅組培苗木批量化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肖春芬,普華瓊.冬紅扦插技術[J].西南園藝,2005,33(1):28.
[2] 裴鑒,陳守良,方文哲,等.中國植物志:第65卷第1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楊舒婷,林茂,王華新,等.崇左金花茶的外植體滅菌研究[J].北方園藝,2013(3):124-126.
[4] 龔一富.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沈海龍.樹木組織培養微枝試管外生根育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6] 胡繁榮.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7] 葉飛,建德鋒.合果芋組培苗的生根與移栽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196-197.
[8] 姚瑞玲,王胤,吳幼媚.馬尾松組培生根關鍵因子分析[J].廣西植物,2016,36(11):1288-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