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早紅 彭國茳 李建國 羅潔 朱艷紅 黃量
摘要 概述了郴州市天麻種植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該市天麻種植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郴州市天麻產業發展思路、目標定位及保障措施。
關鍵詞 天麻;種植;問題;發展對策;郴州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3-0199-02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astrodia elata Planting Industry in Chenzhou
DUAN Zaohong,PENG Guojiang,LI Jianguo 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Hunan 42300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Gastrodia elata Bl. planting industry in Chenzhou City were outlin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dia elata Bl. industry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ideas, target orientation and safeguard measures of Gastrodia elata Bl. industry in Chenzhou City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Gastrodia elata Bl.;Planting;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Chenzhou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1]。天麻塊莖入藥,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癇、風濕痹痛等[2]。周鉉等根據其植株性狀將天麻劃分為 6 個變型,即毛天麻(G. elata Bl. f. pilifera. Tuyama)、綠天麻(G. elata Bl. f. viridis Mak.)、烏天麻(G. elata Bl. f. glauca S.Chow)、松天麻(G. elata Bl. f. alba S.Chow)、紅天麻(G. elata Bl. f. elata)和黃天麻(G. elata Bl. f. flavida S.Chow)。野生天麻以紅天麻、烏天麻和綠天麻較多見,栽培的主要是紅天麻和烏天麻[3-4]。隨著人們對天麻藥效運用的進一步認識,天麻制品已逐步從過去單一藥用,逐漸向保健品、多樣化食品方向拓展。天麻產業已走出了傳統的藥用市場,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發展階段。消費人群正從有癥病人向普通人群擴大;消費區域正由傳統地域向全國各地擴散;種植區域也相應由傳統產區發展到新興產區[5]。
近年來郴州天麻種植發展較為迅速,部分縣市區種植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比起其他天麻主產區,如云南昭通、貴州德江、安徽金寨等,郴州的天麻產業無論在種植面積、產量還是深加工程度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人們對郴州天麻的種植區域和市場現狀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調研,筆者在前期的初步調研中發現,郴州天麻種植過程中仍存在農戶對天麻的認識和種植觀念不強,盲目試種情況較多,生產規模小,產量低,種植技術不成熟不規范,產業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等問題。
為此,筆者通過文獻查閱、實地考察、市場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對2015—2017年郴州天麻種植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全方位調研和分析,一方面可避免農戶因盲目種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對郴州市天麻種植產業的未來發展及市場競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為郴州市天麻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出可行的對策和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1 郴州市天麻種植產業發展現狀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山地丘陵面積占3/4,最高海拔2 061.3 m,平均海拔400 m以上,海拔650~1 500 m間植被依次為常綠落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為灌木草叢;屬亞熱季風濕潤氣候區,山區氣候涼爽;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 504 mm,年蒸發量1 445.1 m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 501.2 h, 多年平均氣溫17.39 ℃。土壤成土母質多樣,土壤種類繁多[6],具有適合天麻種植的自然條件。
目前郴州市所轄縣市區有一定規模的天麻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蘇仙區五蓋山鎮獅子口村以及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桂東縣散布種植戶。
2011年成立的郴州芝草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位于蘇仙區良田鎮塘了坪村),2012年率先在湘南地區實現了天麻的規模化種植,公司派專人到云南培訓學習天麻種植技術,由開始的購買種麻與蜜環菌試種,后陸續采用有性繁殖和無性栽培技術,以“公司+農戶”的方式種植烏紅天麻。現該公司總投資2 000萬元(含食用菌),建成天麻立體種植房2棟,天麻育種基地面積14.667 hm2(位于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海拔800 m以上)。基本掌握了天麻有性繁殖和無性栽培技術,培養出產量較高、生長速度較快、質地較好的天麻新品種。產量不穩定,2015—2016年因天氣適宜,年產量較高;2017年產量有所下降。一部分供應高端酒店,另一部分用于產地粗、深加工。該公司已初具產業鏈規模,引進真空干燥設備對鮮天麻進行真空干燥,或采用傳統低溫干燥法,但產業化程度不高,目前開發的有傳統禮盒裝天麻個、真空干燥罐頭包裝的天麻片、天麻酒等。2018年該公司擬擴大規模于仰天湖瑤族鄉、五蓋山鎮獅子口村林下種植天麻。
2015年以來,蘇仙區五蓋山鎮獅子口村(海拔1 000 m以上)50~70戶農戶成立天麻種植合作社,分別從湖南長沙、湖北恩施、廣東韶關某公司購買種麻、蜜環菌,在該公司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于林下種植烏紅天麻0.667 hm2。該產區投入與產出比相差甚遠。天麻種植戶每年投入成本(購買種麻與蜜環菌等)在1萬~18萬元,收入約為成本的1/3(不含人工費等)甚至更少。采挖后蒸熟曬干或烘干,因貯存保管不當,霉變現象嚴重;銷售途徑以自產自銷或饋贈親朋好友為主,鮮品零售價40~160元/kg不等; 個體或合作社種植戶與種麻供應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價240元/kg(干品),但因成色、質量、加工等原因,實際收購價只有80元/kg(鮮品)。
此外,調查的個別農戶所種“天麻”并非真天麻,而是當地俗稱的“土天麻”“野生天麻”,經鑒定,該“天麻”實為菊科(Compositae)大麗花(Dahlia)屬植物,其塊根呈長紡錘狀,與天麻外形相似,農戶被不法商販所騙,誤以為是天麻而種植銷售,銷售價格約80元/kg。
2 郴州市天麻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種植技術欠成熟、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
天麻無根,不能從土壤中吸收養分,而是通過蜜環菌菌絲吸收營養,對其影響最大的是土壤、溫度和濕度。天麻怕旱喜濕,潮濕的環境使枯枝落葉腐殖化,為其生長創造有利條件。天麻及密環菌適宜溫度為12~25 ℃,低溫休眠,高溫時天麻及密環菌生長受到抑制,及至停止[7]。天麻最適宜種植于雜木混交林地帶、 枯枝落葉腐殖質層深厚和偏酸性的疏松沙性土壤,蘇仙區五蓋山鎮與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的海拔較高(800~1 800 m), 氣候、土壤、溫濕度等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較適宜天麻生長。
郴州市天麻種植技術基本來自外地專業技術員培訓及到天麻產地經過短期學習,種植人員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種植技術信息渠道來源有限,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種植戶在尚未弄懂摸透種植精髓前就盲目試種,自繁自育,導致品種混亂,菌材資源浪費,商品麻品質欠佳,效益低下,嚴重影響種植戶的種植積極性。此外,郴州天麻產業相關的學術交流少,種植技術得不到更新,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研發人員的幫助,缺乏能沉下心來深入研究天麻產業發展的科技人員。
2.2 基礎研究薄弱
由于天麻獨特的生長習性,萌發菌、蜜環菌、種麻對氣候、環境、土壤要求嚴,種植天麻比種植其他中藥材的方法與流程更為復雜、受影響的因素更多,因此,加強基礎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如優良種麻的繁育、優質蜜環菌、萌發菌的篩選,標準化、工廠化栽培環境與措施等[1]。郴州市天麻種植始于2012年,種植時間短,種植經驗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僅能解決種植過程中一些常識性、經驗性問題,而對于優良種麻選育、優質蜜環菌、萌發菌的篩選等深層次問題難以解決。
2.3 管理粗放,缺乏長遠規劃
由于缺乏政府引導,加上對中藥材品種質量上認識不足,郴州市天麻種植戶小打小鬧、無序種植,沒有質量觀念,缺乏長遠規劃,對溫、濕度的影響因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種植下去后缺少精細化管理,未進行必要的遮陽、防凍、排水處理,導致天麻種植前期看好,后期卻收獲甚微。另外,天麻的種植成本高、銷售價格低、資金短缺等方面也都是制約郴州市天麻種植難以形成產業的原因所在。
3 郴州市天麻產業發展對策
3.1 產業發展思路及目標定位
郴州市屬丘陵地區,低海拔地區農戶以糧食作物和水果種植等傳統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其產業發展極易受到天氣與產能的制約:季節性強,不易貯藏;如遇水果產能過剩、銷售不暢時就爛在田間地頭。
高海拔地區,由于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單純依托糧食作物創造的經濟效益低、增長緩慢,加上經營模式及組織化程度、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及城鄉發展差距等因素,極大地制約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高海拔地區又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生物資源及生態資源,因此,筆者認為,依托郴州市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優勢,充分利用農村富余的土地和勞動力,貫徹十九大會議精神,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種植,抓住發展契機,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助推郴州市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以增加本地的經濟收入、促進全市的經濟發展。
隨著《中醫藥法》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中藥材的戰略發展地位。天麻作為傳統中藥,其藥用價值被廣泛研究;作為新型保健品,天麻保健功能和保健品的開發利用已被大眾認可;作為純天然食品,天麻剛進入賓館飯店,尚未全面進入家庭消費。由此可見,天麻的市場價值得到人們的充分肯定,天麻的用量正逐漸擴大,從而導致天麻的社會需求量不斷增加,其市場前景可觀。在推動郴州現有天麻種植企業、合作社及個體戶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新的天麻適宜種植區,逐步推進基地化建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不斷提高天麻的品質,著眼產學研同步推進,促進郴州市天麻種植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2 促進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3.2.1 政策扶持、政府引導、科學規劃。
天麻的人工栽培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促進了天麻種植業的大力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擴展了天麻的分布區域[8]。但天麻的人工栽培要想取得經濟效益,合適的天麻生長環境氣候土壤、優質種麻與蜜環菌、規范種植、管理技術是關鍵,否則,規模化生產的產量、質量及病蟲害控制無法保證,要么投入成本過高,要么根本就顆粒無收。因此,在郴州市對天麻種植技術前期研究投入不足、種植時間短的情況下,要想將天麻人工栽培技術真正廣泛應用于生產,形成規模化、產業化還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
要發展天麻種植產業,種植戶必須一改過去重栽植、輕管理,重短期、輕長遠,重產出、輕投入的觀念。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技術和資金;另一方面由政府引導,協調科技、農牧、中醫藥、財政、扶貧等部門,形成一定區域內推廣種植天麻的良好氛圍。此外,需各級領導深入基層宏觀指導、長遠科學規劃,協調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
3.2.2 技術扶持、精細管理、規范種植。
天麻是一種藥食同源植物,產品質量直接影響到價格,質量好,市場價值就高;相反,質量達不到藥用標準,只能作為保健品與普通農產品銷售,市場價值明顯降低。作為中藥材,它又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而上下波動,因此,要讓廣大種植戶充分認識到種植藥食同源植物的科學性與重要性,切忌盲目跟種,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必須精細化管理、規范種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引進、組建一支科研人才隊伍勢在必行。為提高科技人員和種植戶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水平,可通過多途徑加強技術培訓與科研選種,比如:選送一批對天麻種植有興趣、吃得苦、肯鉆研、不懼失敗的科技人員與種植骨干到云南、四川、貴州等產地實地考察,學習天麻栽培種植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開闊視野;或者聘請產地和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做為長期天麻種植技術顧問;或者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科技人員蹲點現場技術指導、技術骨干帶頭示范種植,切實幫助種植戶解決技術難關,推動郴州市天麻產業的發展。
3.2.3 經濟扶持、企業帶動、技農合作。
一是政府加大科研資金投入,爭取扶貧資金注入,進行產業扶持;二是引進資金,成立股份制合作企業。一改過去盲目種植,引導科技工作者參與、完善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政府政策層面給予支持,對在該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種植成功率高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以充分調動企業、科技人員和種植戶的積極性。
政府劃撥種植基地,鼓勵科技人員長期承包土地用于種植天麻等中藥材的實驗基地,同時加強科技人員與種植戶的密切合作,通過爭取政府投資、企業自籌和群眾投工投勞等形式,探索多渠道投資建設新路子、加強天麻種植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3.2.4 建立天麻種植示范基地。
郴州市天麻種植推廣應用對發展當地農業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現階段郴州天麻人工栽培前期投入成本大,產出小,經濟利潤未得到充分體現,為此,研究、建立天麻規模化種植示范基地,加快天麻產業示范效應的形成是當前郴州市天麻種植形成產業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又體現在必須全面掌握天麻的種植技術、充分了解郴州市種植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優選種植基地,并參照國家藥監部門制定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標準規范種植,才能確保質量,提高產量,從而保證郴州市天麻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
3.2.5 預期目標。
長遠目標:待郴州市天麻種植技術成熟、產品質量穩定后,逐步擴大規模,進一步往精深加工方向研究,通過自媒體、微信、網售形式多方宣傳銷售,形成生產、初加工、精深加工、銷售產業鏈,助推郴州市天麻等中藥材種植產業鏈做大做強,并以此為契機,帶動同類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云生.黔東南州天麻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2):125-128.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 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58-59.
[3] 周鉉,陳心啟.國產天麻屬植物的整理[J].云南植物研究,1983,5(4):361-368.
[4] 楊文權.天麻種質資源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5] 陳虹.昭通天麻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6] 歐陽娟娟.湖南省郴州市農業資源區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7] 楊崗.滎經野生天麻的生態氣候環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6):170-172.
[8] 易思榮,肖波,黃婭,等.中藥材天麻的現代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3,15(8):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