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梅 劉靜 楊凱坦
摘要 十八大以后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穩定推進,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但是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江蘇北部某些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相對落后。根據目前江蘇北部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管理、人才、落實、設施等方面的問題,采用文獻綜述、調查訪談、數據統計等方法,對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問題調查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建議,以待完善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治理的過程中能夠精準惠民,更好地滿足區域人民的文化需求,提高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關鍵詞 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問題;精準惠民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3-0214-05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for Problems about the Accurate Benefi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Taking the Rural Areas of Xuzhou in Northern Jiangsu as an Example
GAO Yumei1,LIU Jing1,YANG Kaitan2
(1.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Xuzhou,Jiangsu 221000;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has steadily promoted,the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constantly enriched,but due to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some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Jiangsu is relatively backward.Based on the current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such as management,talent,implementation,fac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using literature review,survey interviews,data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northern Jiansu rur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and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rural area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northern Jiangsu,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can be accurate Huimin,better meet the cultural needs of the regional people,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Northern Jiangsu rural area;Public cultural services;Problem;Accuracy of benefiting the population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不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實踐中,從“一個中心”到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總戰略布局,充分體現黨的認識是一個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生動發展歷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社會發展和治理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重大基礎性民生工程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布局的具體實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標,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共建美麗中國的必經之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2016年12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服務保障法》,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該法為我國建設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和任務,也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入了一個展新的歷史階段。但是由于區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供給結構的不精準性,再加上地理位置、區域環境、城鄉差別、文化認同等因素的影響,使人口眾多的江蘇北部個別區域出現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人們實際需求之間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縮短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差異,豐富蘇北農村地區居民公共文化生活,成為地方職能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促進江蘇北部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提高公民素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針對性地完善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江蘇北部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縮小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推進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解決好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問題,加快推進公共服務文化精準惠民工程,筆者以江蘇徐州地區銅山、新沂、邳州、豐縣、沛縣等某些鄉鎮農村為調查對象(主要是一些比較偏遠的鄉村),希望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供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參考,對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江蘇北部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區域農村文化服務建設的現狀分析
1.1 江蘇北部徐州地區地理位置及公共文化服務情況簡介 蘇北地區從地理位置上是指江蘇省內位于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是江蘇省北部地區的簡稱,也是中國沿海地區經濟帶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江蘇北部地區包括徐州、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省轄市,共40個縣(市、區)。土地面積約5.23萬km2,人口3 228萬(根據2014年人口統計),經濟增長速度連續10年高于全國和全省指標增速的平均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徐州地區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文化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主管部門一直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增進人民福祉,大力推進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斷完善文化設施,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豐富文化產品,打造省級美麗社區創建,建成市級新農村示范村,開展“舞動漢風”工程、“文潤彭城”活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達標建設,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打造“書香徐州”,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實施精準文化惠民服務等系列公共文化活動,成績斐然。可這些項目、活動惠及到更多的是城市社區的居民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對于某些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惠及的卻很少。
1.2 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文化服務效能”[1]。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金用于文化設施建設,基本上建立了覆蓋整個農村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成了我國在“六五”時期就提出的目標——“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鄉有文化站”。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很多惠民舉措落地生根,經濟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獲得感顯著增強,超過6 0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0%以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2]。但是由于各種的原因,我國文化建設的機制和體制還處于探索階段,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和發展還相對較弱。到目前為止,江蘇北部農村某些地區還未能實現“村村有文化角,人人在休閑的季節有健康娛樂的活動場所”。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很多鄉村根本就沒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甚至連兒童娛樂的場所也沒有,更別說老人休閑娛樂之地。在村委會只有一個簡單的宣傳欄,很多都是一些賬務公開和通知等,筆者僅在一個村委會發現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但還殘缺不全。在走訪徐州地區P州幾十個村委會和幾百個小鄉村基本上沒有看到其他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甚至連一些黨建的報刊也沒有。這也導致部分村民和青少年因為缺失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引領,聚眾賭博,結伙斗毆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民風不淳。還有部分村民對政府已經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不愛惜,甚至刻意破壞,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機制也不夠健全,鄉村文明程度不夠,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水平與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期待仍有較大差距。
1.3 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雙重困惑 在實地調查走訪過程中發現,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很多鄉村收入大大提高,如鐵富山有些普通村民每年的銀杏及旅游收入10萬元,甚至更高;邳州宿羊山等地方大蒜收入一季也有近10萬元,豐縣的富士蘋果和牛蒡更是收入不菲,村民生活明顯改善。經濟收入提高了,可有些地方群眾的文化意識并沒有明顯提高,文明、文化和環保意識還比較弱。有些地區不僅公共文化服務跟不上,而且公共衛生服務也令人擔憂。一些鄉村委公告欄和垃圾堆放在一起(圖1),很多地方垃圾堆積成山,河水就是污水,村民喜歡講一些庸俗的段子,搓麻將是農閑時村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在與村民聊天過程中發現,在個別地區,看電視是村民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甚至有些村民把到鄉村推銷商品的商販也作為了解世界的“窗口”,這也導致很多村民上當受騙,甚至被卷入傳銷組織,辛辛苦苦掙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傷害。當地的文化生活缺乏一種大眾的、可以集體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3]。公共衛生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雙重缺失,直接導致當地村民的身心健康狀況堪憂。
1.4 頂層設計和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研究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縣委書記座談時提到:到2020年,如果貧困地區面貌改變不大,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說不出口的[4]。中共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四個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緊緊圍繞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文化改革發展落地時效,補齊短板提高效能,增強人民的幸福感。 “十三五”時期,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各部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精準惠民的文化服務理念,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
近5年來,在資金方面,中央財政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投入16億元支持214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和文化館建設的改建和擴建。在政策方面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相應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家文化部等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區域按照中央、省級、縣級5 ∶3 ∶2的比例進行分配,將一些優質資源送到鄉村。P市(縣級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配套情況如下:P縣共有24個街道及鄉鎮,2015年人口共20 881.69萬,縣區常住人口143.54萬,比上年增加0.22萬,增長0.2%。城鎮化率514%,比14年提高1.8%。P縣文化館(站)25個,電影放映單位24個,共投入85.811萬元,每村每年分配約2 500元左右,另外補貼200元對于每場的公益電影。職業劇團1個,按照比例分配文藝演出工程投入共計是85.871萬元左右,每村每年的分配大約2 400元。2015年播放電影次數6 938場,觀眾達13萬人次;新編地方戲劇《花開柳河彎》巡演約100余場次;圖書下鄉2.4萬余冊,用于建設農家書屋,按國家標準“農家書屋”投入70萬元以上[5]。電視聯網基本上能全縣覆蓋,電視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廣泛途徑。但很多較為偏遠的地區,一年到頭既沒有電影看也沒有戲劇下鄉,所謂的“農家書屋”基本上在鄉委會形同虛設,更沒有看到其他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2 江蘇北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問題成因及實證分析
2.1 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筆者切身感受到了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所帶來種種便利,也感受到了很多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變化,這些對于新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實踐意義。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國內外很多學者也進行相關的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一是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供給現狀進行研究。王廷興等[6]發現當前在農村公共文化的資源不僅存在有效供給不足,而且還存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供給過剩現象,這樣的供給狀況造成了農村文化資源配置結構的帕累托無效。另外王廷興等[7]在實地調查和走訪中發現,有些農村地區公共文化供求存在結構性失衡,即供非所需。疏仁華[8]從供給不夠均衡的角度論述了我國城鄉文化設施建設中存在“非均衡化、非對稱化、非均等化”等現象。二是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供給模式進行研究。王玉霞[9]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屬性分析了政府是供給主體的必然,指出了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力量。張德麗[10]認為調整文化市場不能僅僅靠政府,還要發揮文化市場的主導作用,要多元化主體作配合,優化資源供給模式。三是對信息化時代農民公共文化現狀和需求的重要性、參與性進行研究[11]。多位學者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性和個體差異性, 對文化需求的層次也在不斷提升。農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是農村文化供給乃至整個農村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能否滿足農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和尊重農民的意愿,農民是否參與,這將關系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方向問題和精準問題。
2.2 調查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和江蘇北部農村地區的區域發展情況,筆者做了隨機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43個鄉村。問卷共1 010份,收回1 008份,有效問卷1 000份(所有的調查分析以有效問卷問準),有效率為99%。受訪地區有的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特色江蘇北部小鎮“非鎮非區”的新農村,有的是普通郊區小鎮,但更多的是偏遠鄉村。以徐州地區鄉村為主要調查地區,考慮到村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認知情況,問卷以中青年為主要對象,對一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受訪者,一般采用的是口頭訪談。
問卷調查由筆者團隊利用假期和周末在江蘇北部農村地區共同調研完成。問卷共設計20項內容,以不記名的方式進行調查,受訪對象年齡沒有明確限制。受訪對象男女比例為1 ∶1.25,由于團隊成員基本上都是女性,可能在采訪和調查時女性之間更好溝通,但是從調查結果看男性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更高更加迫切。受訪對象所在地基本上都是農村,個別受訪者在縣城或市區有住房,主要是便于孩子上學,但家里有土地,農忙的時候回家種地,他們對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差別感受最深刻,也最憂心。
2.2.1 受訪對象基本情況。受訪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從受訪對象政治面貌看,群眾最多,團員第二;年齡分布18~29歲居多,占到總人數38%;文化程度大學以上(包含專科在讀學生)占到34%;在職業分布中,農民所占比重為38%。
2.2.2 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消費狀況和供給狀況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公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選擇非常強烈的占總人數的72.3%,比較強烈的占到總人數的15.1%,一般需求的占到總人數的10.9%,可還有1.7%選擇無所謂。雖然是1.7%的比例,但隨訪者對這個小群體做了詳細的訪談,發現這些村民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副漠視的態度,這部分個體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
當問到“您經常參加縣里、鎮里或村里組織的文化活動嗎?”僅有37人選擇經常參加活動,167人表示偶爾會的,513人是選擇看情況再定,而有283人表示不會參加任何文化活動。很多人表達也很直接,農村人平時都很忙,文化程度也不高,基本上也都不會什么才藝,沒有條件參加這些活動。這確實是大部分農村的實際情況。
當問到村民喜歡的節目時,31.7%的村民表示喜歡看綜藝類節目,17.9%的村民喜歡看科普類節目,32.4%的村民喜歡看法制類節目,有些年齡較大的村民講起這檔節目頭頭是道,一定程度上表明基層法制宣傳工作的確做得很好。18%的人選擇其他,他們表示不固定看什么節目。
當問到“您會經常去書店或圖書館嗎?”370人選擇會的,516人選擇偶爾會去,114人選擇從來不會。原因也很多,有些村民認為太遠,有些村民認為到書店去都是知識分子或者學生之類的。在“您最喜歡的文化活動形式”這一欄里,有109人選擇看書,310人選擇看手機,419人選擇看電視,142人選擇玩電腦,還有20人選擇了其他。在農村看電視是很多村民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途徑。
在設計文化消費這一欄時,調查者在調查時做了專門的提示,包括所有的文化產品消費,如電話、電視等。最終顯示如下:每年文化產品消費不到50元的占16.7%;消費51~200元的占14.4%;消費201~400元的占37.7%;消費401元以上的占31.2%。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狀況調查中,當問到受訪者當地擁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哪些,190人選擇圖書館或閱覽室,76人選擇文化廣場,113人選擇流動文藝演出,97人選擇影院,111人選擇村活動室,413人選擇其他(“其他”主要是當地沒有這方面設施)。在最近家鄉舉辦的文化活動中,有4.7%的村民選擇是看電影,9.4%的村民選擇書籍下鄉,103%村民選擇其他文藝活動(包括了農村的婚嫁喪事等),還有75.6%選擇都沒有。
在組織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辦單位這一項時,7.7%選擇政府,10.1%選擇村委會,9.1%選擇企業,51.7%選擇民間自發組織,還有21.4%村民選擇其他(即什么也沒有)。當問到“”您是否參加地方的文化服務考評活動?”僅有67人有參與的經歷,103人偶爾參加,830人表示不知道這事,從未參加過。在“您對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否滿意”這一選項中,7.4%的村民填寫非常滿意,10.9%的村民比較滿意,17.1%的村民選擇一般,30.1%選擇是不滿意,34.5%的村民選擇根本就沒有。81.3%的村民從未向政府部門或其他組織表達過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偶爾表達占到11.6%,經常表達僅僅占到7.1%。當問到“如果有機會你會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嗎?”51.7%表示非常愿意,21.3%表示一般,僅有1.9%表示不愿意,25.1%表示沒有機會來表達這樣的意愿。
最后問到“您認為地方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必要的條件有哪些”(可以多選)A.政策;B.資金;C.公眾意識;D.文化基礎設施;E.人員配備;F.其他。從調查結果看,有61%的受訪者選擇A、B選項,即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投入;還有25%的受訪者選擇是A、B、D;選擇C選項僅有3%;選擇“E.人員配備”這一項比例占到11%;其他的選擇均較低。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很多民眾對于政府資金投入的意識非常強烈,對政府有很強的依賴意識。但“C.公眾意識”這個選項很多受訪者都沒有選擇。
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問題還是非常關心的。從文化消費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每年在文化產品消費方面超過200元以上的受訪者占到了有效調查樣本數的68.9%。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共文化需求也是越來越大,形式也是越來越多樣化。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根據調查和走訪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江蘇北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建設在不同區域差異比較明顯,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由于區域地方的經濟水平不同,自身設施建設投入不同,政府、鄉鎮等職能部門在公共服務建設設施人員、資金、管理、引導等方面投入不夠,供給不夠均衡,形成供給不足,甚至有些地方還發現資源浪費,從調查中還發現很多村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認識比較模糊。
(2)筆者團隊利用整個暑假、周末及其他短期小假期,對江蘇北部某些地區的調查和訪談得出數據,這些數據也并不能代表整個江蘇北部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由于受到很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數據僅僅是反映了某些區域農村公共文化的目前存在的問題,其他地區還需要進一步調查研究。
(3)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受眾雖然存在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與個體參與度并不一定直接相關,只和受眾自身的文化生活程度相關。
(4)調查發現民意決策參與的力度太小,甚至有些區域農村對于公共文化設施需求,根本就沒有民眾的參與,這些都直接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和精準惠民政策的實施。
(5)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需要職能部門的正確引導和引領,需要加大農村地區專業人才的引進,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養和個人修養,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品質和意蘊。
3.2 建議 從以上結論可以看出,無論是軟件設施(政策、體制、公眾意識、人員的配備等),還是硬件配備(資金投入、基礎設施等),每個環節都要抓好,哪一個環節的薄弱或者缺失,都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這些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3.2.1 地方政府要加強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力度并發揮主導作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前提是政府的支持、重視和引導,尤其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更是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基本上局限于鄉鎮和鄉鎮以上的級別,以后政府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時候要注意重心、資源、服務都要下移,加大對區域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投入。只有地方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到民生工程發展戰略中,才能明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思路和方向,才能真正地實現群眾的文化權益,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3.2.2 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民眾對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和決策機制。民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表達和決策,體現了村民對文化需求的多樣性,政府應該深入調研,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怎樣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才能了解哪些文化類型才能真正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要繁榮文藝創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文藝“為了誰”的問題。調查發現很多民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表達意見的意愿,希望更多參與決策,制定出更適合農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和精準文化惠民項目,但這種需求應該反映給誰,怎樣反映,這樣的供給狀況很容易造成農村文化資源配置結構的帕累托無效,造成表達機制缺失,這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結構性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共文化要結合村民的實際需求,它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從上到下的“送”,要“精”要“準”,要與地方文化相融合,體現地方特色,凸顯群眾的主體地位,以農民的喜愛不喜愛、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好壞的衡量尺度,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到每個村民,真正實現精準惠民服務,體現“以人為本”戰略思想,共享共建的發展理念。“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建設主體是農民自己,政府在其中只是起著主導作用的角色。如果農民缺失了,處于不在場狀態,政府主導作用發揮再好也是無濟于事”[12]。
3.2.3 整合資源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需求表達機制。一個積極、健康、成熟有序的社會體制,是“大社會、小政府”。“大社會”的構成部分離不開各種文化的共同體的合成,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大力發展各種文化的共同體,這樣既能減少政府的投入,又能調動社會上的各種力量,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形成主人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助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要堅持政府主導地位,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序推進,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基礎保障,如資金、人員和場地的提供,市場、民間個體的培育和引導都離不開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和支持,只有搞好三者平衡,充分發揮三者的作用,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2.4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讓地方人盡其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具備文化素養高的國家公民的引領,正如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所說的,革命的理論是革命的實踐的前提。毛澤東明確指出:“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是我們對于文化和政治、經濟的關系及政治和經濟關系的基本觀點”[1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的復興,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人才隊伍的建設才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缺失,既可以通過人才引進機制引進人才,也可以引用地方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更好地激活公共文化服務市場,使公共文化服務源于群眾而又服務于群眾。在該次調查發現,一些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比較完善的區域,人才引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學生村官結合本地區具體情況,解決了地方很多具體問題,甚至有些地方采取高校委培的方式,不斷加強區域文化服務建設的人才供給。
3.2.5 精確管理是公共文化服務精準惠民的保證。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只有精確管理,才是精準惠民的保證。對于一些重點幫扶單位,除了政府職能部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和項目監管負主要責任外,項目審批管理權限原則上已經下放到各個縣,目標、任務、資金和權責實行“四個到縣”的制度,各職能部門按照職責事宜推進工作,層層落實、考核,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一言以蔽之,精準惠民要真抓實干。為了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建議在一對一的幫扶過程中,也可以實行輪崗交流制度,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黨的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2011.
[2] 習近平.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2017.
[3] 劉若實,薛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基于農民需求導向視角的實證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87-90.
[4] 萬金鵬.做“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N/OL].西藏日報(漢),2015-10-10(003)[2017-12-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1010/c117092-27683295.html.
[5] 邳州[EB/OL].[2017-12-20].https://baike.baidu.com/item/邳州.
[6] 王廷興,陳仁銘,劉明鋒.農村文化需求正在發生變化[N].經濟日報,2004-05-02.
[7] 王廷興,陳仁銘,劉明鋒.農民呼喚文化小康:襄樊市農民文化需求調查[J].湖北社會科學,2004(7):140-142.
[8] 疏仁華.當代鄉村家族的流變與現代走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4):125-131.
[9] 王玉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給和需求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10] 張德麗.發展先進文化要處理好文化供與求的關系[J].理論導刊,2004(4):55-56.
[11] 袁方成,王劍虎.社區建設中的農民:認知、意愿和公共需求——基于一項全國性的主題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3):19-26.
[12] 沈玉梅,付文學.新農村文化的考量:基于皖北S市鄉村文化認同的實地考察[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7):67-72.
[1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