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國 馮華祥 張彬麗
【摘要】正處學生時代的孩子們由于社會閱歷較少,處理事情的能力和方法有限,所以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其中包括心理影響、學業影響、性格影響等多個方面。本文將通過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學生的影響進行研究,找到影響學生的主要外界因素和解決的方法,為提高學生應對外界環境的影響提供可參考的信息,幫助家長和學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的環境,最終給學生們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培養學生們對外界環境的免疫力,降低對電子產品的過分癡迷。
【關鍵詞】環境影響;學生成長;電子產品;外部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一、學生面臨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的使用影響的因素分析
對于不少的學生而言生活的主要活動是三點一線,分別為學校、家庭、經常去的活動場所。在這三個方面,學校會為學生提供相對良好的教育,老師和學校的嚴格管理會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對于學生的影響主要在于社會方面和家庭方面,尤其是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的使用,如手機、游戲機、電動、電腦等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對中學生的吸引力極強,主要以游戲為首的內容將學生帶入一個虛幻的世界,同學間游戲裝備的對比、游戲技能的比拼,最可怕的是游戲發展到今天已經成了學生的社交工具,不打游戲將無法與同學們進行深入的溝通。
首先,家庭的和睦對于學生的影響很重要。一個學生能否正常完成作業,在家里用心地復習和表達情緒需要父母等家人提供溫馨交流的環境,一個完整且溫馨的家庭往往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影響,學生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夠安下心來學習。相反,學生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里會因為父母關系的不和而影響其學習行為和心情,最終導致很難用心讀書,成績下滑,心情不佳,甚至會迷戀上電子產品,把更多的時間用在電子產品上,而非與父母的溝通方面。
其次,社會的環境主要包括學生所接觸的社會人員的素質和治安環境等方面。一方面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會給學生一個安穩的心情,如果學校周邊有電動游戲廳、網吧等設施就會容易吸引學生進入這些場合;另一方面,通往學校的途中的一些網吧等娛樂場所都能夠把學生帶壞,所接觸的社會人員和迷戀電子產品的同學都是潛在影響者,這些周邊的環境決定著學生對于社會的認識和效仿。
二、社會、家庭等環境因素與電子產品之間的關系
良好的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勢必是一個正能量的影響;相反,被電子產品充斥的環境會對學生的成長造成負面的影響。但是,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一向都是良好的環境不見得一定是最佳的環境,適當阻止學生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對于學生的成長更有幫助。
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孩子無疑在非常好的生活條件下成長,享受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但是我們提到對一名學生的鍛煉不僅是考驗其智商與情商,還包括孩子的逆商和自制力。所謂的逆商就是在遭遇挫折后,這些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自制力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控制自己在電子產品方面的依賴。學生們習慣了優厚的生活條件,難免會讓這部分學生失去了逆商的鍛煉和缺乏自制力,為此環境的創建應當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對于學生的鍛煉方法不應局限于提供長久便利的生活條件,適當給他們一些自己創造的能力和決斷,給學生們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機會對于成長更具有意義,其中正確對待電子產品就是重中之重。
三、減少學生癡迷電子產品的方法
既然社會和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如何避免癡迷電子產品成為當務之急。當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需要學生盡量選擇自己來處理,作為家長可以提出建設性和引導的意見幫助學生們的成長,對待電子產品的態度也應該如此。
首先,給學生們處理問題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動腦和動手的能力,降低接觸電子產品的頻率。在電子產品方面,建議家長給學生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比如拓展活動、旅游,回歸本質的生活,而非是在虛擬的世界。學生之所以迷戀虛擬產品在于與家長的溝通較少,家長的工作等原因導致的,增加彼此的了解有利于學生摒除電子產品。
其次,用道理和經驗灌輸給學生們。我們都知道很多小事情都能夠展現出大道理,學生對于未來生活和成功成才的定義并不會特別深遠,作為家長可以用引導的方式給學生們一個方向,在培養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尋找自己的興趣,轉移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最后,加強對學生自身保護的教育。用生活案例給學生傳授知識與經驗,告誡學生們電子產品不僅會影響學業,還會對身體、眼睛、大腦、性格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切記這個過程不能過于極端。
四、總結
社會和家庭對于學生的影響往往是最直接的,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非常有道理的,好的環境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不論是對學生身體成長還是心理成長,都非常有幫助,而且在學業方面也會比較容易取得好的成績,畢竟能夠將更多的心思用于學習,相反,負面影響的環境下對于學生的影響很可能是終生的,學生的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都不及成人,對于事情不成熟的看法甚至會導致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整個社會和家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必要的。這個過程需要家長不斷通過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需求來找到如何改善環境,為孩子提供能夠鍛煉孩子且相對安穩的生活,最終提升孩子的處事能力,對于社會而言,需要相關的部門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去約束這個社會,給學生一個健康積極的社會印象,將社會上歪風邪氣的現象遠離學生的視野,給學生更多正能量的傳遞,提供健康向上的環境。
附 注
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25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