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義堅 黃義雄
摘要[目的]對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生態補償進行研究。[方法]在生態補償理論基礎上,以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為研究主體,采用問卷調查法對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的公眾支付意愿及其影響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受訪者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大部分受訪者愿意為沿海防護林支付費用,即有66.67%的公眾愿意為防護林支付費用,平均支付費用為44.01元/(人·a)。對受訪者的個人社會經濟特征對支付意愿影響進行線性回歸模型及Logistic回歸模型統計分析,受訪者對防護林功能的支付意愿與受訪者的文化程度(P=0.003、P=0.002)和人均月收入(P=0.000)呈極顯著相關,支付意愿影響敏感性強,而職業和性別對支付意愿影響不顯著。按人均支付意愿計算,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生態效益價值約為9.07億元/a,生態效益明顯。[結論]該研究可為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生態補償標準提供參考。
關鍵詞 防護林;條件價值評估法(CVM);支付意愿(WTP);補償標準;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2-0104-04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coastal shelterbelts in Fujian Province.[Method]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aking coastal shelterbelts in Fujian Province as the main research subject,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public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oastal shelter forest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ir related factors.[Result]Respondents had a strong sen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ost respondents were willing to pay for coastal protective forests, that is, 66.67% of the public was willing to pay for shelterbelts, and the average payment was 44.01 yuan/year. Respondents personal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llingness to pay were linearly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respon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shelter forest fun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indigent (P=0.003,P=0.002) and per capita monthly income (P=0.000) was highly significant, with a strong sensitivity to payment willingness, while occupation and gender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per capita willingness to pay, the ecological benefit value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in Fujian Province was approximately 9.07×108 yuan/year, and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obvious.[Conclusion]The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for Fujian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
Key words Shelter forest;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Willingness to pay;Compensation standard;Fujian Province
濱海防護林是福建省濱海公益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改善了福建省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而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以及涵養水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防護林遭到大面積的破壞,亟需保護。近年來,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重要措施,迅速得到推廣與應用,包括生態補償的方法、原理、補償標準和機制等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和實踐。荷蘭在1993年將生態補償原理引入高速公路修建,其在避免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還通過異地重建的生態方式進行彌補[1];德國的Drechsler等[2]利用生態學與經濟學交叉方法,提出了一套生態經濟模擬程序,用來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補償方案;美國麻省大學的Larson等[3]于19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了幫助政府頒發濕地開發補償許可證的濕地快速評價模型;吳水榮[4]對Landell-Mills有關全球森林生態效益市場文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迄今為止已有287個對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森林的生態旅游、碳匯、流域保護服務和生物多樣性四個方面)進行補償的案例,其中75個關于森林碳匯服務、72個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61個關于流域保護服務、51個關于森林旅游服務、28個關于森林的多種生態效益。
我國對生態補償問題的研究相對于西方國家起步稍晚。劉暉霞[5]從森林生態效益的概念出發,提出應在補償標準、資金來源等方面對森林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完善;鐘曉玉等[6]在介紹我國森林生態補償制度以及補償政策、法規實施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森林資源生態效益補償的原則、依據、理論基礎和方法;張長江[7]認為應該從森林生態效益計量和森林生態收益計量入手來解釋森林生態效益外部性計量;陳欽[8]探討了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市場籌資途徑、生態補償費用的分配和生態補償運行機制,并以福建省為例,調查了生態公益林補償狀況和支付意愿,分析了福建省公益林的保護情況和生態補償帶來的影響,最后提出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措施。
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是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的核心問題,目前測算補償標準的主要方法包括機會成本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條件價值評估法等[9]。在這些方法中,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被廣泛使用。它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在一系列的假設問題中,通過調查、問卷、投標等方式獲得消費者的意愿支付費用,綜合所有消費者的意愿支付費用即得調查區的森林環境價值[10]。
總體來說,我國基于 CVM的方法對防護林進行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筆者以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為基礎,在群眾對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形式,對回收的問卷進行分析,在對生態補償問卷進行分析和了解群眾支付意愿情況下,運用CVM 法,分析參加調查的個人與支付意愿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到支付意愿水平。通過調查與研究,旨在正確認識和評估防護林的生態服務價值,科學合理地保護濱海防護林生態系統,促進防護林可持續發展,同時在CVM法的調查基礎之上,一方面為CVM積累更多的關于防護林評估案例,另一方面該研究得出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資金數值既可作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向受益者征收補償金的參考,也能為福建省濱海防護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地理坐標為115°50′~120°40′E、23°30′~28°22′N,東西寬約480 km,南北長約530 km,土地總面積12.14萬km2,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26%。北與浙江省為臨,南與廣東省為臨,東與臺灣省隔海相望,西與江西省為臨。福建省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降水豐富,年平均氣溫為17.3~21.3 ℃,年平均降水量為1 000~2 100 mm。福建省沿海地區分布最廣的地帶性土壤為赤紅壤、紅壤、水稻土、濱海鹽土和濱海風沙土,林區土壤以赤紅壤、紅壤和黃壤為主。全省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地區地形地貌以平原為主,海拔較低。東部沿海有大小海灣123個以及大小島嶼1 202個,海岸線長而曲折,總長度為3 324 km2。
根據福建省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和森林資源調查報告,全省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1位,達65.96%。福建省森林面積801.27萬hm2,森林蓄積60 796.15萬m3,其中防護林面積195.38萬hm2,占24.38%;特用林面積4448萬hm2,占5.55%;用材林面積469.77萬hm2,占5863%;薪炭林面積3.84萬hm2,占0.48%;經濟林面積87.80萬hm2,占10.96%。
福建省濱海地區是指從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到漳州這6個沿海地區,更為具體些是指由北部福鼎縣至南部詔安縣的廣大沿海33個縣級行政單位,總面積為31 482.67 km2。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是CVM方法的關鍵所在。在參考相關文獻以及請教相關專家和老師的基礎上,經過修改,完善問卷內容,最終設計出調查問卷。
CVM問卷包括:
①受訪者基本社會經濟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5個方面;
②受訪者對防護林生態補償概念、生態補償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程度等;
③受訪者對濱海防護林的支付意愿。問卷中給出一定的支付范圍,用于受訪者選擇愿意支付的費用。
1.2.2 CVM問卷實施。
此次調查問卷時間為2018年3月19—25日,根據國內外CVM調查案例,結合該研究的內容與特征,以網絡調查形式發放問卷。問卷中采取支付卡方法,即給出一定的支付費用范圍,要求受訪者在待選項中選擇相應的支付費用。截至3月25日,網絡上共回收調查問卷258份,其中有效問卷258份,回收率100%,達到分析要求。
1.2.3 計算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樣本分析
2.1.1 樣本社會經濟特征分析。
從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5個基本社會經濟特征對258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受訪者中男性人數為110人,占總人數的42.64%,女性人數為148人,占總人數的57.36%;在受訪者年齡結構中,18歲以下占5.04%,18~30歲占86.43%,31~60歲占8.14%,60歲以上占 0.39%,可以看出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8~30歲,是具備消費能力的主要群體;文化程度中,主要集中在大學本科及以上,占樣本總量的62.02%,中專及大專占24.81%,初高中占12.02%,文盲占1.16%;受訪者職業中學生人數最多,占樣本總量36.05%,公司職員次之,占22.09%,其他職業者占18.99%;月收入中,在1 000元以下的較多,占33.72%,1 000~3 000元的占20.54%,3 001~5 000元的占28.68%,5 001~8 000元的占10.08%,8 001~10 000元的占3.10%,10 000元以上的占3.88%。
參考文獻
[1]CUPERUS R,CANTERS K J,PIEPERS A A G.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4):327-349.
[2]DRECHSLER M,WTZOLD F.The important of economic co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spatial conservation management[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1,97(1):51-59.
[3]LARSON J S,MAZZARESE D B.Rapid assessment of wetland: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M]//MITSCH W J.Global wetlands:Old world and new.Amsterdam:Elservier,1994:623-636.
[4]吳水榮.水源涵養林環境效益經濟補償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3:79-80.
[5]劉暉霞.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問題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00,37(5):79-80.
[6]鐘曉玉,董希斌.我國森林資源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8,24(1):18-21.
[7]張長江.森林生態效益外部性的會計理論與研究方法[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9:37-140.
[8]陳欽.公益林生態補償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9]施翠仙,郭先華,祖艷群,等.基于CVM意愿調查的洱海流域上游農業生態補償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4,33(4):730-736.
[10]石玲,馬煒,孫玉軍,等.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生態補償經濟價值評估:以武漢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23(2):180-188.
[11]田紅燈,田大倫,閆文德,等.貴陽市公益林生態效益價值及補償標準CVM評估[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8):122-128.
[12]杜麗永,蔡志堅,楊加猛,等.運用Spike模型分析CVM中零響應應對價值評估的影響:以南京市居民對長江流域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6):1007-1018.
[13]楊希,周圣坤.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1):11597-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