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 周雄
摘要 從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出發,根據貴州省現階段農業供給現狀,從農業規劃、農產品品牌效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業現代化程度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相結合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通過加快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落實農業規劃、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大數據農業和農產品安全體系的建立等路徑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為貴州省實現農業現代化轉變提出建議。
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現代化;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2-0203-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pplyside structure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pply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planning, brand eff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s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ideas, through the accel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plan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to enhance occupational training, cultivate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big data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 system to implement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or Guizhou Provinc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Guizhou Province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進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1-2]。繼續從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1-2]。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目標及實現的途徑,通過實現鄉村振興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工作。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的農業發展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發展期,面臨著生產成本高、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配置不合理等新難題,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落實新理念推動農業轉型發展。貴州省是典型山地農業大省,但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現代山地農業發展緩慢,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發展速度遠遠低于中東部其他省份。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提出給貴州省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是實現貴州省農業現代化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提升農產品品質和改善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途徑,是提高農業產業綜合效益、農民增收的保障,是改善農業環境、實現綠色發展的要求[3]。
1 貴州農業生產供給的現狀分析
1.1 貴州省農業生產供給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底貴州的農業總產值達2 020.78億元,年均6.2百分點的速度增長,相比2016年上漲6.7百分點。種植業產值平穩增長,糧食穩產1 100萬t左右,其他種植業也實現了產量和銷售的突破,種植業實現高速發展。畜牧業在這個時間段內也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生豬養殖、牛羊禽肉產量逐年穩健上升,畜牧業的增加值在農業發展中已經達到25%。2013—2017年,水產品產量達31.5萬t,年均增長18.5%。同時,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各種農業產業或相關的第二、三產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也在升級換代中。
雖然貴州省農業發展態勢良好,但還不是現代化的農業大省強省,農業種植模式單一,產業結構調整還不夠合理。農業緩慢發展已經嚴重制約了貴州省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限的耕地面積沒有得到合理的投入使用、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合理等問題突出,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的作用沒有完全體現。近幾年,經過不斷的調整改革,貴州省的農產品結構正在逐漸改變,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基礎上多種農產品相互競爭發展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特色農產品生產體系正在構建完善,農林牧漁業服務業也正在蓬勃發展。特殊的種植環境決定了貴州省只能通過發展現代山地農業,才能厚積薄發。
1.2 存在的問題
貴州省的農業生產供給方式正由小農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但由于生產主體(農民)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和市場消息不對稱的影響,貴州省農業供給側改革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矛盾比較突出。
1.2.1 農產產業沒有形成系統的發展格局,農產品品牌效應不明顯。貴州省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比較大,農業主管部門很難進行統一的規劃、管理。由于山區農業無法進行現代化機械操作,農民所進行的精耕細作——成本高、利潤低,嚴重限制了貴州省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其組建的農業合作組織的組織度低,管理不完善、不到位,難以發揮生產組織的作用。生產的種類和產量得不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提升不上去。市場價格的變化是影響農民生產的關鍵,價格的波動變化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預期,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低[4]。統計數據顯示,貴州省耕地92.5%都集中在山地地區,適宜耕種的僅為7.5%,如果再除去特殊地形和生產建設所占用的耕地,貴州省適宜耕種的耕地資源將變得更少;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對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再加上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限制。
1.2.2 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合理,機械化水平低。貴州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導致農業生產嚴重滯后,農產品結構畸形發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農機裝備小且少,微耕機、小型農用拖拉機、噴霧機大部分都還是人工操作,農業的機械化程度低。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貴州省擁有眾多的自然資源優勢,如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充足的河流資源,但這些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效率卻遠遠低于種植業的產值。資源產生的增加值和擁有的資源稟賦相差甚遠,出現明顯的資源浪費現象。農業灌溉設施不到位。截至2016年,貴州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為559.681萬hm2,但有效灌溉面積僅為155.292萬hm2,只占27.75%,還有72.25%的土地播種以后是在看天生產,農業灌溉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貴州省的畜牧業成倍數發展,但是特殊的自然環境早已限制了畜牧業大面具推廣,過快的發展只能加快生態失衡。從貴州省大的經濟發展環境來看,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山地農產業發展結構還急需調整。
1.2.3 農產品運輸成本高、流通不暢。貴州省經濟發展受地形的影響大,大部分山區為深度貧困區,也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山區農民種植的農產品主要通過2種途徑進入市場:一是小商販到田間地里去收購,然后又轉賣給大的商販或公司進入市場;二是農戶自己拿到市場上進行銷售。第一種方式要經過批發市場、城市農貿市場、超市多重環節農產品才能從農戶轉到消費者手里,流通環節多,市場消息得滯后性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第二種方式雖然是農戶和消費者面對面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但成交量小,交換的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農戶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流通過程中產生的額外費用也會間接地轉移到農戶的生產成本里。過高的成本投入和過低的效益產出,嚴重影響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
1.2.4 農業發展相對乏力,成本不斷增加。近幾年,隨著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升,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但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農業發展動力不足。農村大量外出務工,選擇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第二、三產業勞動;農業種植環境的惡化,讓耕地產出逐年下降;農村生產方式停滯不前,原有的耕作方式習俗嚴重阻礙了農村耕作方式的改變;科學技術難以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農業現代化發展緩慢。
2 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與方向
需求的另一面就是供給,新供給經濟學在總結了西方發達國家在供給方面做的改革后提出供給管理,從需求管理出發研究供給的改革和管理,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供給制度的思考并研究其制度經濟改革[5]。 “十三五”規劃文件指出,要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以質量和效率為中心,堅持供給側改革,讓經濟在新常態時期更加合理有序地發展。當前,貴州省農業發展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追求量的增長的同時更要注意質的轉變。因此在改革時要堅持以下幾點。
2.1 制度創新
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讓制度紅利在制度創新中得到最大的體現[6]。通過與農業相關的土地制度的、產權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金融制度及價格制度等相關制度創新,為農業發展提供新動力,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制度創新可以使資源得到合理優化配置,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讓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率得到極大地提高。
2.2 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強化科學技術創新對農業的引領作用,為貴州省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生產邊際效率下降的情況下,科學技術的創新是保證農業可持續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的創新可以帶來農業發展創造所需的各種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3 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生產結構是影響農業發展的內在因素,要加快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貴州省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生產結構也大不相同。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建立以生產基地為依托、農民種植為主體、政府為牽引、農業龍頭公司為平臺的發展模式,實現生產專業化、集約化、品種多樣化和質量全監控的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基礎性服務設施[7]。推進農業產業的融合調整,因地制宜的促使農業科學合理的發展。
3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路徑
3.1 堅持以制度創新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確實保護土地質量和數量,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在土地到期后再延長30年,要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堅持完善和發展農村的土地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確保土地使用權、經營權、承包權的有效使用,實現耕地的自由流轉與集約節約經營。其次,完善農村金融體制建設,確保農村市場活躍,有效促進農民生產投資。農村金融政策是農村農業生產建設的重要保障,適當放低準入門檻,推動更多的資金向農業投入。再次,鼓勵支持農業保險業發展,擴大保險的內容和種類,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
3.2 加快科技創新,激發農業發展活力
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要堅持技術創新,加強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激發農業發展活力,增強全要素生產力,實現農業的創新驅動發展[8]。第一,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研發,結合貴州省實際情況,研發相應的農業生產設施、改進農業生產方式,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服務體系。第二,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步伐,利用貴州省內高校和相關的農業服務站,把農業新技術向廣大農戶推廣,增強農民的專業水平,加快促進新型農民的建設步伐。第三,注重相關農業科研成果和相關農業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和支持高校和農科院等相關科研院所的研發工作。
3.3 加快落實農業規劃,引導實施農業科學生產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保障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關鍵。溫和的氣候,適合種植各種農副產品。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的農業發展規劃,以規劃為發展引領,合理使用各種生產要素,避免出現重復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保障廣大農戶的利益。黔南地區比較濕潤,水資源豐沛,適宜發展水稻種植和漁業;黔中地區地勢開闊,適宜機械化作業,但要注重耕地的保護;少數民族地區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發展觀光旅游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各地區應大力支持“菜籃子工程”,積極保障蔬菜的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業收入穩步提高。
3.4 加強農民職業培訓,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當前,貴州省職業農民數量少且專業文化水平低,農業經營主體單一,應該大力加快農業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業從業者的科學文化水平,要培養大批掌握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實行農業生產許可制度,逐漸淘汰不適合現代農業生產的農業經營主體,減少生產風險和農業經營案例。
3.5 建立大數據農業體系,促進農產品流通
貴州省正在建立大數據立體城市,以大數據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借此良機,應加快大數據農業體系,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生產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產品的高效流通。傳統的產地批發市場、大型銷地批發市場等農產品銷售流程環節多、損耗大,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承擔過多的成本。因此,要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雙向流通格局,降低生產成本,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共贏。
3.6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目前,貴州省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但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弱,附加值低。應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設,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貴州省特有的品牌產品體系。
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貴州省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培育新型農業工作者。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經濟體制改革,破除發展瓶頸,提升發展活力。嚴格控制耕地保有量,加強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培育一支愛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農業生產者和工作者。科學規劃農業發展,促進產業融合升級;不同地方同時發力,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模式。堅持農民主體的地位,確實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深化產業鏈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加快農村市場經濟的建設工作,以市場變動為引導,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體系。加強農村市場的活力和外部的聯系的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生產資源高效利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06(001).
[3]石小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與措施[J].鄉村科技,2017(2):30-31.
[4]劉俊義.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包頭市達茂旗農產品價格走勢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7):11.
[5]賈康,蘇京春.探析“供給側”經濟學派所經歷的兩輪“否定之否定”:對“供給側”學派的評價、學理啟示及立足于中國的研討展望[J].財政研究,2014(8):2-16.
[6]鄧磊,杜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8-20.
[7]易忠懿.開放背景下如何推進江蘇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J].農業決策參考,2016(1):1-6.
[8]林遠,梁倩.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激活生產要素[N].經濟參考報,2015-11-3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