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商賈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分析中國傳統(tǒng)商賈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尊重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探索高職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把握新時代的主旋律。
[關 鍵 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商賈文化;人文精神;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024-02
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yè)主要是培育高質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其中“高素質”必定蘊含了人文精神。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商賈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政經合一的商業(yè)模式和經濟倫理,體現(xiàn)以“仁愛”思想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一、中國優(yōu)秀商賈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主流是儒家的理念,如“仁”“信”“禮” “義”“廉恥”等思想,提倡“以德化人”的王道,“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這構成了傳統(tǒng)文化人文理論的基礎。也就是人文精神中以人為本,體現(xiàn)對人的關懷,追求人的完善,提升人的生存價值和生存目標。
由此可見,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崇尚“仁愛”,注重人的存在和價值;弘揚理性,肯定人對真理的追求。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商人所追求的,可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強調富有顯貴,不可拋棄仁德,如果拋棄仁德,就沒有好名聲,不會對長存富貴財富有好處。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弘揚和傳承,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二、人文精神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商賈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古代社會不僅農耕經濟發(fā)達,商業(yè)文明也深厚久遠,雖然秦漢以來“重農抑商”政策盛行,但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大賈商人的身影,并且在他們身上閃耀著濃重的人文精神,他們的處世之道、經營理念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一)仁本管理
“仁”是儒家思想價值的核心觀念,成功的大賈商人也以此來建構商業(yè)經營與管理的理念和原則。儒家倡導的待人、處事、治世,都注重“內求仁心、外行仁政”的原則。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準則,以孝悌為核心。《論語·學而》中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管子·戒篇》中有“孝弟者,仁之祖也”。這種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普遍的人倫孝悌、各司其位謀其政的精神,大賈商人將之轉化為商業(yè)經營上立業(yè)、做人的根據(jù),轉化為“以仁為本、德法兼施”的商業(yè)管理觀。
仁本管理,分內、外兩個方面。對內,主張行仁道,重血緣親情,講究忠孝禮義,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關心員工,管理者一般很注意巧妙地處理東家、掌柜與伙計的關系:“掌柜的”善待“伙計”;“伙計”遵從掌柜的;商家在內部營造有序的人倫關系,善待“伙計”,有助于增強“伙計”的歸屬感,對東家的忠誠猶如愛自己的父輩,對自己的商號富有責任感猶如愛家一樣,由此營造出和諧的內部管理關系。這些大賈商家對外也示以“仁”,表現(xiàn)出顧全大局的一面。
雄踞塞北的“草原第一商號”大盛魁,號規(guī)嚴格,其中一條就是大掌柜的傳人不是“世襲”制,而是以“仁義”為先,近親屬回避,傳給商號內最優(yōu)秀、最有能力的人。大盛魁還有特殊的股權制度,新入號的努力肯干的伙計也可以有股份,稱作“身股”(出力者),這無疑激發(fā)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選人、用人制度,讓管理者帶著大盛魁勵精圖治,以“仁義”為先,開拓了蒙漢乃至中俄貿易的國際商道——茶葉之路,橫跨亞歐大陸,為民族交流、商業(yè)發(fā)展刻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二)誠信不欺
中國古代成功的商賈都把誠信作為經商與做人的信條。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個儒商的子貢(端木賜),就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論語·先進》《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史記·貨殖列傳》分別記載子貢經商堅守仁愛、誠信、忠恕、中庸等儒家的核心價值觀。《論語》中孔子對子貢的評價為“言語”“侃侃如也”等,即會說話,溫和快樂的樣子。子貢問學于孔子多達20余處,包含修身、處世、為政、交友等各方面。孔子教導子貢“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子貢經商致富為孔子周游列國開展講學活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是儒家學說的積極踐行者、捍衛(wèi)者和傳播者。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治國的主流價值觀之后,受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重信守約的道德觀深深植入包括商賈在內的各階層的意識觀念。
另一位被后代尊為“商圣”的春秋時期著名的謀士范蠡,也是一位經營有道的實業(yè)家,他是中國早期商業(yè)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踐者。《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這就是范蠡的思想。“務完物”就是指商品經營中充分重視貨物的質量,務必使經營的商品保持完好,做到質高貨真,誠信經營才能贏得信賴和持久的發(fā)展。
這種誠信觀念源遠流長,著名的晉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喬致庸經商的指導思想就是“維護信譽,不弄虛偽”。清代對蒙貿易的最大商號大盛魁對購貨、訂貨有一套辦法,如果以次充好,便進入“黑名單”,永遠不再共事。
(三)利以義制
中國歷代的大賈商人皆推崇以義制利,他們成功之余熱衷興修學校、祠堂、水利、道路及扶貧濟困等公益和慈善事業(yè),以各種“義舉”來奉獻社會,具有濃重的社會責任感。《論語·雍也》記載子貢經常仗義疏財救濟困窘。清代商號大盛魁運營方法之一就是當手工業(yè)戶資金短缺、周轉困難時,便借墊銀兩,予以支持;對于手工業(yè)品訂貨,凡選中的手工業(yè)戶,世代相傳,也不隨意改換加工戶。這樣,大盛魁就獲得對這些加工戶的手工業(yè)產品的優(yōu)先購置權。大盛魁商號是股份制,其中有一種股稱為“財神股”。據(jù)傳,財神股的來歷是:該商號在初創(chuàng)時,步履維艱,危在旦夕,過年的時候,王相卿、史大學、張杰三個人已經無米下鍋,只能躲在一個財神廟靠喝些米湯度日。就在此時,一位身穿蒙古袍、背著包裹的壯漢來到廟里,向他們要飯充饑。他們三人雖然自己食不果腹,但看到風塵仆仆的蒙古族大漢可憐,把自己僅有的米湯讓給他喝,壯漢喝完米湯,唱了一曲蒙古族歌曲便離開了,壯漢走后再未返回,當他們三人打開包裹看時,原來是一包白銀,自此他們用這些白銀重新起家,由此迎來了商號重生的轉機。這都說明他們的“義行”是其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動力因素。
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商賈文化融入高職財經類學生語文教育的途徑
(一)經典文化進課堂
抓好第一課堂,以教材為本。將中國的經典文化作品如《論語》《大學》《禮記》等編入教材,增加其在語文課本中的比重,并開設相關課程,改變過去高職類院校只有《應用文寫作》單一語文課程的現(xiàn)狀,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商賈文化納入財經類專業(yè)學生的教育體系中。財經類高職學生的培養(yǎng),不能僅局限于專業(yè)技能,而是要加強塑造全面人格、滲透人文精神。
(二)利用新媒體豐富實踐課程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不僅要靠傳統(tǒng)的紙媒傳承,更應借助于現(xiàn)代新媒體,使學習途徑多元化。所以在高職院校可以設立“免流量APP觀影平臺”(以具有人文精神的優(yōu)秀商人題材電視劇為主),播出《大宅門》《大盛魁》《天下第一樓》《大清徽商》《喬家大院》等電視劇。這些電視劇中的主要人物如王相卿、喬致庸等,在他們身上都體現(xiàn)著大賈商人的人文精神;在他們的經商活動中所展現(xiàn)的仁、信、義等富有中國儒家傳統(tǒng)特色的商業(yè)文化、人文精神、道德和倫理。教師通過布置學生寫觀后感、舉辦微信分享比賽和微電影大賽、表演話劇等實踐形式,組織學生觀看影片,自主學習,有效地進行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學習。
(三)名人、專家講座進校園
邀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名人進校園,講述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或者分享他們的精神領袖的故事,使學生們感染于名人名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的知識,不斷開闊視野,提高自身人文精神修養(yǎng),充實人生發(fā)展之路。
追古思今,我們在追求現(xiàn)代文明的同時必須注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tǒng)商賈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財經類專業(yè)學生學習的精髓,是學生增強自信心、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尊嚴的必然走向。
參考文獻:
[1]宋凌云.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職學生職業(yè)精神培育探究:以《弟子規(guī)》為例[J].職教通訊,2016(14):69-72.
[2]陳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關系探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22.
[3]劉寶才.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精神[J].學術界,2002(1):36.
作者簡介:張丹(1983—),女,漢族,包頭人,講師, 碩士。研究方向 :語文教育與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