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 高忠嚴
[摘 要]八大角秧歌產生于山西五寨縣硯城鎮,藝術特色鮮明出眾,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文化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八大角秧歌逐漸衰落。通過對山西五寨八大角秧歌的調查研究,了解八大角秧歌的傳承與變遷,對其表演程式進行賞析,并根據發展現狀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 鍵 詞]五寨縣八大角秧歌;傳承與變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040-02
山西五寨八大角秧歌發展歷史久遠、舞美動作豐富、表演形式多樣,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然而近年來發展遭遇瓶頸,多種原因導致八大角秧歌的發展受困。要想使得這一民間秧歌藝術重現往日生機,需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傳承和創新,同時結合時代和現代科技使之走出低谷,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八大角秧歌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流布
八大角秧歌是山西五寨縣獨有的民間秧歌表演藝術,是蒙古和漢兩民族文化結合的產物。它既有漢民族舞蹈輕柔飄逸、俊秀灑脫的特色,同時又有蒙古族歌舞粗獷豪邁、氣勢恢宏的藝術氣息。四人合力敲打兩面威風鑼鼓開路游行,配樂鼓點鏗鏘有力,節奏感十分強烈。舞蹈動作剛柔并濟、飄逸灑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表演內容生動、形式特別,多表現日常生活情景,令人過目難忘;角色行當融合蒙古和漢兩個民族的特質,服飾和舞美動作豐富,在晉西北歌舞中獨樹一幟。
八大角秧歌之所以被稱為“八大角”,因其最初有八個主要表演角色。但這八角兒其實只是兩種不同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四個“丑鼓”和四個“拉花兒”,共八個表演角色,因此而得名。
(一)歷史背景
五寨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隸屬于忻州市,處晉西北中心,與內蒙古等地接壤,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資源豐厚,在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激烈碰撞下,誕生了八大角秧歌這一民間秧歌表演藝術。
八大角秧歌產生于元朝,是蒙古和漢兩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元朝時期,蒙古族人建立王朝,兩個有著完全不同生產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在這種社會歷史環境下,五寨縣的漢族人和蒙古族人在日常生活和勞動生產的過程中語言不通,不能準確理解對方言語中想要表達的意思,于是只能通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其最初的形態動作可能就是這樣。后蒙古族人為加強統治,很快便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同漢人交流。農閑時間人們在田間地頭相聚群唱、對唱或者是競唱,情到深處更是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就此形成了八大角秧歌的基本形態。最初八大角秧歌不成體系,隨后經過明清兩代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清朝時期,在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下,從事秧歌表演的人數不斷增多,服裝和道具也進行了更新和改良。直到民國時期,八大角秧歌被搬上元宵節的舞臺進行游縣表演,角色行當和表演形式才算是初步定型。
(二)繁榮興盛
八大角秧歌繁榮興盛的巔峰是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90年代。1940年建立五寨縣人民政府,八大角秧歌得到了一定的保留和恢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大角秧歌緊隨時代發展。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表演藝人積極創新,為八大角秧歌注入時代元素,使得八大角秧歌達到了空前的繁盛,所創作的秧歌舞蹈《大拜年》《沒的事》《十盞燈》《灰和尚》《挑苦菜》《過臘八》《趕洋集》《放羊》《十對花》《打連成》《看花燈》《一拉六》《打秋千》《叫媒婆》等因表演形式和內容貼近人民日常生活,語言詼諧幽默,符合大眾審美趣味,深受民眾喜愛。
二、八大角秧歌的表演程式
八大角秧歌的演出空間和演出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準備階段一般是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在村委會或秧歌領頭人自家院內進行,著裝比較隨意,主要是對八大角秧歌表演者進行秧歌相關內容的培訓;正月初三拜廟,南關村秧歌隊到三宮廟,西關村秧歌隊到龍王廟。拜廟前期,兩個村子秧歌隊的游行表演路線基本一致,都是從本村村委會廣場出發,一路敲鑼打鼓直奔廟宇,沿途不會進行逗留表演。三宮廟位于南關村中心地帶,因保護措施不力,已僅??諝?;龍王廟坐落于西關村村西三百米處,現已破敗,只存舊址。三宮廟和龍王廟作為村民的信仰中心,在兩村有著相當高的地位,每逢歲時節日村民都要去做祭拜?!绊敓魰薄把亻T子”表演是每年農歷正月初五開市以后進行,主要的演出空間就是五寨縣縣委廣場、新建南北路主干道以及縣城內各家各戶。到正月十五大會班表演,秧歌表演隊伍先在縣城內主干道新建路由南向北行進,隨后沿政府路由西向東游行,最后一路南上將演出地點轉移到五寨縣南峰臺梁腳下的清荷公園。之所以到清荷公園進行會班演出,一來是因為八大角秧歌在五寨縣當地有著崇高的地位,五寨縣居民大都認為八大角秧歌有著祈求好運、破除災禍、驅邪避兇的效用,將秧歌舞蹈表演給南禪寺的神明觀看,有祭祀和祈禱好運的蘊意。二來是因為縣城居民在會班表演時都會到場觀看,清荷公園地勢平坦開闊,能夠容納很多人,方便秧歌隊表演和縣城居民觀看。
此外,八大角秧歌還推動了演出空間的翻修和轉移。隨著演出隊伍和觀眾人數的不斷壯大,清荷公園已不能容納表演隊伍演出和民眾觀看。為了豐富縣城居民文化生活和提供休閑游憩場所,政府于2015年在五寨縣縣城東北處新建總面積285696平方米的頤峰公園。此后八大角秧歌的游行路線也隨之發生反轉,改為由南向北。
三、八大角秧歌的生存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前景研究
近幾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扶植和保護非常重視,但是這都僅是建立在政府上報與國家扶持的基礎上?,F在八大角秧歌雖已被提上了扶持的議案,但是它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仍然令人非常擔憂,有很多從事八大角秧歌表演的藝人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漸漸遺棄這門藝術。
(一)生存現狀
八大角秧歌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表演者的青黃不接,老一輩的表演者已經上了歲數,幾乎不能繼續參加演出,而年輕人又因為多種原因,不愿意學習和從事八大角秧歌的表演,秧歌表演隊伍基本都是靠臨時組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傳承窘況,首先必須提到的是專業的秧歌表演藝人后繼乏人,老一輩的師傅不僅沒有徒弟,就連秧歌大會班需要的表演者也是托關系和人情才能夠勉強湊齊,這樣的情況致使秧歌表演的很多“絕活兒”得不到傳承,已經處在失傳的邊緣;其次是表演藝人在薪酬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八大角秧歌是一門類似于廣場表演的藝術形式,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和演出場次安排,主要的表演者同時扮演著社會工作者和表演藝人的雙重身份,從事秧歌表演并不會給他們帶來固定的工資收入。因此,他們只把八大角秧歌的表演當作是愛好和兼職,而不去深入鉆研。再加上八大角秧歌的表演形式、表演節目和音樂缺乏創新,已經逐漸脫離了民眾的審美取向,因此走到了現在這樣尷尬的境地。
(二)可持續發展前景研究
八大角秧歌表演藝術要想擺脫現在的困境,單靠民間傳承人的苦苦支撐和政府間歇性的扶植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做既不符合現實情況,也不契合民間藝術自身成長發展的歷史規律。八大角秧歌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五寨縣人民對八大角秧歌還是非常喜愛的。在開發過程中對八大角秧歌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切實的保護,并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扶持其發展,才是一種科學可行的策略。筆者認為通過以下措施可以幫助八大角秧歌擺脫目前的困境:
第一,將八大角秧歌的表演場所從公園和廣場搬到固定的舞臺。這是藝術由低級發展到高級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八大角秧歌擺脫發展瓶頸的辦法。通過現代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和手段對八大角秧歌進行有益的創新性改編,運用現代科技對演出服裝和道具進行改良和創新,加入現代化元素,豐富其內容和形式,比如將八大角秧歌改編成舞臺劇和話劇。
第二,將八大角秧歌同其他各類資源進行聯合開發。從2006年開始,我國把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遺產日”。將八大角秧歌與“文化遺產日”同縣內管涔山、蘆芽山、情人谷、荷葉坪和南禪寺等旅游資源結合起來,舉辦旅游文化藝術節,同時利用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平臺對八大角秧歌進行宣傳和推廣,向外界展示八大角秧歌,讓更多的人認識八大角秧歌的風貌,提升知名度。
第三,發動群眾力量,培養組建專業表演團體。八大角秧歌的表演主體和載體都是人,因此組建一個專業的表演團隊非常重要。大范圍選拔優秀的青年中堅力量,對他們進行專業的八大角秧歌表演培訓,組建固定表演團體,提高表演者的工資待遇,讓他們從事并堅持表演。
八大角秧歌已走過近千年的歷史,在這一秧歌表演藝術中,歌舞是主要的表演方式,村落空間是主要表演場所。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豐富的舞美設計和獨具特色的角色行當。在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堅持下,八大角秧歌正在走出低谷,雖然它的發展仍處困境,但是近年來已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八大角秧歌也會積極回報社會。在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幫助下,八大角秧歌已看到復興的曙光。
參考文獻:
[1]山西省五寨縣志編撰辦公室.五寨縣志[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秦建軍.五寨八大角秧歌的藝術特點與發展研究[J].黃河之聲,2011.
[4]毛巧暉,陳勤建.新編民間文學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謝志仁.五寨民俗文化梳理(下冊)[M].山西省五寨縣志編撰辦公室,2012.
[6]魏開.村落公共空間研究綜述[J].華中建筑,2013.
[7]莊雅婧.社火文化視角下的村落公共空間研究:以寶雞隴縣黃花峪村為例[D].西安建筑大學,2015.
作者簡介:田震(1993.02—),男,漢族,山西五寨人,山西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高忠嚴(1975.05—),男,漢族,山西新絳人,博士,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