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 要]當前的作文教學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局面,即學生越來越怕寫作文,而老師也越來越怕教作文。為此,許多專家學者對作文教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辛勤的探索,碩果累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學生“物—意—情—文”的作文心理過程,有針對性地排除學生的作文障礙,特別是注重學生自主作文內驅力的激發,對提高學生的作文積極性和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內驅力;情感教學;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070-01
學生作文的過程是一個“物—意—情—文”的過程。從心理學方面研究學生的作文心理,就要以此作文過程為出發點,研究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心理動態和思維規律,發揮好老師對學生作文的引導作用,探索各個學生作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
一、引導學生積累“物”,保證學生作文的源泉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
觀察可以分為有意觀察和無意觀察。有意觀察,是一種他導觀察,即來自外力導向的觀察,給學生創設切合他們觀察的實際情境,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無意觀察,是一種自導觀察,即要求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觀察,同時做一些思考,并把它訴諸文字。
(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對于“物”的積累,光靠觀察是不行的,因為人的遺忘相當迅速,如果不將觀察到的信息加以儲存,很快就會遺忘。因此,老師要想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使學生將觀察、感知到的“物”加以儲存,在需要時能迅速、準確地提取,必須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三)要講究選擇性
韋志成教授在《語文教育心理學》中把注意力形象地比喻成智力活動的“警衛”,這非常貼切。因為它能夠給學生把好信息的關口,讓學生在面對各種各樣信息時能從眾多的觀察材料中篩選對自己有益的材料,保持一種穩定的智力狀態,從而使學生作文有一定的目標指向。
二、引導學生構造“意”,提高學生的構思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采用啟發式教學,多方誘導。
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沒有被狼吃掉,那么她的命運又如何呢?如果《項鏈》中瑪蒂爾的朋友把巨款還給瑪蒂爾,那么瑪蒂爾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呢?如果《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沒有“舉身赴清池”,那結局又會怎樣的呢?這些問題老師都可以引導學生做一番思考。
其次,克服教育體制和思維定勢束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法國雕刻藝術大師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比绻覀兊膶W生能克服眾多因素的束縛,運用創造性思維把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給發現出來,寫出來的文章肯定會是一篇好的文章。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對于想象力的培養,筆者認為,要從“內培養”和“外培養”兩方面來進行。內培養,即從源頭入手探索想象力的培養。外培養,即從支流出發尋求想象力的培養。
三、實現學生“情”的轉化,提高學生作文積極性
(一)實現情感教學,激發作文情感
首先,老師應該創設各種情境,打開學生的情感閘門。其次,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及時激發學生的情感傾訴。最后,老師應該讓自己的情感貫穿教學全過程,誘發學生的感情傾吐。
(二)實現動機轉化,促進良性循環
要真正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就必須把他們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徐州師范大學的田崇雪教授就十分注重學生這種動機的轉化。他主張個性教學、認同教學、表揚教學,在他的課堂上學生是自由的,是充滿激情的,在他的鼓勵之下,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很高,寫作積極性的提高又促使學生不斷地閱讀,閱讀的面廣了,又能促使學生寫出高質量的文章,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學生的作文水平肯定會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實現興趣轉化,提高作文積極性
2005年11月,通過對江蘇省宿遷中學的12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對作文感興趣且堅持寫的占15%,對作文感興趣但沒有時間寫的占20%,談不上興趣不興趣的占25%,對作文沒有興趣的卻占了40%。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對作文是敷衍了事、應付差事,缺乏寫作的主動性和興趣。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采取什么方法調動學生的作文興趣呢?
1.作文教學生活化,就是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
2.教學過程情感化,即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實行有針對性的鼓勵、表揚教學,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
作文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教師只有以心理學為指導,針對學生的“物—意—情—文”作文過程,進行有效地教學,保證學生在作文時“有米做飯”“會做飯”“想做飯”,才能真正地解決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