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晉
[摘 要]“春風吹面薄于紗,春人妝束淡于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這是李叔同的《春游》,也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三部合唱曲的開端。自此后,我國的合唱藝術走入了動蕩期,在歷經百年的跌宕起伏后,合唱藝術又該走向何方呢?
[關 鍵 詞]合唱藝術;魅力;探究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100-01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合唱也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地煥發新生。在其發展的同時,它的本質并未發生變化,即生動體現時代和民族特色,展現人類和諧美好的感情。在新時代下,合唱藝術散發出時代的魅力,在走向大眾的同時,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一、一重魅力——合作與和諧
合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想要表現好這一藝術形式,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合唱參與者在合唱時彼此相互配合,將會使其散發出震撼心靈的獨特魅力。合唱與其他藝術相比,具有自己的顯著特征如寬廣的音域、豐富的音色、較大的變化力度,這些特點使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寬廣的音域是指合唱的音域從男低聲部的最低音到女高聲部的最高音,無所不包,音調可達三個半至四個八度;豐富的音色是指合唱的種類豐富,包括男女高、中、低聲部所有的音樂種類;較大的變化力度是指合唱選擇的力度變化范圍廣泛,從最弱的ppp到最強的fff都位列其中。除此之外,合唱的音樂形態也呈現出多聲部、立體化的特點,該音樂形態包括主調式、復調式和混合調式等,立體化的音樂形態使其成為聲音藝術形式中的一種高級形式,在色彩層次、變化幅度、表現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合唱獨特的表現形式,使其在演唱時不僅需要合作,更需要團隊成員的和諧。正如中國合唱協會常務顧問蕭白所說:“把世界上最棒的歌唱家集合起來,就會組成一個世界上最爛合唱團。”想要使合唱藝術散發出“合和之美”,需要合唱參與者在訓練中提高配合度和內心默契度,唯有此,才能有完整的合唱表演,展現出其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二、二重魅力——親民
合唱藝術并不是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的,而是在清末民初之時,隨著新式學堂之風從西方傳入我國的。1913年,李叔同創作的詩歌《春游》是我國最早的三部合唱曲,自此后,我國的合唱藝術開始經歷起伏動蕩期,共先后掀起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為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個“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時期,“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在我國大地上如火如荼進行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成為當時的合唱代表曲目之一。這首曲目人們在合唱時雖然形式簡單,技巧生疏,但卻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民族主義情感,喊出了他們的心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第二次高潮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們的喜悅之情急需一個表達的渠道,合唱藝術恰為其提供了一個平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等歌曲在當時是每個人必學、必唱的曲目,也由此出現了該歌曲的各種合唱形式。
第三次高潮出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浪潮,禮堂中、公園里、校園中到處都能見到老、中、青、少在合唱。這個時期的合唱不再只追求簡單的合唱,更追求難度、優雅等。《我愛你,中國》《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成為當時人們心目中的最佳金曲,傳唱度極高。
新時代下,合唱藝術雖然進入了平穩發展期,但它作為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藝術形式,依然在走群眾路線。目前,我國形形色色的合唱團數目眾多,學校、社區幾乎都有各種類型的合唱團。在群眾合唱的基礎上,也有專業的合唱團體,如一群清華學霸合唱團,在央視《出彩中國人》獻唱《我愛你,中國》,感動了無數人;上海彩虹樂團的《春節自救指南》則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合唱藝術,該曲子一經傳唱便迅速刷爆了朋友圈,被網友戲稱為一本正經地搞笑。
三、三重魅力——走向世界
一門藝術要想獲得持續、健康發展,在遵循其發展規律的同時,還要做好“普及”與“提高”的工作,協調好兩者關系,使其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合唱藝術的發展需要藝術家轉變思想觀念,實施走出去戰略。
合唱這門藝術源于歐洲,具有1700多年的悠久發展史,因此他們的合唱具有成熟的美學標準。歐洲的孩子從小就參加唱詩班,在相應的環境中,其演唱習慣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和諧的、有層次的合唱音樂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在合唱基礎方面,中國與之存在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受革命年代歌曲的影響,人們對合唱藝術存在著錯誤的觀點,認為唱得響、唱得高的人更為優秀。新時代下,需要轉變該錯誤觀點,按照“準確、統一、平衡、協和”的國際標準,對國內合唱比賽規則進行改革,以促進合唱藝術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國符.合唱藝術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
[2]蔡蕾.音樂審美教育與人的和諧發展[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