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軍歌伴隨著人民軍隊成長壯大,承載著紅色基因的源遠流傳,是我軍在不同時期的偉大寫實畫卷。走進新時代,軍歌承載的意義更加豐富,方向性更加明確,更應不斷發掘軍歌的優勢特點,以繼承好紅色基因密碼,完善軍人榮譽體系建設,不斷豐富強軍文化內涵。
【關鍵詞】紅色基因;軍歌嘹亮;紅色基因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軍歌是音樂化了的軍旅詩,熔鑄了渾厚、清脆和剛猛的元素,能打碎軟弱的靈魂,傾注進風的呼嘯雨的磅礴。它的壯麗、威武,使一支隊伍的外在更加剛猛,內在更加豐富。紅色基因是我軍特有的紅色血液密碼,是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關鍵內在。新時代,可以通過軍歌這個最光榮、最富有感染力的載體,讓紅色基因保持更加旺盛的活力把種種紅色精神發揚和傳承下去。
一、紅色基因源遠流長,軍歌讓它生命力更加旺盛
回首征程,從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一路走來的人民軍隊,無數精神刻在了每名共產黨員的心中。而軍歌正是這種精神的載體,無論是行軍作戰,還是政治教育,軍歌那激昂又富有感染力的音符和旋律使革命精神流傳到了所有一心向黨的指戰員、愛國青年當中。從“三大任務”到蘇區軍民生活,從每次戰斗至每次會議內容和路線的反映,幾乎事事能編歌曲;“九一八”事變后,國難當頭,一支支抗戰歌曲隨著各種抗日救亡運動譜寫出來,無數抗日將士和愛國學生在這些歌曲的鼓舞下奔向抗日最前線;1949年后的60多年更是軍歌發展的繁榮期,軍歌隨著部隊任務變化呈現出形式多樣的特性。歷史實踐證明,我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往往最早反映在部隊的發展和實踐中。軍歌源自生活,取材于部隊的實踐活動,是理想化、精神化的部隊活動反映。在新時期,紅色基因的發揚應立足于不斷地推動軍隊精神文明發展,把軍歌內涵不斷地擴充、豐富,在潤物細無聲中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官兵的血脈當中。
二、紅色基因內涵豐富,軍歌給予了它生動的解讀
紅色基因是我黨獨有的政治優勢,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承載了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和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與革命史。很難單獨從某方面去解讀它的優越性,軍歌卻用最簡明、最生動的方式給出了對于紅色基因較為宏觀的認識。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創造發揚的各種精神,是人民軍隊不斷向前發展、走向輝煌的源動力,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本質體現。紅色基因一路傳承,本身就是一首偉大贊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軍歌能更好繼承傳統優秀的革命精神,將紅色的血脈融入樂譜中,感染官兵的靈魂,讓每名同志在軍隊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什么是血性軍歌,《大刀進行曲》中“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義勇軍進行曲》里澎湃激昂的“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給出詮釋。在這種血性旋律激發出國存亡的感情渲染下,戰士們必然沖鋒陷陣在前,必然舍生忘死在先。有人高度評價抗日歌曲在八年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兩個師的兵力!”。血性是軍歌的本源,是軍歌存在、發展的直接動力。一首激發血性的軍歌,比空洞的動員、演說更具有實際意義。只有站在時代的角度,才能寫出最契合紅色基因的精神樂章。我軍的軍歌久經歷史考驗,在實踐中受到了廣大指戰員的擁戴與推崇。可以說,無數英雄從生活中走進了歌曲里,無數戰斗精神通過歌曲感染了全軍官兵。作為新時期軍隊文化陣地建設的主要動力,軍歌對紅色基因傳承,推動強軍文化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紅色基因需要與時俱進,軍歌也應不斷尋求發展
現在的一些基層官兵對于當前軍歌提到了幾個共性問題:“都什么年代了,唱過去的軍歌還有什么意義?”“每天都在唱重復的歌曲很無聊”、唱來唱去不是“愛軍精武歌”就是“團結就是力量”等。邁進新時代,紅色基因有了更多新的解釋內容。在這樣的歷史關頭,軍歌不可停滯不前,要更緊密的結合當前時代精神,將紅色基因的血脈不斷地流傳與發揚下去。
要堅持實事求的創作精神,圍繞紅色基因的創作,是歌曲創作的根本。紅色基因是立德樹人不可或缺的教材,軍歌則是教材的豐富內容和最好的無形說明。以歌化人,以詞育人,能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萬不可脫離時代主題、實際環境來創作軍歌,與主流背離的樂章從來都是分散人心、降低士氣的雜音。
我軍軍歌形成于長期革命斗爭環境,是為宣傳教育廣大指戰員、鼓舞士氣、提高戰斗力而創作的。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于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這也是軍歌的必要遵循。應把“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和新一代“四有”軍人價值內涵溶于歌曲中,從而增強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感染力與鮮活力。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全部歷史的過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數杰出的人物所決定,而是“決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眾本身發展”。軍歌成為紅色基因的光榮傳播者,是特殊歷史環境、激烈的戰斗背景下為適應全軍指戰員、人民群眾的需求而成的。抗戰的煙火誕生了《八路軍進行曲》;朝鮮戰爭的硝煙映襯了《志愿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的驚人斗志;和平時期邊防軍的無私奉獻成就了《小白楊》的傳唱;為邊疆拋灑熱血的戰士譜寫出了《血染的風采》;萬千官兵的舍小家為大家傳唱出了《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檢驗軍歌對于紅色基因的傳承成果,創造出的作品必然符合廣大指戰員根本利益和精神需求,方可彰顯紅色基因的背景底色。
參考文獻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22)14-15.
[3]許啟賢.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公方彬.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作者簡介:楊天璽(1992—),男,苗族,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二大隊學員五隊,貴州凱里,研究方向:軍隊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