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壽陽儺舞“愛社”,有著多元的藝術,是壽陽縣最古老、最原始的祭祀性舞蹈,2008年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道具、服飾、舞姿、演出程式都值得去研究。壽陽儺舞“愛社”的一路傳承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85年,儺舞“愛社”在溝北村面臨失傳,20世紀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加強對城鎮的建設,引入了各種新型文化,促使城鎮居民觀念更新,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舞“愛社”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傳承不容樂觀,發展成為問題。近些年,人們看到了“愛社”的魅力和價值,對其進行挖掘和保護。為使儺舞“愛社”的藝術生命延續,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儺舞“愛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俗話說,5000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又稱為“三晉”,在這塊三晉大地上,勤勞勇敢的三晉兒女憑借著勤勞、智慧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并世代傳承了源遠流長、形式多樣、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中即有璀璨的物質文化,又有珍貴的非物質文化。壽陽縣位于山西中部地帶,隸屬山西省晉中市,北與陽曲、盂縣相鄰,南與榆次、和順相鄰,西側為太原,東與昔陽、陽泉相鄰,這里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文化底蘊很是深厚,儺舞“愛社”便是壽陽縣最古老、最原始的祭祀性舞蹈,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壽陽儺舞“愛社”活態現狀
壽陽縣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璀璨的物質文化,更有珍貴的、別具本地風格的非物質文化,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陽背棍、壽陽耍叉、壽陽竹馬、壽陽佛樂、壽陽剪紙、壽陽老壽星傳說、壽陽油柿子制作技藝,其中最為珍貴且影響力最大的莫屬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陽儺舞“愛社”,被稱之為“壽陽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是山西晉中市壽陽縣廣為流傳的一種原始祭祀性舞蹈藝術,更是壽陽縣傳統文化的精髓,目前“愛社”主要分布在壽陽縣平頭鎮韓溝村。“愛社”的演出,歷來都是壽陽縣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說農歷七月十三是蚩尤的生日,所以每年農歷七月十三和正月十五,都會在壽陽北神山軒轅廟進行祭祀表演。
壽陽儺舞“愛社”一路的傳承并沒有一帆風順,最著名的表演藝人原為平頭鎮溝北村人,1985年,儺舞“愛社”在溝北村面臨失傳,只剩下韓溝村10人左右能夠表演。更為嚴重的是,進入20世紀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加強對城鎮的建設,引入了各種新型文化,促使城鎮居民觀念更新,作為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舞“愛社”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傳承不容樂觀,發展成為問題。近些年,人們看到了“愛社”的魅力和價值,對其進行挖掘和保護,2008年,壽陽儺舞“愛社”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愛社”這個古老的祭祀活動有了新的生存空間,并在同年9月,在山西臨汾市舉辦的中外民間舞戲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壽陽“愛社”列入觀摩項目。從2012年開始,壽陽縣對愛社“儺舞”的推廣大規模展開,2014年,壽陽縣將非遺舞蹈推進校園,并成立了“平頭中學東升少年愛社藝術團”,并于同年12月組織在校學生向傳承人拜師學舞;2015年9月,壽陽儺舞“愛社”亮相第二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壽陽縣對“愛社”的保護、傳承還體現在舉行壽陽“愛社”藝術節,2010年起,每年農歷七月十三舉行壽陽“愛社”藝術節,并在2018年農歷正月十三成功舉辦了第九屆壽陽“愛社”藝術節。
二、對壽陽“愛社”的發展建議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型文化層出不窮,再加上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大量外來的娛樂方式和現代藝術沖擊著我們的傳統文化,這些外來的東西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促使人們的思想與審美發生了很大轉變,新一代年輕人更加喜愛追求潮流時尚的東西,傳統文化遭到冷落,保護和傳承成為問題。山西壽陽儺舞“愛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這么多元的藝術價值,其道具、服飾、舞姿、演出程式都值得去研究,然而現在卻面臨著失傳,真的值得我們去思考。
面對這種現狀,為使儺舞“愛社”的藝術生命延續,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呵護去創新。
(一)融入時代,創新作品
老一輩的藝術家認為,傳統藝術就應該保持原貌,不得隨意改動,以前怎么跳現在也必須怎么跳,改變一個原有的動作,就認為動了老祖宗的根。他們的做法確實保護了傳統文化,卻也阻礙了其發展,多元化的當下,如果還是故步自封,只能走向滅亡,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融入這個大趨勢,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我認為,儺舞“愛社”的表演內容需得到創新,根據傳統古老的元素進行分解,再結合現代藝術元素,創作一系列具有濃厚本地特色舞蹈作品,將之推上舞臺,讓觀眾更為了解,更可能使之成為代表儺舞“愛社”的一系列經典作品,這樣儺舞“愛社”才能夠與時俱進!
(二)傳人培養,時不我待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只對物質加以保護便可,而非物質文化,是以人為載體傳播出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對人的傳承的保護。現在,壽陽本地會跳儺舞“愛社”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好多都年事已高,本地青壯年為了生存選擇去往城市,接觸到外來文化后,對家鄉的儺舞“愛社”的學習不感興趣。所以,儺舞“愛社”的傳人培養,顯得尤為迫切。我認為壽陽地區應該制定傳人培養政策,鼓勵參加各種演出,并給傳人一定的經濟補助和優惠政策。“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是培養新人很好的舉措,從小就把自己家鄉的文化根植到骨子里,孩子們不僅有了家鄉榮譽感,無形中也培養了非遺傳人,值得鼓勵。對老藝人進行保護,對新人進行培養,這才是傳承儺舞“愛社”的重中之重!
(三)政府扶持,發展關鍵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政府也應當重視和扶持,政府重視起來,關注的人也會變多。政府應該鼓勵群眾做儺舞“愛社”的傳承人,并制定對傳承人的獎勵和優惠制度,從而吸引年輕一代加入傳承人的行列,為儺舞“愛社”的傳承儲備新興力量。我認為政府還應該給儺舞“愛社”的演出設定固定場所,設定規范的管理中心,并定期有經濟資助發放,這些措施應該會解決儺舞“愛社”傳承發展中的一些困難。
三、結語
山西壽陽儺舞“愛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祭祀類舞蹈,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動作別具一格,服飾古老,道具神秘,是壽陽地區保留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反映著這片土地的先民們對鬼神的信仰,其中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映射出先民千百年來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和文化印記。
面對傳統文化遭受冷落的狀況,應該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使之發揚光大。在對儺舞“愛社”保護的前提下,鼓勵社會參與,政府逐漸加大扶持力度,創新儺舞“愛社”表演作品,作品內容多與時代掛鉤,多為大眾演出,是接下來傳承與發揚儺舞“愛社”應該倡導的。讓儺舞“愛社”進入大眾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感興趣,并愿意積極地去了解它、學習它、傳承它、發揚它!這樣儺文化才不會衰落,最終成為背影。
延續了幾千年的神秘儺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知道目前我了解到的還只是皮毛。經過對儺舞“愛社”的研究,我對儺文化有了極大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正催促著我繼續挖掘、探索、研究儺舞“愛社”背后的故事,相信這支古老的民間舞蹈會永遠地“跳”下去。
參考文獻
[1]晉華.起源于遠古的民間舞蹈壽陽儺舞愛社[J].百姓生活,2016(03).
作者簡介:岳雅男(1994—),女,山西晉中人,山西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