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輪指是表現音樂作品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技法之一。近年來,這種技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重視,也成為相關人士研究的熱點。本文從琵琶輪指與藝術表現力的關系入手,對琵琶輪指的演奏技法進行了闡述。拋磚引玉,以期與同仁們共同探討。
【關鍵詞】琵琶輪指;藝術表現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琵琶輪指
琵琶輪指主要包括五指輪、四指輪、三指輪、彈挑輪、雙弦輪、滿輪、長輪等,當輪指系統與彈挑系統相互結合時,則又衍生出了掃輪、拂輪、挑輪、勾輪等。
琵琶的演奏技法呈多樣,輪指是我國民族樂器琵琶在演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技法之一。在音樂作品的演奏中,琵琶輪指這種技法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很好地運用此種技法,那么對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是大有益處的。
二、如何學好琵琶輪指
(一)琵琶輪指的教學模式
1.固定手型
輪指是琵琶訓練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在學習琵琶輪指前應熟悉和掌握輪指的要領。在教師的指導下,首先應規范和固定手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輪指前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呈自然收回狀態,手里像握個乒乓球的感覺,這時的虎口是呈圓形狀的。
2.初學輪指時應注意放慢速度并進行空弦的單輪練習
初學輪指時應注意放慢速度,可以進行空弦單輪練習,輪指時按照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這樣的順序依次彈出,大拇指緊隨小指挑進連成五聲,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輪指過程。當然也可從大拇指挑起,緊接著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依次彈出,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輪指過程。人的五根手指長短不一,粗細也不同,所以五根手指的靈活性、獨力性、控制力也絕非相等,正是這種狀況就造成了學習輪指的難度。
在輪指的過程中,關鍵是做好右手手指與手指之間的完美的銜接。因為在輪指時,右手中除大拇指外,其余四個手指都是向前彈弦,而大拇指卻是向后挑弦,這樣很可能會造成手指間彈弦和挑弦銜接時出現問題,導致發出的聲音不均勻,線條不連貫,給人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3.控制好輪指觸弦的角度
由于生理原因,人的手指在自然的狀態下觸弦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由于角度不一樣,使用的力度也不可能相同,因此產生的音色自然也就不會相同。現在采用的外帶式義甲有上側峰、下側峰、中峰三個峰面。上下側峰是指義甲的左右斜面,中峰指的是義甲的正面,由于中峰面廣,所以發出的聲音清脆而又飽滿,兩個偏鋒所產生的聲音尖銳而又生硬,所以除非特殊音效,一般情況下盡量還是采用中峰觸弦,控制好輪指觸弦的角度,使發出的聲音滿足輪指所要求的音色。
4.注意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力度
雖然輪指是琵琶演奏中特有的一種右手技法,但是如果要很好地詮釋音樂作品的內容,使琵琶發出的聲音均勻清楚,當然離不開左手的配合。初學者在學習輪指時,常常只注重右手輪指指法的練習,卻忽略了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力度,導致有時發出的噪音聲響甚至蓋過了樂音。鑒于此類情況,筆者建議,在學習輪指時,切不可顧此失彼。一定要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因為琵琶演奏歸根結底是一個左右手配合而產生藝術效果的過程。
(二)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
在學校里,教師應該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一些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平時在課堂上學習的琵琶輪指演奏技法通過舞臺,展示給觀眾。通過這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開闊了眼界,增強了學生學好民族樂器琵琶的自信心,積累了舞臺經驗,逐漸消除上臺前的緊張感,在樂隊合奏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輪指在音樂作品中的藝術表現力
(一)十面埋伏
輪指在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容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談到輪指的藝術表現力,就不能不提到《十面埋伏》這首著名的琵琶樂曲。此曲在第一段的“列營”開始時,就運用了雙弦輪接拂弦的演奏技術來摹擬號角齊鳴、戰鼓震天[1],將古代戰爭爆發前的緊張氛圍描繪的淋漓盡致。雙弦輪的運用不僅豐富了琵琶的和聲效果,而且使音樂織體更加豐富。
樂曲“走隊”一段運用了大段的挑輪。使用挑輪這一技法,目的是為了用挑輪時奏出的長音效果,模仿古代行軍時期的吹打樂器的曲調,使聽者仿佛看到了漢軍列隊前行浩浩蕩蕩的場景。
(二)霸王卸甲
琵琶曲《霸王卸甲》中“別姬”這段是全曲的一個亮點,此段采用了綿綿不斷的長輪,通過有規律的強弱交替,以及力度的變化和自由延展的節奏,刻畫了項羽與虞姬揮淚訣別時痛苦纏綿的場景,表達了項羽失去江山和美人且大勢已去的彷徨苦悶的心理,使聆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在該段下出輪演奏的過程中需注意的是右手的輪速應放慢。每個手指應完全打開;注意輪指力度的對比,輕重緩急要交替出現,將強弱之對比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來;外在輪指的過程中左手可稍加揉弦配合音樂呼吸的變化,以此來體現霸王肝腸寸斷的悲壯蒼涼的場面。
(三)澄潭月影
《澄譚月影》也是一首琵琶協奏曲,作者何諧。何諧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從2007年1月份開始到2013年1月底歷時近7年,數易其稿,創作而成。該曲的曲式吸收了中國傳統大曲結構以及西洋單樂章奏鳴曲式的元素而自成一家。本曲出自于古書《菜根譚》中的“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澄潭之月影:虛幻之月,由此可悟出一切事物皆虛幻。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槃之身,此指人的品德、靈性。夜深人靜,聽到遠遠傳來嘹亮的鐘聲,可以驚醒人們虛妄中的夢幻;從清澈的潭水中觀看明亮的月夜倒影,可以發現我們肉身以外的品德、靈性。通過琵琶如泣如訴的演奏告訴人們,別人的詆毀都虛妄之物,只有拋棄軀體,立于紅塵之外思考人物,才能滌世間之不平。在該曲中共用了三種輪指。
第一,常規五指輪
五指輪主要用在主題初次呈示的部分,起到潤色旋律、延長長音的作用,在主題初次呈示的每一個偶數小節的次強拍上幾乎都運用了常規五指輪,演奏方法是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指依次接觸I弦并勻速離開,這種演奏運用在此處的原因是可加強單旋律的音樂感和顆粒性,更能帶動琵琶在柔美音色下的情感表現。
第二,滿輪
這個技巧主要運用在該曲三個散板性質的樂段里,演奏方法是運用常規的五指輪演奏技巧,不同之處在于每根手指都要依次且迅速地劃過纏、老、中、子弦,造成一種急促、密集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群感,在曲目一開始的部分“63??—6532321b76—”的長音處就運用了ff力度下的滿輪,造成了旋律情緒上的一種急促茫然不知所措的情緒,為后一句p力度下的安靜情緒造成了一個音樂形象上的反差。
第三,掃帶輪
這個技巧在最后一段的快板之前的絞弦上運用,演奏方法是食指掃弦后接五指輪。這個技巧在全曲中運用只此一處,但是卻是畫龍點睛之筆,結合絞弦將音樂形象中內心的糾結與掙扎刻畫地恰到好處,為后面一瀉千里的快板演奏奠定了很好的情緒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琵琶技巧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琵琶的藝術表現力也越來越豐富。當然,要想真正學好民族樂器琵琶,那么琵琶輪指這種技法就一定不能忽視。
參考文獻
[1]林寅之.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錦與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
作者簡介:侯曉樂(1987—),男,漢族,遼寧大連人,沈陽音樂學院琵琶專業碩士研究生,碩士,現任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研究與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2017年度一般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YY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