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是中國古典文化中燦若星河中的一支,是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精品??v觀古詩詞中,有大量有關茶的論述,即所謂的茶詩,在這些茶詩中與音樂形態相關聯的不在少數。本文擬以古詩詞中的茶文化和音樂形態為研究對象,在先前的研究基礎上,探究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
【關鍵詞】茶詩;茶文化;音樂形態;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在歸類整理出相當數量的茶詩與音樂相關聯的古詩詞基礎上,要做進一步研究,探討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首先要提出幾個問題,什么是審美?意境作何解釋?審美意境又是什么?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具體研究什么?什么是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
審美是區別美與不美的一系列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等條件下形成的評價標準,不同的知識構建形成不同的評價準則,構成多樣的認知美的層次。意境是客觀事物或主觀情感帶給我們對事物環境產生的一種虛構的內心體驗,是因事物或情感引起的一種心境共鳴。審美意境即用評判美與不美的準則來體驗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產生的內心情境,以賞析的角度體會事物所營造的環境氛圍。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研究茶的歷史、發展,以及器具、烹制、茶事等,并與音樂形態關聯所形成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情趣。研究在古詩詞的范圍內,因此為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研究。
一、茶詩中的音樂意境列舉
音樂詞語在茶詩中的存在形態,有時是帶有情境描寫的,這些修飾詞語恰當地描繪了詩詞中音樂形象的輕重緩急、喜怒哀樂,為我們保留了古詩詞中的音樂意境體驗。
如李中《訪山叟留題》中詩句“茶美睡心爽,琴清塵慮醒。”茶的美好使得本有睡意的心情變得神清氣爽,琴音清麗趕走了塵世煩憂變得清醒起來。茶的芳香、清思、益神與琴聲的清新、雅致相得益彰,體現了思緒清晰、樂音明朗的美好意境。
歸納起來,茶詩中出現形容音樂形象的詞語有雅、素、孤、歡、繁、清、遲、淡等,形容茶的詞語有香、美、新、舊、爽、好等。這些詞語相互間構成了品茶飲茶與賞樂奏樂的不同意境。
二、茶與音樂在不同形態上的比較
茶與音樂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一個是品飲之事,一個是聽覺之物,但在一定的環境下二者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形態
茶經過生長、采摘、制茶、茶餅茶磚或散茶,最終以水煎成,經過了幾道工序。在烹點茶的環節上,又有焙茶、煎茶、點茶等工序。其中,焙茶時產生的煙熏,煎茶時水汽的蒸騰,點茶時攪拌出的泡沫,以及茶葉在杯中舒展、翻滾、游蕩的形態,都與音樂流動、無形飄渺等特質存在相似之處。兩者都是朦朧、飄逸、無形、飄渺的形態。茶是固態,水是液態,音樂是時間的流逝……
(二)感官
從感官上來體會,茶醇厚、甘甜、青澀、芳香,與音樂的柔和、清新、悠揚、余音遲緩相得益彰。如鄭谷詩句“茶香紫筍露,洲迥白蘋風。歌緩眉低翠,杯明蠟翦紅”中,“茶香”對應“歌緩”。
(三)顏色
茶豐富的顏色綠、黃、紅、黑、褐等,又可以與不同音色演奏的清新、淡雅、歡快、悲涼、神秘相對應。如錢起《過張成侍御宅》中詩句“懷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弊髡咭浴白稀辈鑼僦小熬G”水(《淥水》),是茶色中最有說服力的例證了。
(四)理智
茶的清逸、清爽,給人以理智、清晰的頭腦和精神,與音樂的深邃、沉穩、富含哲理,有著相同的功能。如李中《訪山叟留題》中詩句“茶美睡心爽,琴清塵慮醒?!?/p>
三、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
茶詩中與音樂相關聯的古詩詞,大致有以下幾種意境,或清新雅致、悠然自得,或歡快愉悅,或傷感離愁,以這些風格為評判美的標準,構成了古詩詞中音樂審美的不同意境。
(一)清新雅致
李中《寄廬山白大師》中詩句“泉美茶香異,堂深磬韻遲?!泵盟愠龅牟杼貏e的香氣,遠處廳堂里傳出鐘磬和諧悅耳遲緩的聲音。詩句用“深”“韻”“遲”描述了鐘磬聲響的風格特點,似身臨其境一般感受到鐘磬悠遠、緩慢、醇厚的聲音色彩,好泉沏出的茶在這樣動聽的鐘磬聲中品嘗,別有一番意境。
(二)悠然自得
白居易《晚起》中詩句,“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慵饞還自哂,快活亦誰知。酒性溫無毒,琴聲淡不悲?!敝畜w現了茶的清香,描繪了音樂形態的淡雅,不悲不喜。茶與音樂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呼應。雖然這里琴聲看似與酒性相呼應,但酒與茶的關系在中國文人那里處理得非常和諧,“愛酒不嫌茶”。
(三)歡快愉悅
呂從慶《山中作》中詩句,“人生自古少百年,彈琴飲酒須歡然。老子于今得此趣,縱有塵事難糾纏。左安藥爐右茶具,失記朝來與朝去?!逼渲姓f到,彈琴與飲酒都要需盡歡,因為人生只有短短的不到百年。一邊是熬藥的爐子一邊是煮茶的茶具,縱使有煩事纏心,也有自己的樂趣,不管它日出日落時間逝去。由此可見,這首茶詩中的彈琴倡導較為歡快樂觀的樂曲,以及作者泰然處之的處世之道。
(四)傷感離愁
皎然《送許丞還洛陽》詩句“剡茗情來亦好斟,空門一別肯沾襟。悲風不動罷瑤軫,忘卻洛陽歸客心?!鼻檎嬉鉂猓搴秘呱胶貌?,佛寺門前相別,淚水濕透衣襟。清風悲涼不動,停止彈奏琴曲,忘卻了客人還要回洛陽的心情。詩詞中“沾襟”“悲風”營造了全詩傷感的基調,“罷瑤軫”描繪了作者傷感、不愿分別的心緒,一種送友人離去的畫面感油然而生,此處無聲(琴音)勝有聲。
四、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對現代飲茶文化的啟示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茶成為我們日常的一種飲品。茶文化雖在當今也得到了發展,但卻失去了茶傳統的歷史文化承載的厚重。我們只能通過這些古詩詞,了解古人在山水間悠然自得的品茗賞樂、品茗斗茶、吟詩歌賦,體會寧靜悠遠、如入仙境的哲學意味,以提升對茶文化的修養。
五、總結
通過研究,論文歸類整理了古詩詞中茶與音樂相關聯的詩詞,將描寫音樂的樂器形態、詞匯色彩、審美意境與茶詩中的詩句相對應,進行分析思考,對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與音樂審美意境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本課題為茶文化的進一步研究及古今茶文化的銜接與契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歷代茶詩集成·唐代卷[J].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2]錢時霖,姚國坤,高菊兒.歷代茶詩集成·宋金代卷[J].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張展,講師,古箏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就職于安康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