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唐時的雅樂雖有著極大的發展,但因為統治者的不重視及戰亂而不如燕樂發展鼎盛。但憑借國力強盛,宮廷雅樂體系也主動邁出了融合俗樂、胡樂的步伐。
【關鍵詞】雅樂;盛唐;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盛唐雅樂的發展
公元650年,高宗李治繼位,盛唐由此開啟。之后歷經九代帝王,在長達一百七十年的繁華中,大唐物產豐盈、邊陲穩定,一派盛世景象。
(一)高宗武后時期的新雅樂
貞觀二十三年,李治繼位,開永徽之治,秉貞觀遺風,唐朝疆土在這時期達到最盛,高宗在位三十四年間對于雅樂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了指示,命令樂工與樂官創作道調,以加入雅樂體系中,并親自制定《上元舞》。除此之外,還將太宗時的三十六樂懸改為七十二樂懸,后因宮室狹小,無法盡奏,才重新改為二十樂懸。
高宗極喜愛琴曲《白雪》,奈何傳承不全,太常遂根據舊曲以定宮商,作新曲《白雪》,并采用御詩為新曲樂辭,在正曲后加入送聲,君唱臣和。
高宗逝后,武曌登基,改國號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把雅樂歌辭加以改變,形成新的雅樂,并把高宗時為避名諱而更名的文武二舞重新改回《治康》《凱安》之名。武曌廢除貞觀禮樂,使唐初三大舞幾近名存實亡。她更重視陰祀、顛倒十二律呂,為《十二和》重新更名。不光如此,還親自創作歌曲,如《曳鼎歌》《神宮大樂》。
(二)玄宗重制雅樂
自武曌改國號“周”后,為抹除掉雅樂中深刻的李唐印記,以昭自己的正統地位,她做出種種舉措以破壞貞觀禮樂。神龍政變與唐隆政變后,玄宗李隆基登基,開始重新修訂雅樂,以求恢復貞觀年間的雅樂制度。玄宗同太常樂工等官員一同整理雅樂,大大提高了胡樂地位,將其融入唐初三大舞中。《上元舞》《七德舞》使用大鼓,輔以龜茲樂;《九功舞》則用西涼樂。更有言:“唐世廟堂雅樂,亦雜胡聲也。”
玄宗注重禮樂,制成《大唐開元禮》,詳細記載了大唐的禮樂制度,并嚴格規定各地祭祀制度儀式以及官僚階層的樂懸樂佾規模。《大唐開元禮》的誕生說明了那時森嚴的等級制度,也側面顯現了玄宗對于恢復大唐雅樂的決心。
開元二十九年,玄宗將大唐雅樂更名為《大唐樂》,并在恢復祖孝孫《十二和》后添加三和,改為《十五和》。“然則《大咸》《大韶》《大濩》《大夏》,皆以大字表其樂章,今之所定,宜曰《大唐樂》。”
雖然玄宗為恢復雅樂而作出許多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時期的雅樂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玄宗酷愛以胡樂為代表的俗樂,篤信神仙事,偏愛道調法曲,不光親自作曲薦獻道宮之中,更令賀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以示崇敬。他的不甚重視,導致了雅樂式微,雅樂的歌者樂工難以為繼。
二、盛唐雅樂的新成果
玄宗喜好音樂,其中尤愛法曲等燕樂,雖不甚重視雅樂,卻也承認并推崇雅樂的教化作用;雖創建梨園、推崇燕樂法曲,卻也關心雅樂的發展與創造。
(一)《大唐開元禮》
武后時期,大唐禮樂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唐隆政變后,武后施加于李唐王朝的影響已漸漸消除,玄宗登基后,開始著手恢復貞觀禮樂,其中最重大的成果之一便是《大唐開元禮》這一記載著大唐禮樂制度與雅樂巨著的誕生。《大唐開元禮》中詳細記載了大唐禮樂制度,可謂細到方方面面。
《大唐開元禮》的誕生不光是玄宗為了標榜自己治下的盛世,更包含著對雅樂教化作用的推崇。
(二)道調、法曲
受太宗影響,唐代文化藝術也體現出包容的氣魄來,這種包容同樣體現在宗教融合上。唐代統治者們采用儒、釋、道結合、三教合一的政策來潛移默化百姓,與此同時,佛教音樂、道教音樂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道調法曲不止用于宴饗等活動,同樣也用于祭祀郊社等重大典禮儀式之中。
唐代歷任統治者都會令樂工研習法曲道調。《新唐書》載:“高宗命樂工制道調。” 又有云:“帝制霓裳羽衣曲、紫薇八卦舞,以薦獻于太清宮。”
玄宗還命令茅山道士李會元制《大羅天曲》,道士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工部侍郎賀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玄宗酷愛法曲,為此專門設立梨園以教習,“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從此之后,道調、法曲便作為新雅樂于宴饗儀式上演奏。
盛唐的雅樂秉承著先前的道路,繼續邁出融合的步伐,可燕樂卻已經闊步趕上,二者齊頭并進。安史之亂后,雅樂式微之勢儼然無法挽回。
作者簡介:王子璇(1994—),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史學與文化審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