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民歌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歌曲,民歌的表達中具有極強的地方性,這種地域性的民族歌曲的形式也是山西民歌的藝術特色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山西民歌的地域性特點為主,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地方戲曲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山西民歌;地域性;地理環境;人文環境
【中圖分類號】J647 【文獻標識碼】A
一、特定的地理人文環境對山西民歌形成的影響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位于黃土高坡東部。不僅有連綿蜿蜒的太行山脈,還有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流,整體地理特點以山區和丘陵比例最高,整個海拔高度大約在一千米至兩千米之間。山西省境內黃河主要分為汾河和海河,圍繞這兩大水系山西民歌有著獨特的關于黃河的民族文化。山西黃土高坡有著土壤貧瘠、地勢封閉、氣候干燥寒冷等特點,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山西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較為單一,山西民歌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山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僅有山西民歌,還有戲曲、民間舞蹈、坊間傳說、美術工藝等各種文化積累,這些優良的民族文化都是在山西這座古城當中被孕育發展出來的,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從《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這一山西民歌總匯集的大排序來看,山歌排序最前,其次才是勞動號子、秧歌、套曲、小調。曲調優美、上口易傳、情感真摯的山西民歌,就是在這種特殊的黃土地貌的影響下經久傳唱著。
山西民歌的創作題材和演唱方式不僅取決于生活環境和當地文化習俗,還取決于山西省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因為山西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山西人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風俗習慣。晉北、晉南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比如在晉北人們出行習慣于借助牛、毛驢等,因此晉北民歌當中就體現了這一特點。二套套牛車你慢慢游;而晉南出行人們多以推車為主,搬運方式也采用肩挑手扛等方式,所以晉北民歌當中的體現是推上小車走絳州。這兩地獨特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人們表現出的民歌風格是不一樣的,因此,山西晉中、晉北、晉南、晉東南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色彩。晉中的祁縣、壽陽、太原等地人們的特點就是多變和自由奔放,表現在民歌當中也是如此。
二、方言與地方戲曲對山西民歌演唱風格的影響
(一)與山西方言相結合形成的風格特色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較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成分,是漢語中的活化石。“山西話”包括中原官話汾河片與晉中晉北晉語,還有廣靈冀魯官話。近來有學者認為可根據“有入聲”這一特點另立“晉語”,從官話方言中獨立出來。山西人說話時發音有自己的特點,例如en與eng,an與ie是不分的,“人”與“仍”同讀一音,“信”與“杏”,“錢”與“茄”同讀一音,多數韻尾是抑調;普通話中的卷舌音都讀成不卷舌的抵齒音。如“長”念“藏”等;“兒”化音的運用也很頻繁。因此歌中常出現“灰驢驢兒、毛腿腿兒”等。又如在歌曲《想親親》中,“你媽媽劈頭打我兩鍋蓋”中的“你”,普通話是(n),在山西方言中是四聲即(nì),“我”在普通話中是(wǒ),在山西方言中是(ě)等,無時無刻不透出山西方言的親切與古樸。
(二)與地方戲曲相結合形成的風格特色
山西從來都有一個特別的別名,這個名字叫做中國戲曲基地,這里是戲曲與民歌結合的地方,也是戲曲融入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民歌在戲歌的表演中強調的是表演中的節奏,包括一歌曲一情感,以字帶聲、以韻補聲、腔隨情轉等幾種形式。有的時候戲曲中的用哦、嗽、擻等特有的裝飾音和音斷意不斷、音斷氣連的藝術處理方法,也融入到民歌表演中,這使得山西民歌在演唱中具有著很強的地域性,尤其是在融入戲曲的演唱方式中更是別具一格,在表演形式中具有特殊的民族情感。例如,山西的著名演唱家在表演山西戲歌的過程中便形成具有極強藝術性的歌曲,例如表演的《人都說山西好風光》便是在歌曲演唱中融入戲曲,使得戲歌的形式深入人心,形成了“高音輕過,低音重煞”的民歌演唱風格。正式因為郭蘭英老師的山西民歌具有著地方戲的風格,使得這種戲歌成為她的代表,具有了濃重的地方戲的歌曲中注重的是吐字行腔考究及濃重的地方色彩的表達。歌曲中唱出了山西民歌的獨有的味道,更是山西民族特殊性的標志。
綜上所述,不同的文化會受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的影響,山西民歌也不例外。山西民歌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歌頌內容,這與山西人民的文化風俗是分不開的。山西民歌那種獨有的藝術特色一直影響著幾代人,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山西民歌中那種極強的地域性是一種地道的家鄉味,這種民歌形式承載著一個地區的民族情懷。
參考文獻
[1]徐占海.山西民歌二首[J].音樂生活,2015(12).
[2]劉海萍.山西民歌的風格特色[J].藝海,2014(05).
作者簡介:馬博(1987—),女,山西,山西大同大學,音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