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穎
【摘要】朝鮮族群音樂相關的文化人類學和藝術人類學的研究發展,基本都是從人類學的推動和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中國早期的人類學研究專家有諸多先驅。目前,人類學作為當前人文科學類學習的基本課程,越來越多地受到大眾的關注。在人類學學術理論的推動下,藝術人類學成為了音樂藝術領域的一大研究課題。本文以朝鮮族傳統樂器伽倻琴為例,簡要闡述了對此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音樂人類學;伽倻琴;人類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一、伽倻琴簡介
伽倻琴從誕生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該樂器的產生是伽倻國仿照中國古箏而制造。作為箏類樂器,伽倻琴在朝鮮語中又叫嘎呀高,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隨著朝鮮時期的《樂學規范》(????)的問世,對伽倻琴有了新的詮釋和記錄。書中記錄了主音和弦音不同的17種伽倻琴的調弦法,當然這些調弦法并沒有全部使用,只是根據理論的原理對樂曲調式的分析而規整的調弦法而已。宋貞慧的《高麗時期音樂研究:比起玄鶴琴更喜歡伽倻琴的高麗時期的文人們》中介紹,比起玄鶴琴,高麗時期的文人們更喜歡伽倻琴。
二、音樂人類學理論的研究
從藝術人類學的角度分析,不能只是了解和調查表面的音樂藝術,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了解音樂作品的出處和真實意義,作品要表達的某種含義和感情抒發才是通過音樂了解文化的一種表現。
薛藝兵的《論音樂的二元結構》一文中,所指的音樂結構不同于大眾所知的曲式和作品等分析,而是通過音樂形式的構成原理,音樂人類學視角探討音樂的模式概念。文中指出,二元結構音樂的概念來源,主要是源自于法國人類學的文化語法中二元對立結構模式。在二元結構中,“對立”和“依存”是互為存在的前提,他們作為組成構成的兩種關系,互為依賴,缺一不可。音樂中的節奏疏密、速度快慢和力度強弱都體現著二元依存與對立的過程,音樂作為傳遞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會用聲音來傳遞、感染人們的情感,從古自今也是通過音樂排解人類的情緒,例如,祭祀音樂、儀式音樂等都是人類社會中相互制約、相互教授的一種表現。很多時候,可以通過音樂把不能直接表達的內心情緒抒發出來,這就是一種矛盾的再現,可以說是二元對立的表現。所以,筆者認為音樂是具有矛盾性和對立性的,正是通過這種對立才能具有相輔相成的特點,緩解社會中所存在的部分矛盾,也有利于其穩定發展。黑格爾說:“在音樂的靈魂里最深刻的親切感和最嚴謹的知解力一樣重要,這樣,音樂就把對立的情感和思想兩個極端結合在一起了。”
三、對伽倻琴的音樂研究簡述
在韓國,伽倻琴受到矚目是從20世紀中期,由國樂制度教育改革開始的。1959年伴隨著首爾大學的國樂系的設立拉開了伽倻琴專業的序幕。1963年在大學院的國樂專業的設立下,伽倻琴正式走在了研究的前沿。初期的伽倻琴的音樂研究主要以音樂分析為主,特別是以散調伽倻琴為主,進行了調式、節奏、構成法、旋律等各方面的分析研究,逐漸延伸到“靈山會相”“步虛詞”等傳統正樂(宮廷樂)的研究上。以傳統曲目為主的研究方法又逐漸擴大到創作曲上,主要還是以伽倻琴的作品分析為主。本文通過筆者在韓國搜集、整理的伽倻琴資料,從歷史學的角度對伽倻琴相關的資料進行了分析。
除此以外,伽倻琴的創作作品分析的資料也很多,李靜熙的《黃秉冀的伽倻琴演奏法的研究》和李忠參的《黃秉冀伽倻琴音樂的樣式變化研究》、安英段的《黃秉冀伽倻琴創作曲的指法研究》,主要對近代伽倻琴演奏家黃秉冀的新作品進行了分析研究,而申云水的《伽倻琴獨奏曲中的作曲技法研究:以12弦伽倻琴的作品為中心》 和曹寶羅的《不同時期的伽倻琴創作曲的演奏法變遷研究:李成千的作品為例》,主要對李成千作曲的伽倻琴作品進行了分析研究,當然,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對近代作曲家李海植(???)、白大雄(???)等名家的伽倻琴作品進行研究的文獻。創作作品文獻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眾多作曲家中,只有黃秉冀是伽倻琴演奏家,而其他作曲家均是作曲專業的專家,所以說,到了近代,由黃秉冀為源,伽倻琴作品進入了創作階段,隨之眾多作曲專家也對伽倻琴的創作作品產生興趣,并產生眾多伽倻琴創作作品。
同樣,從音樂樂器伽倻琴中也可以看到其核心思想的影子。眾所周知,伽倻琴的演奏方式十分豐富,除基本的演奏之外,伽倻琴彈唱的方式也是千變萬化,但是不管是如何呈現音樂的魅力,伽倻琴在速度快慢和力度強弱上都在體現著二元依存與對立的過程,尤其是在李云靜的《留聲機音源中的伽倻琴彈唱演出形態的變化局面》和崔允貞的《鄭南熙伽倻琴彈唱《新水宮歌》的研究》兩篇文章中,對早期留聲機音源中的伽倻琴彈唱作品進行了音樂人類學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瓊丹.朝鮮族樂器伽倻琴的教學與發展探索[J].當代音樂,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