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作為一種藝術,被全國人民所熟知,是一種大眾都喜歡的藝術形式。其民族特性非常鮮明,生長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藝術生命力特別旺盛,唱歌的時候要選擇一種理想的狀態去唱,才會有比較好的音律和音色,有很好的感覺,表演扣人心弦,把好的呼吸當作基礎,歌唱的動力是呼吸,所以,對呼吸的方法提出了“內循環”理念。
【關鍵詞】民族聲樂;唱歌;內循環;氣息調節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一、解讀“內循環”的概念
“內循環”演唱法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保持一個自然連貫的氣息,產生特有的呼吸理念和氣息與聲音的轉換技巧,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通過“內循環”可以進行有效的呼吸支撐,充分將體內氣息轉換調動并很好地運用起來,進而建立演唱者良性循環的氣息,達到聲音通透圓潤的效果。而在此時,唱歌的人要保持一種循環往復的的狀態,要讓身體時刻保持輕松狀態,這也是在民族聲樂以及其他演唱領域的演唱者應該保持的一種最好的演唱狀態。
二、內循環在民族聲樂演唱時的作用實例
(一)體現出演唱的不同狀態
在練習唱歌的時候,按照每個歌唱者歌唱的狀態的不同,可以把‘U的母音加上一個輔音節變為‘nu或者“mu”進行演唱,這樣可以達到吐字圓潤清晰的效果。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通過內循環進行合理的氣息調整和呼吸,能夠打開演唱者的喉嚨并且將演唱者的聲音集中起來,還可以結合演唱者的外在形態體現將歌唱中的不同狀態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使得演唱者能夠緊跟音樂的節奏,根據節奏表達民族聲樂流露的感情,起到扣人心弦、感染觀眾的作用。
(二)把“氣”變成“聲”
通過對“內循環”的熟練掌握,可以幫助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把“氣”轉換成“聲”,練習者在初學階段,可以在嘴前放置紙條的方法來體會和感受氣體的流動,男生發“mi”的母音,而女生發“wu”的母音,這樣能夠比較容易找到感覺,將氣息變成聲音。要求學習者保持輕松的狀態,調整好呼吸,保持氣息自然的流動,可以發現在演唱的過程中氣息的流動,并且靠氣息的流動來支撐聲音。通過這種“內循環”的方法可以將氣息轉換成聲音,美化演唱者的發聲,讓演唱者吐字清晰、圓潤,增強民族聲樂的美感。
(三)保持演唱者平穩、自然的演唱效果
演唱者通過平時對“內循環”演唱法的練習,可以穩定演唱者緊張的情緒,保持演唱者輕松自然的狀態,有利于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保持聲音的平穩、流暢,防止顫音、走音、跑調的現象出現,可以起到很好的演唱效果。這種通過對演唱者氣息長時間調整練習的技巧,可使演唱者在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有很好的表現,可以清晰、自然地表達和流露出演唱者所演唱的民族聲樂所獨具的思想感情和民族情懷。
三、“內循環”如何更好地應用于民族聲樂中
(一)把握“內循環”的基本技巧
“內循環”演唱法需要演唱者持之以恒地進行練習和體會,掌握發聲的規律,將氣息流暢連貫地轉換成聲音,學習者應當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多練、多體會“內循環”的要求和技巧,需要學習者不斷地練習,通過長時間不間斷的練習積累氣息調整和氣息運用的方法,最后才能夠達到在民族聲樂演唱中自然而然地運用“內循環”方式呼吸的境界。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將“內循環”呼吸法練成一種習慣,無論在何種場合的演唱中都能很自然地讓氣息在聲道中進行上下貫通、自由運動,并且時刻保持放松的演唱狀態,才能達到理想的民族聲樂演唱效果。
(二)學習者可以通過日常的小動作提高“內循環”功力
學習者日常可以保持站立的姿勢,一只手放在小肚子上,然后張嘴呼吸,吸氣時小腹會慢慢鼓起,吐氣時小腹會慢慢回收,在過程中保持肩部平穩,只是小腹部在運動,這樣可以促進演唱者進行腹式呼吸、氣沉丹田。學習者也可以使用小道具進行呼吸練習,撕下一條長方形面巾紙,放在嘴前進行上述的呼氣、吐氣練習,這樣可以感受到氣流的流動。演唱者可以通過這種方法提高對“內循環”的應用技巧,對氣息的調整能夠有很好的掌握,練好扎實的腹式呼吸的功底。
經過實踐證實,內循環把“U”通道當成了基礎,如果從“U通道”當中脫離出來的話,那么,內循環就是一個空架子。演唱者通過內循環進行呼吸調整,正確地運用氣息,可以使演唱圓潤、持久,更富有穿透力和親和力,再通過演唱者與外形相結合,演唱就能流露出豐富的情感,使得民族聲樂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必然讓民族聲樂邁上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殷子晴.遼寧民族聲樂理論建設十年(2000—2009)[J].藝術研究,2012(04).
作者簡介:鄧黎娜(1982—),女,遼寧朝陽,蒙古族,現任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中級,高校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