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
[摘 要]書法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更要求學生具有持之以恒的學習韌勁。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書法教學文化內涵及采取積極鼓勵措施三個方面對小學書法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簡要闡述。
[關 鍵 詞]小學教育;書法;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055-01
興趣是行動的動力。小學生良好書法習慣的培養離不開興趣的激發和維護。書法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科學文化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感、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質。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生性好動、意志力薄弱、集中力較差,基于此,我們該如何優化書法教學策略呢?
一、激發學生對書法的興趣
在書法教學的初始階段,學生需要對簡單的筆畫進行反復的練習,長期的機械訓練很容易打消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為了避免此種教學現狀的出現,教師要善于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插播相應的書法小故事,從而借助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教師可以搜集與之相關的書法練習小故事進行課堂教學,并結合王羲之的字體進行臨摹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除王羲之外,還有張芝臨池,池水盡墨;智永習字,門不出十余載;黃庭堅觀看船夫劃槳而行筆法等等,在故事中適當融入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練習,進而將抽象、枯燥的書法練習與形象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使得課堂變得活潑、生動、有趣,從而大大激發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搜集與書法相關的視頻,從而借助直觀的視頻資料,展示書法藝術的美和壯觀,從而激發小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此外,在練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插播相應的教學片段或者影像視頻,渲染一定的教學情境,從而在情境中熏陶學生的心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挖掘書法教學的文化內涵
書法教學不僅可以傳授學生基本的寫作技巧,鍛煉學生的寫字技能,還可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滲透相應的德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書法教學的文化內涵,以教“字”為契機,實現“塑人”。
1.借助書法練習,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書法技藝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的長期練習和堅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堅持不懈的學習韌勁,鍛煉學生的品行。除了借助古人、名人滲透德育外,教師還可以以學生熟知的班級同學為例子,進行相應的德育,從而以榜樣為力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
2.借助書法練習,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漢字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更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在漢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透過漢字的演變,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例如,“火”字的由來、“山”字的演變等等,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榮譽感,進而激發小學生對書法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教學中,為了簡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播放功能,對相關的寓言故事、動畫進行視頻播放,從而提高文化教育的滲透力度,豐富小學生的文化內涵。
除此之外,每一個字中各個筆畫的“收斂”“包容”“合作”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為人哲學、做人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挖掘、教育,從而培養小學生成為“字正”“品優”的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采取積極鼓勵的表揚措施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尚處于無意識階段,對書法學生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很容易半途而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感知規律,借助外界刺激,增強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興趣。
例如,定期舉辦班級書法比賽,并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此激發全部學生的書法練習積極性。如,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本班組織了“我愛我家”的書法作品比賽,并將前三名的作品發到班級群中以資鼓勵。在這種條件的誘導下,小學生書法練習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進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此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代幣獎勵”措施,對當節課中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直接獎勵,這種表揚措施能夠有效點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為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認真聽講的學生獎勵一分;坐姿端正的學生獎勵兩分;寫字認真的學生獎勵兩分;書寫工整的學生獎勵三分等等,通過具體的評分標準,給予學生“代幣獎勵”,激發學生的書法學習自信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設定一定的代幣數量,鼓勵學生積極“賺代幣”,“換購”相應的獎勵。
總之,在小學階段,書法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到學生的書法學習過程中,借助家長的力量共同督促學生的書法練習,進而提高書法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邱志文.小學書法趣味教學論[J].教學與管理,2012(3):115-118.
[2]孫大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寫字教學研究述評[J]. 基礎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