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發磊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斷完善,高效率地資助在校貧困大學生完成他們的學業并培養他們健康成才,已經成為了高校一項長期且重要的工作項目,而“精準扶貧”的目標又是新常態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高職院校的貧困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更有其復雜性,如何由“粗放”向“精細”轉變,不僅要從貧困生自身著手,還要從所在的高職院校等幾方面入手進行。
[關 鍵 詞]精準扶貧;高職院校;貧困生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6-0043-01
在當今時代的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以及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對貧困生的扶貧工作。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積極尋找新的途徑,認真做好貧困生這一群體的資助與幫扶工作,確保教育目標的順利完成。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的概念與特性
高職院校貧困生指的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甚至基本生活達不到最低的生活保障。貧困生又分為一般貧困與特困,對于支付學雜費很困難的稱為一般貧困生,幾乎完全不能支付的成為特困生。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思想狀態是健康、積極、向上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貧困生,由于生活條件拮據,對其造成了很大精神與生活上的壓力,他們的思想行為又有著以下特性:
1.嚴重的自卑心理
高職貧困生大多數都來自于偏遠的鄉村和城鎮下崗職工家庭,家庭條件很差,他們很少參與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活動,交友受到限制,常把自己封閉起來,出現扭曲心理。
2.強烈的獨立性格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高職院校貧困生很早就能在家庭中為家長分憂。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強,但是他們的獨立性格和敏感性卻過于強烈,把自己放在保護傘下面,不與外界接觸。
3.嚴重的逆反心理
當前的社會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導致一部分高職貧困生將自身家庭生活條件的拮據都歸咎于社會,從而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故意與學校或者同學針鋒相對。
4.情緒低落,思想消極
由于生活環境與物質條件與其他人存在差距,導致高職院校貧困生沒有辦法與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享有同等資源。其他同學的歧視、世俗的冷漠致使他們面對生活的態度越來越消極,甚至讓他們對社會持否定態度。
二、學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1.思想觀念老舊,幫扶存在誤區
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調整,逐漸出現了一批下崗、轉業的職工,其子女就是高職院校接受資助的貧困生。還有家庭遭遇了突發災難,以致喪失了經濟來源的貧困生。對于貧困生這個群體的界定和認識,高職院校應該打破原有的舊思想。
2.偏重于經濟方面的資助,忽視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社會各界、各級政府以及各大高等學校在很多的方面都給予了貧困生很大的關注,還為此制定了“獎、勤、貸、助、補、減”等多元化的措施。但是在應對困難時,卻忽略了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貧困生們出現了缺乏誠信和集體榮譽感的問題。
3.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缺乏精神關懷
現如今的競爭日益激烈,高校學生面對就業等問題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因此極易產生心理問題。部分院校沒能對貧困生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面對以上問題,在精準扶貧視域下,高職院校應該提出的相應對策
1.高職院校應該逐漸完善、健全工作的機制,將資助措施落實,從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現實出發,將心理、思想、經濟等方面相結合,讓貧困生在學校不僅在知識上有所收獲,還能磨煉出自信、自強的意志。還要進一步加強資助的領導工作。健全相應的規章制度與機制,也要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精準扶貧的指示精神,還要增強責任意識。
2.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資助幫扶體系,解決基本的經濟困難。在精準扶貧的視角下做好該做的扶貧工作,高職院校必須完善幫扶體系,強化幫扶措施,切實解決貧困生的困難。
3.加強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自我教育,使其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還應該強化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自我認知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只有充分調動貧困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讓其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逐漸學會自我接納,也敢于正視現實,在艱難中不后退。
總而言之,如今我國已經進入了脫貧攻堅的最重要的時期,加快教育扶貧工程的腳步,著力于推進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全覆蓋,不斷摸索在精準扶貧視域下快速地解決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新機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徑,才能在幫助他們在解決物質匱乏的基礎上,解決他們的精神脫貧問題,才能教育高職院校貧困生實現自立自強、就業創業,為國家的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