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偉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優化,對高中階段各學科的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就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育來看,其作業的設置上仍存在很多的問題,“題海戰術”“重數量不重質量”的作業設計觀念依舊存在。這種作業設計的理念明顯無法適應新課改背景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無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探討在新課標下如何對高中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設計。
[關 鍵 詞]新課標;高中語文;作業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098-01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進行相應的重視和培養,這種特性在高中語文的作業設計上也應該有所體現。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應該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和檢驗,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
一、優化作業內容
(一)注重新舊知識的結合
在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與學習目標相結合,來吸引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考與探究。新舊知識點的聯系可以進行知識的鞏固,而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將新的知識點進行導入,可以將作業的難度降低,讓學生在這一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接受新知識。這種新舊知識點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對景物的描寫是非常細致和生動的,教師可以根據“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進行描寫方法的解讀,這個作業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去翻閱書籍來尋找到與其相適應的描寫方法來進行描述,也能夠讓學生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去發現描寫手法在散文中的重要性。
(二)作業內容相互滲透
積極拓展延伸,消除學科界限,打破課程壁壘,與學生生活結合,與社會活動接軌。融入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到廣闊的社會大舞臺上去展示自己,鍛煉自我。通過調查、觀察、實踐等,使作業由單一的知識鞏固、技能訓練向實踐應用轉變,增加作業的廣度和深度,以此提高完成作業的效度。
(三)聽說讀寫互相促進
傳統的語文作業最大的弊端是不重聽說只重讀寫,這將帶來語文無法發揮應有作用的結果。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記錄有聲語言工具的日益普及,聽說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陬^語言的使用頻率和范圍已大大超過書面語言,作為現代社會必備的聽說能力,理應由語文教學來承擔。因此,在作業的優化設計中要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協調發展,做到聽說讀寫能力的相互促進。
二、優化作業形式
(一)聯系教材形式優化
教材上有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人文內涵,該如何將其挖掘出來并和作業相連接是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作業的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合理地將教材資源和其他的資源利用好,在這其中,精心地挑選好重點文章、重點語段、重點知識,用點帶面的方式精心設題,以題引讀。并且要將教材文本后的“閱讀與探究”“品讀與探究”及“積累與運用”這些部分的內容進行合理利用。從而能夠結合教材,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可以是讀后感的模式,也可以是其他句式的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的積累與運用。
(二)閱讀探究形式優化
“閱讀與探究”內容是對語言知識或者是文言知識的歸納和運用,而“品讀與探究”是對文本語言、內容、藝術特色的理解和賞析,“積累與運用”是對個性化語句或課外閱讀活動的建議。我們應當選擇適當的內容將其融入課堂的探討過程中和作業設計里。例如,在講解完蘇軾的《赤壁賦》后,讓學生將以前學過的有關蘇軾的各種詩句收集起來,進行閱讀,并讓學生去整理蘇軾的人生經歷,完成課堂作業《再見蘇軾時》,并讓學生將這一過程中收集的資料作為自己的寫作素材進行整理,學生對此產生一定的興趣后就愿意去完成,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性的素材整理中實現作業形式的轉變。
總而言之,作業是學生檢驗和強化知識的第一手資料,很多的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依托于作業展開的。雖然在作業的設計上凝聚了很多教師和作業編寫者的心思,但是作業在實際的教學運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之處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語文教育事業的進步,并且,高中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起著豐富學生知識面的作用,這就讓作業形式的完善和其建設的加強顯得很有必要且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孫玥.談新課程體系下的高中語文作業設計[J]. 語文學刊,2016(13):152-153.
[2]王海麗.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改革初探[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