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鼓圈是一種團體圍圈演奏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形式,職校學生加入鼓圈活動,能夠獲得良好情緒的平衡,感受團隊歸屬的快樂,支持富有個性的發展。基本不設條件招錄職校學生組建鼓圈工作坊,開展培養團體感、雕刻個性化、鍛煉引導師等三個階段的坊內活動,并拓展坊外,服務校園、服務社區,可以實現人人可及,大眾共享。
[關 鍵 詞]職校學生;鼓圈;工作坊;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6-0056-02
在多年親身參加國際音樂教學法師資培訓的歷程中,筆者有幸在北京觀摩了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張弩副教授帶領的一次鼓圈活動,尚不相識的80多名培訓班學員共同經歷了一個小時的擊鼓活動,場面震撼,感受到了一種未曾有過的神奇體驗。之后筆者追隨鼓圈專題,在我校已有打擊樂器活動基礎上豐富鼓類,成立鼓圈工作坊,探索開展職校學生的鼓圈活動,得到了令人欣喜的收獲。
一、什么是鼓圈
鼓有多樣款式和豐富的音色,鼓的節奏最有表現力,激昂澎湃的鼓聲能激奮人心,也能宣泄壓抑,舒緩情緒,放松身心。鼓圈(Drum circle)是近幾年國際上很流行的一種團體演奏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形式,通常多人拿著鼓(也可以少量非鼓類打擊樂器)圍成圈(people circle),一個人在中間指揮帶領全體人員不斷變換節奏,甚至即興創造,所有參與者一起演奏音樂。
鼓圈這種打擊樂演奏方式的關注點首先在于每個參與者的自我感受,其內在魅力在于參與者們互動感應彼此的切身體驗,并不在于個人演奏技巧的張揚,而在于參與個體和鼓圈團體的成長,甚至純粹只是娛樂。鼓圈適宜的對象幾乎是所有人,并不需要任何音樂基礎,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圍在一起,陌生甚至隔閡在一致的鼓圈團體節奏中被打破,鼓圈節奏發揮出音樂最原始的魅力。所以說,鼓圈活動是一場愉悅身心的音樂集會,是一次互動感應的休閑體驗,也是一個人際交往的大好機會。
二、職校開展鼓圈活動的意義
(一)獲得良好情緒的平衡
職校學生自初中畢業接受職業教育,往往自卑與自尊同在,盲目樂觀,情緒波動較大,自控能力低,偏激、抑郁甚至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鼓圈活動幾乎適宜所有人加入,甚至包括幼兒和老人,零經驗時只需要眼看引導師跟著敲打,跟上鼓圈團體演奏常態中的恒定速度就能融入這個鼓圈集體了。人類生來具備心跳的穩定節拍,人們生活中的走跑跳常表現出規律的節奏,打擊樂鼓圈活動人人可以參與。職校學生加入鼓圈活動,通過擊鼓能夠有效緩解精神壓力,疏導焦慮心理,釋放煩惱,降低憂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二)感受團隊歸屬的快樂
職校學生學習負擔重,就業壓力大,時代感強,責任感較弱,主體意識強,集體觀念較弱,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缺乏團隊忠誠感。鼓圈引導師提供具體方法激發成員創造靈感,給予微笑表情和友好協助態度,整個鼓圈團體信任引導師、跟隨引導師,建立起屬于所在鼓圈團體自己的集體節奏,團體音樂建立形成并進行發展。職校學生加入鼓圈活動,在敲打錘擊中鍛煉肢體協調,感受體驗到團體合作的快樂,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信任凈化滋養著參與者的內心,有助于增強其相互尊重的意識,有利于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為個人與團隊注入活力。
(三)支持富有個性的發展
當前職校學生所處的社會背景是價值觀念多元碰撞,中西文化交織滌蕩,網絡技術發展迅猛,他們大多自主獨立且叛逆,意志薄弱懼怕吃苦,依賴網絡內心空虛。鼓圈引導師會關注到每一位參與者,指揮個人與團體、小組與團體等節奏互動,引導成員相互關注。即便是音量很小的雪橇鈴,當需要時就能擔當主要角色演奏主導節奏,整個鼓圈團體則用不同音色、超倍音量重復或應答雪橇鈴的節奏。這樣單件微小樂器與團體的應答,能讓每個參與者認同自我,同時聆聽他人,伺機適時合作。職校學生加入鼓圈活動,學生本人的各種性格,都有機會在引導師的關注安排下呈現在團體面前,彼此學習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前提下和諧相處。職校學生加入鼓圈的目的或許是盲目的,但最終都能收獲預期未曾料到的喜悅,有技藝基礎并愛表現的學生必將學會“讓”,給團友留出空間,態度消極畏懼退縮的學生則必將學會敢于表達表現,變化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三、職校開展鼓圈工作坊的實踐
(一)組建工作坊
工作坊是目前流行的一種學習方式,一般以一名在某個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20名左右的成員在主講人的指導下,以體驗式、互動式、游戲式等形式開展活動,帶動每一個成員的參與感,并在團體效應中得到很好的啟發,明白知識,掌握技能,獲得成長。
職校鼓圈工作坊一期可以是一學期或者一學年,列入學校選擇性課程或社團活動,確定好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的活動時間,面向全校學生招錄,對招錄對象基本不設素質和物質方面的要求,只要求保證參與時間,按要求完成工作坊的作業。
(二)坊內活動
坊內活動就是僅限于工作坊成員參加的系列活動,以實現對工作坊成員的培養和工作坊自身的成長。鼓圈坊內活動主要有三個階段的類型:
1.培養團體感
鼓圈工作坊成立之初,由核心主講人擔任鼓圈引導師,指揮工作坊全體成員開展多次打擊樂鼓圈活動。樂器以各類鼓為主,輔以少量木質和金屬類打擊樂器,每次活動的樂器提供保持基本不變,可以適當調整。成員在參加每次鼓圈演奏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樂器,每次都打擊不一樣的鼓或其他樂器。在導師引領下,團體學會演奏各種節奏型,學會演奏強弱變化、高低交織、快慢組合、音色協同的音樂,敲擊自己的樂器,聆聽他人的演奏,經歷多次的打擊樂鼓圈活動,每次都演奏出不同的團體音樂,體驗到團體配合,培養相互之間的默契感,讓整個團體形成自己的音樂特點。
在鼓圈團體中常常感受到的是快樂的情緒和積極的一面,但也有可能感受到沖突的情緒和消極的一面。因為每個成員在演奏時會不由自主表達自己當前的情感和心境,或與他人的音樂交流不和諧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緒,也有可能是引導師有意識地指揮引發的反應。職校學生參與一個真實的鼓圈,目的不同、個性不同、水平參差,引導師將他們很快融合到一起,感受人際互動、協作配合,體驗享受在一起的快樂!
2.雕刻個性化
“雕刻個性化”是鼓圈活動中團體和個性互協共生的神奇效果。鼓圈要求放下評價,人人平等,沒有所謂的錯誤,每個人展現自己,又共同協作。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引導師就開始幫助引領團體互動的可能性,指揮演奏音樂回聲、分組表現、聆聽個別、即興創造等,創建既有個人自由表達、又有團體合作互動的音樂氛圍。當引導集體表達節奏時,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在對別人傳遞自己的情感,打擊樂鼓圈讓參與的職校學生自己用音樂增強和維持內心的力量,應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能用音樂來豐富個人心靈和日常生活,提高生命品質。
在鼓圈活動中達到“雕刻個性化”,需要導師對參與的每一名職校學生留心觀察和公平關注,善于捕捉和迅速判斷成員個體的動作表現和情緒反映,每個參與的職校學生都對團體的節奏動態保持著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演奏融入團體的節奏進程中,情感達到升華,人格獲得完善。
3.鍛煉引導師
職校學生參與鼓圈,通過各種技術的分解練習,都能鍛煉成為引導師。一名優秀的鼓圈引導師大致經歷四個層次的成長:一是獨裁者,使用開始與暫停、音量增大、重音符號、節奏加快、呼叫與回應、顫音與保持平穩等干預措施,指揮群體向團體意識發展。二是教導者,通過雕刻出鼓的豐富表現、簡單的二分應答,指揮團體向打擊樂樂團意識發展。三是引領者,將鼓圈團體打造成展示多種音樂元素互動的平臺,指揮團體向打擊樂樂團演奏發展。四是指揮者,不斷使用自己的雷達(聽力)傾聽,運用高超技藝指揮在已有基礎上演奏和創作團體音樂,創造圓滿的情緒氛圍。
(三)坊外拓展
工作坊成員走到職校戶外校園,走上校外都市街頭,走進街坊里弄社區,以成員為核心分子,與提前邀約以及走過路過的人們一起,組成新的臨時鼓圈團體,普通人群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多則上百少則十多人,圍坐成圓圈,在優秀引導師的引導下體驗演奏時觸覺、視覺、聽覺、感覺、運動覺等多方面的細微變化,感受當下內心的真實自我。
坊外活動的主要樂器需要攜帶準備,也可用共鳴較好的盆、桶、杯等物品。引導師的主要目標是輔助大家的演奏,通過各種技巧讓大家有和諧的團體音樂體驗,帶來積極的快樂感受。這種鼓圈通常每次一小時左右,踐行鼓圈引導師日常的價值觀:以節奏作為共同語言傳遞人文精神,服務校園、服務社區,人人可及,大眾共享,從而升華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存在方式。
鼓圈引導強調“不教而教”,不用語言去教導,而是通過示范和邀請讓成員明白可以怎么做,同時也留給成員自我發展的空間,不斷探索節奏創作和互動協同的可能性,獲得個人和團體的成就感。鼓圈活動的器材可以多元拓展,生活中得來并不麻煩,鼓圈活動最能激發人的獨特創意與生活熱忱,必將更為普及。
參考文獻:
高浩,趙雨薇,石偉濤,等. 鼓圈治療的研究進展[J].科技風,2018(14).
作者簡介:吳彩娟(1969—),女,江蘇武進人,教育碩士,江蘇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