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靜
[中圖分類號]J2-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47-01
我曾做過一個調查,一年級62名學生參與抽樣,調查學生平時的繪畫作品中,常見的事物是怎樣表現的。調查結果如下: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學生表現某些事物有一定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性,而這種一致性還在延續中。心理學中把這稱為“思維定式”。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別就是它的創新和藝術表現,如果學生存在過多的思維定式,那勢必會產生很多模式化的作品,這是每位美術老師都不愿看到的。
我以這62位一年級學生為目標,來分析他們定式的種類、形成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一、種類
1.形狀定式
畫屋頂會用三角形;畫樹會用三角形和圓形;畫太陽要么是整個圓、要么是1/4的圓;女孩穿的裙子都是三角形;男孩的身體多是圓圓的……
一個或一群學生,已經把一些形狀變成了常見的表現物,變成一種標志、一種規律。
2.位置定式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多喜歡把太陽畫在左右上角或白云中;大樹多在房子或花草的旁邊;樹的數量也不會多,一張畫上不會超過兩棵樹;蝴蝶都是頭朝上,左右對稱的翅膀,少數學生會畫出其他形態、朝向的蝴蝶。
3.色彩定式
樹葉一定是綠色,太陽一定是紅色,白云會畫成白色……這些常見的事物,學生涂的色彩相對統一,想要改變是比較難的。
二、形成原因
1.個體發展的原因
學生會拿筆時,就會在家長或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繪畫了。因為個體發展的限制,他們會用具有一般性意義的符號,這些符號是約定俗成的普遍標志,是具有與人交往的性質的。
2.強化重復的原因
孩子畫出一幅較好的畫時,家長、老師的表揚鼓勵會強化他的行為,他會更加愉快地畫“被夸獎的畫”。而同樣,別人的一句批評,也能負強化他的行為,他以后就不會畫“這被批評的畫”了。孩子以短時記憶為主,過后會很快遺忘,但是充滿快樂的表揚或充滿打擊的批評卻會在他們心中留下不小的痕跡。這些都會引起他們以后重復地畫或再也不畫了。
3.模仿榜樣的原因
學生除了從大人那兒學到經驗以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同學、書本等。老師經常表揚的畫得好的同學就是他們的榜樣,他們會觀察模仿榜樣,以為只要畫得跟榜樣的一樣就是好。
三、解決方法
1.拓展觀察
一年級孩子最喜歡“探險”,新奇的東西都是他們的目標。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引導孩子們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如:畫樹時,引導學生觀察樹的不同形態。學生只要能抓住觀察到的一點一滴,就是成功。因為這里面有他自己內化的知識經驗了,這就是與眾不同。
2.拓展示范
老師的示范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低年級,老師一定的示范能豐富學生的經驗。通常老師的示范被稱為“跟我學”“跟我畫”,學生一般都是很高興地去跟老師畫。為了打破學生學畫的定式,教師的示范最好是局部的,留下空白給學生想象,給學生拓展的空間。
3.拓展聯想
每節課上,我用幾分鐘的圖形聯想的時間來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先從簡單圖形開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啟發學生跟生活聯系在一起,對生活中的各種圖形產生興趣,展開聯想。除了形狀發散思維外,內在的知識聯系也能引起學生的發散思維。出現幾個詞匯,讓他們建立關系,畫一幅完整的畫。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敢想、敢畫。
4.拓展評價
在分析學生定式產生的原因時,發現老師或家長的評價直接引起他們的行為方式。評價是雙刃劍,既可以鼓勵又可以抑制。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要重視評價的方式并進行拓展。評價之后再拓展,拔出一個高度,提出一種方向,學生的眼界和技能都得到提高,這都是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