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元雪 趙越
[摘 要]通過對目前的電視娛樂節目進行參照和分析,發現方言節目逐漸增多。方言節目的出現推動了方言的傳播與傳承,有利于語言保護工作的推進。但部分方言節目存在某些不良因素,成為阻礙其發展的劣勢,因此,應規范方言節目,增加其地方特色,減少局限性,進一步傳承與發揚方言。
[關 鍵 詞]娛樂節目;方言;鐵嶺;地方;傳播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48-02
在眾多電視節目中,娛樂節目成為一個重要的節目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娛樂節目成為熒屏“主力軍”,各式各樣的娛樂節目層出不窮,中國娛樂節目經過20余年的發展影響力日益增大。現今的娛樂節目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節目制作人經常將多種新奇元素融入節目中,在娛樂節目中融入方言因素的現象也日益增多,如2009年黑龍江衛視的《本山快樂營》、2016年末吉林衛視的《快樂東北人》,這些節目中都融入了東北方言特色,本土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更感親切,更易激起其情感上的共鳴。
本文以鐵嶺方言為例,分析電視娛樂方言節目的產生與傳播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一、方言節目產生的背景
(一) 方言節目產生的原因
全球化熱潮貫穿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領域,文化的發展趨于一元化,過多的相同導致獨特地方文化韻味的缺失。方言節目的出現象征著一種新的媒體語境、新的傳播形態的產生,既傳播地方特色文化,又順應了文化多元化趨勢。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大眾傳媒業的飛速發展,新的娛樂形式逐漸衍生,在娛樂節目中,普通話早已不是用于傳播的唯一專用語體,各種語體為了滿足自身地域文化的傳播需求,競相在娛樂節目中登場,如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快樂大本營》,主持人經常在節目中使用長沙話,觀眾們在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時,也對長沙的語言文化特色有所了解。語言本土化的發展是節目本土化的基本條件,方言節目不僅可以給予小范圍觀眾親切感,而且可以獲得他們的文化認同,從而增加節目收視率。
(二)多種形式的方言節目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群眾不再滿足于電視節目所帶來的樂趣,開始追求更新穎、更現代化的形式。如近幾年爆紅于網絡的各大游戲主播,如曾不被觀眾接受如今卻十分受追捧的嘻哈音樂。這些新興娛樂形式的衍生代表了大眾娛樂生活的多樣化、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娛樂形式常常以方言作為載體,如游戲主播在解說時常常使用方言來渲染幽默氣氛。方言增添了娛樂節目的趣味性,使其更加受追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三) 調查結果
對200位觀眾的調查顯示,85%的觀眾接受并喜愛方言節目,覺得其十分有趣并帶給他們親切感;10%的觀眾對方言節目并無太大感受,認為其可有可無;5%的觀眾對方言節目持否定態度,認為其十分低俗,應該被取締。由此可見,大部分觀眾對方言節目持肯定態度,只有小部分的觀眾不接受方言節目。因此,方言節目的發展勢不可擋,已經成為娛樂節目發展的一個熱門趨勢。
二、鐵嶺方言節目的產生與傳播
(一)鐵嶺方言的地域及特征
鐵嶺地處遼寧省北部,松遼平原中段,是遼寧省14個省轄地級市之一,南與沈陽市、撫順市毗鄰,北與吉林省四平市相連,東與撫順市、吉林省遼源市接壤,西與沈陽市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為鄰。鐵嶺方言從屬于北方方言,屬于遼寧話中的東北官話。實際上,鐵嶺方言與其他幾種東北官話在語法上存在較大區別,鐵嶺話在語調上沒有過多的變化,比較貼近普通話,沈陽話的語音語調較為夸張,比較貼近“土話”,鞍山話將平舌說成翹舌,錦州話則是習慣于尾音上揚。
鐵嶺方言多用程度副詞表達情感,如“賊開心”“老傷心”,在使用動詞時多用“整”“造”來替代其他動詞,如“我造了兩個面包”(“我吃了兩個面包”),在與某些詞組合時慣于加詞綴,如“正了巴經”“酸不溜丟”等。這些現象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體現出鐵嶺方言具有不拘小節與幽默感的特征。
鐵嶺方言因其鮮明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東北官話的共性中展現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二) 鐵嶺方言節目傳播的價值
如今,全國流行著東北話熱潮,受一些娛樂節目影響,很多地區的觀眾興起一陣“學說東北話”熱潮。藝術家趙本山先生對于推廣東北話功不可沒,趙本山先生來自鐵嶺,所以他講的東北話實際上是鐵嶺話。他所演繹的小品、二人轉,參演的電視劇系列,都展現了鐵嶺方言的獨特魅力。其中他參演的電視劇《鄉村愛情》系列,最開始多為東北觀眾所追捧,后來逐漸為全國觀眾所熟知與喜愛,劇中的演員被大家所熟知,臺詞與歌曲常被引用,拍攝基地也成為“旅游熱地”,在推廣了鐵嶺地方文化的同時也充分實現了經濟價值。
此外,人們為了在開車時放松精神、緩解壓力,通常喜歡收聽廣播,比較流行的節目有《早安,鐵嶺》《老隋說交通》等,節目主持人以輕松的語調、幽默的語言為人們播報著身邊的新聞和當日的交通情況,給人們無聊寂寞的上班路增添了一些樂趣。
(三)鐵嶺方言娛樂節目傳播的優劣勢
鐵嶺方言娛樂節目具有很多優勢。第一,具有幽默感與親和力。鐵嶺方言在語音、語調和用詞上具有幽默性,加之人們對于東北人的印象普遍為樸實、粗獷、不拘小節。人們對于鐵嶺的第一印象多源于趙本山先生小品中的“大城市鐵嶺”,對于鐵嶺方言娛樂節目不會有排斥感,反而會覺得其接地氣、很幽默。第二,東北話在全國普及。東北方言在兼具普通話大眾傳播的基礎上,還兼具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近年,網絡上有“人們在電視里聽到的東北話只是鐵嶺話”的說法,雖然這種說法有局限性,但是也顯示出鐵嶺方言具有特殊地位。第三,本土化傳播的優勢。鐵嶺方言娛樂節目本身意味著鐵嶺地區觀眾是主體,體現出小眾化的社會需求,是觀眾對家鄉和自我的認同,表明了本土觀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鐵嶺方言娛樂節目同樣存在其劣勢。第一,節目中存在低俗現象。有些鐵嶺方言娛樂節目中的調侃喜歡運用粗口,二人轉表演中經常開很流氣的玩笑,這些“登不上臺面” 的因素很明顯會帶來負面影響。第二,鐵嶺方言是非官方用語,是地區方言,存在其局限性,很難獲得更多、更廣泛的關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地域傳播。
三、鐵嶺方言娛樂節目的發展趨勢
(一)增加地方色彩,減少地方局限性
在鐵嶺方言娛樂節目中增加鐵嶺地區的獨特色彩。在語言上,使用生動形象的鐵嶺方言,主持類節目中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可以像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這樣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電視劇、電影等節目可適當增加地方化的臺詞,或在其中加入方言歌曲。在形態上,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服裝與食物、用品,讓觀眾感覺更自然、親切。同時減少鐵嶺方言中的糟粕,如粗俗的語言和流氣的調侃。運用最樸實、接地氣的方式來展示鐵嶺地區的風土人情,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開拓年輕人的市場
方言是一種符號、一種文化現象,代表了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屬于一種文化的傳承。所以要開拓年輕人的市場,才會增添節目的生命力,也更有利于方言的傳承。如進行廣播節目小主持人選舉,在活動中可以宣傳鐵嶺話,讓小朋友們有機會接觸、了解鐵嶺話,讓年輕人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也不忘記家鄉話,領略家鄉話的韻味,從而為家鄉話注入生命力,傳承家鄉話與家鄉文化。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我們要充分發揮本土地區方言的優勢,增添地方色彩,讓節目的特點更鮮明,在穩固本土地區觀眾的同時爭取更多的關注。但要把握住一個合適的度,不可操之過急、跟風而上、過分擴大化,這樣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一個成功的方言節目,不僅要在節目中說好“家鄉話”,更要讓方言釋放出活力,表現出地域文化的內涵,從而做到在節目傳播過程中,保護文化、繼承文化、推廣文化。
參考文獻:
[1]林海燕.試論廣播電視方言節目的本土化傳播:以東北方言為例[J].吉林教育,2014(31):107.
[2]劉興河.方言節目的定位及發展空間初探[J]. 視聽縱橫,2017(4):91-92.
作者簡介:姜元雪(1998.11—),女,漢族,就讀于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趙越(1984.4—),女,漢族,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應用語言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