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地區是紅色革命根據地,這里見證了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歷史發展階段,也是在這里,中國共產黨從低谷走向高潮,從渺小走向偉大。在歷史的長河中,稱這一時期為延安時期,這個時期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十分重要。在這里紅色軍團強化了黨的領導,并幫助當地廣大農民群眾普及了政治理論知識,幫助他們開展土地改造,也帶來了一些文娛活動,豐富了農民精神上的生活,這一系列的活動強大了紅色革命的力量。其中革命歌曲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既擔負著我黨宣傳政治理念的任務,還極大地豐富了紅軍和當地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文藝活動就成為革命戰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個時期的革命歌曲,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關鍵詞】延安時期;革命歌曲;文藝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延安時期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給我們留下來許多的財富,不僅豐富了當時人們的枯燥的生活,而且傳播了黨的方針政策。打開了紅軍到達延安地區的工作渠道,并且成為做通當地群眾的思想工作的重要手段。本篇文章主要通過對延安革命歌曲的產生背景,歌曲的藝術形式來研究這個時期歌曲的藝術價值,也是對那段激情歲月的緬懷。
一、 延安革命歌曲產生的背景
由于戰略政策的改變,紅軍進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到達延安進行新的根據地的建設。在延安這塊革命的誕生地,百姓生活困苦,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黨中央為了進一步更好地展開工作,宣傳黨的政策和方針,決定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方式進行宣傳。
在這個大背景下,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通過魯迅藝術學院造就了一批文藝的青年,讓這些有才藝的青年走到群眾中去,用自己的才藝去傳播黨的政策。這種工作方法取得了一定得成績,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了延安時期的革命藝術形式。
二、延安革命歌曲的藝術形式
(一)新民歌
聲樂作為傳播效率高,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在資源匱乏的革命時期,成為了主要的宣傳形式,從而催生了新民歌的出現。主要是對當地的小曲小調,山歌民歌的新創作。它表現的是生活中的事件,比如說革命的英勇事跡,民眾的生活趣事等寫實的事件。按照歌曲的形式區分有抒情的,贊揚的等等。在這些歌曲形式中比重最大的是贊揚類的。這類歌曲主要講述的是在戰爭做出突出貢獻的軍人,在生產勞動中貢獻最突出的農民,在各大戰役中或者小股戰役中有代表性意義的人,都是贊揚類歌曲的歌頌對象。
新民歌的內容十分豐富,特點也十分明顯。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流傳深遠的歌曲,比如《東方紅》《毛主席領導咱們打江山》《毛主席來到生產隊》等。這些新民歌是在以前民眾口中傳唱的歌曲中挑選出來又加以改編和借鑒而成的。這些改變過的歌曲和原來大有不同,不僅在曲調上有所改變而且在歌詞,旋律中都有變化許多。原來可能晦澀難懂的山曲小調,變得清新自然,傳唱率更高。這種歌曲形式經過文藝工作者的不斷改進,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二)秧歌劇
在我國的陜甘寧地區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藝術形式叫做秧歌。這種表演形式非常的貼近人們的生活,有兩個分支,一個叫做扭秧歌,另一個叫做秧歌劇。它貼近生活的一個表現是,從小孩子一直到七老八十的人都能哼上幾句,讓后輩將這些哼唱的曲目一代一代的傳唱下去。
當紅色革命軍抵達陜北時,對于這種不是十分高雅的歌曲形式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熱情,也沒有太過于重視。在延安整風運動之后,黨中央討論如何能夠讓文藝作品更加契合老百姓的興趣愛好,能夠讓民眾看得懂更愛看。秉持著《講話》的方針政策文藝工作者樹立了創作方向。一大批的人涌向農村,深入農村,為了在農村挖掘出更多的,更好的秧歌劇,并加以整理形成體系。一場名為“新秧歌運動”的活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在一年的時間里,大量工作者創作出了有名的《兄妹開荒》《鐘萬財起家》《劉海生轉變》等秧歌劇作品。新秧歌的出現使這種原來的歌曲藝術形式不僅得到了保留而且還賦予了它新的生命,使延安時期的歌曲又開出了一朵絢麗的花。秧歌劇取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因為它是“土生土長”的音樂之外,也和它后來的改革密不可分。秧歌劇改革之后豐富了它的表演形式,舞獅、高蹺等形式多變,帶有色彩強烈的時代特點。也使革命歌曲更加的平民化,傳唱度大大增加,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三)新歌劇
在以前老舊歌劇的基礎上,新格局冉冉而生。里程碑式的新歌劇就要說是《白毛女》了。它摒棄了以往歌劇的糟粕,進行了創新。《白毛女》是由賀敬之,張魯,馬可,劉枳等人精心創作編排的結果。《白毛女》雖然表現的是舊社會勞苦的人們被萬惡的社會壓迫的現實,但是它又反映了農民敢于和命運斗爭的精神。雖然這時的革命歌曲大多是表現革命的壯烈與英雄主義。《白毛女》的出現帶來一股清流,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斗爭,這也是一種革命,勞動人民的革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新歌劇的出現使延安時期根據地的文藝種類更加豐富,使我國歌劇事業又前進了一步。
(四)合唱
合唱這種聲樂藝術形式在延安革命歌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合唱的曲目中有許多都是歌頌革命主義和英雄主義以及團結主義精神的。最著名的就是《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曲調激昂慷慨,富有熱情,能夠激發人們的激情,使人斗志昂揚,是延安時期合唱曲目的巔峰,這首歌很好地表現了中國人保衛黃河的重大決心。合唱這種藝術形式,反映了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人們對于藝術創作的追求,這種藝術形式不僅能鼓舞群眾,還能交將大量的現實場景編排到歌中唱起來朗朗上口,具有很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延安革命歌曲的藝術價值
(一)對黨的思想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使宣傳黨的思想,鞏固黨的領導,團結百姓。有利于形成革命根據地軍民魚水情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也通過革命歌曲宣傳抗戰的革命思想。將革命隊伍的良好形象傳播到人民中去。代表歌曲有《紅軍紀律歌》《國民革命歌》等。這類歌曲大多曲風明快,歌詞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內容表述也十分明白。這樣的歌曲有利于傳播思想內容,傳遞思想內涵。表明了軍隊與民眾的關系,就像鳥兒離不開藍天,魚兒離不開水是一樣的道理。革命歌曲傳遞出來的精神是軍隊永不消失的符號,是軍民一心的體現。
(二)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
在當時由于根據地被敵人緊密封鎖,無論是人民群眾還是紅軍都經受著巨大的煎熬,沒有物質供應,匱乏的是靈魂,沒有精神供應的匱乏的靈魂。所以,毛主席曾經指出要重視文藝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氛圍濃厚的革命環境。因此,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中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絲毫沒有放松,對于革命歌曲的創作也沒有放松。創作者們經常走進農村深處,了解百姓生活的最新動向,結合當時的實事創作出了一大批寫實的,宣傳性的革命歌曲。在歌曲中將人民的生活與革命斗爭聯系起來,將歌曲更加通俗化,讓人民群眾能夠更容易接受并相互傳唱,這樣才能夠使革命思想,滲透到每一個人心中,在延安那個特殊的時期,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極度匱乏,革命歌曲在人民的心中是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寄托當時人民的希冀,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美好藍圖。
(三)對邊區大生產運動的作用
日軍占領武漢之后,改變了作戰計劃,將他們的目標指向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延安就是其中一個。因此,黨中央決定號召抗日根據地的軍民,自強自立,于是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始。在大生產運動中出現了許多積極正面的形象,他們在大生產運動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許多的藝術作品,他們往往一方面歌頌,在大生產運動中積極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又進行革命宣傳。這個時候的代表作有歌曲《解放區的天》《南泥灣》,有秧歌劇:《兄妹開荒》《生產舞》等。以及大合唱《生產運動大合唱》等。這些在大生產運動期間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當時革命根據地的居民們不畏艱苦,辛勤勞動的典型形象。
(四)革命歌曲的社會價值
從社會的角度看,這個時期的延安革命歌曲,完美地傳達了黨中央的思想,得到了各根據地群眾的強烈反響。這個時候抗日抗戰的歌曲在各種報刊、廣播輿論宣傳陣地廣泛傳播,完成了藝術使命,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革命歌曲是人們心靈上的瑰寶,幫助人們形成了積極向上的革命精神,傳達黨中央正確的領導思想,使人們的精神日益豐富,不再匱乏,使人們認識到了真正的道理,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個性。這個時期的革命歌曲也是架在紅軍與人民群眾心中的一座橋梁,它溝通了軍民之間的情感,使居民之間的感情日益的豐富。形成了你是魚我是水,互不可分的情感。在社會中形成了一股堅不可催的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一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財富。它所表現出來的是艱苦奮斗的創造精神。當時堅苦的生存環境并沒有使延安地區的人民對生活失去希望,產生退縮的念頭,而是越艱苦越奮斗,越挫越勇。所以使當時的延安出現了生產繁榮的現象。這種精神不僅在延安、邊區這幾個地方體現,而且在當時的社會上,在學校上,對青年人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他們對革命也產生了極大的熱情,也想發揮出延安精神的不怕苦,不怕累,加快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們對共產主義無限希望和追求。
四、小結
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在那個時候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在歌里行間也透露出黨的精神,也是人民對革命熱情的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閃光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孫林國.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的延安文藝[M].石家莊:華山文藝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支音,四川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聲樂教學與音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