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伴奏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學科,也是鋼琴演奏藝術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鋼琴伴奏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本文著重從鋼琴伴奏歷史發展的角度并結合鋼琴樂器本身的特性,通過對西方音樂發展史中巴洛克樂派、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現代樂派等幾個時期典型的鋼琴伴奏進行實例應用分析,從而闡述不同時期的伴奏風格與演奏特點的轉變。
【關鍵詞】鋼琴伴奏;風格演變;音樂時期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鋼琴伴奏的風格發展變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時代的撥弦古鋼琴,這種古鋼琴伴奏最開始是極其簡單的一種形式,伴奏手法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旋律的單一性和色彩的單調性是那個時期的短板,總的來說鋼琴伴奏的發展循序漸進,歷史悠久,大致上可分為四個時期,雖各自擁有不同特色和風格,但卻也前后承接,一脈相承,與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有著緊密的聯系。既相輔相成又各具特色,既融會貫通又風格鮮明。以下將按照時期的不同來介紹各個時期的鋼琴伴奏樂派及其風格特點。
一、巴洛克樂派時期
巴洛克樂派大致是從公元1600到1750年發展起來的,始于歌劇的誕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經常使用的是帶有和聲效果的復調性多聲部旋律,兩個聲部同時進行相互對比,強弱與速度節奏的變換對比,進一步增強了旋律的層次性和色彩感,這個時期最重要的藝術成就就是歌劇,歌劇多采用的是以宣敘調為主要基調,在古鋼琴的伴奏下就像一個老人家在講話,娓娓道來,深沉而凝重,和聲的進行用數字來標記,音樂從頭到尾都是這種連續不斷的低音,循環往復,單調而不失韻味,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通奏低音”,這種方法是和聲的簡化記法。此外還以復調寫作手法為主,多采用柱式和弦伴奏織體,旋律精美而柔和無半分刻意,自然通透,莊嚴肅穆,每小節的節奏并不刻板,音樂莊重、虔誠,富有靈性。
二、古典樂派時期
大約公元1750年到1820年,西方世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繼巴洛克時期之后,古典派音樂開始展露鋒芒,這個時期的創作特點告別了傳統的宗教色彩的束縛,開始變得更加人文化生動化,追求自然樸素的真理,音樂風格清朗明快,旋律自然優美,充滿著人文情懷,這與巴洛克時期比較死板的固定格式的復調音樂大為不同,主要得益于一件樂器的改進和發展,十八世紀末,隨著鋼琴的改進和發展,演奏風格更加靈活自如,富有表現力充滿著對時代的挑釁。這一時期的伴奏風格改變大多是以主奏樂器或者是獨唱聲部的旋律線為主,伴奏聲部作為陪襯的主調串聯,結構工整勻稱、音樂風格簡潔晶瑩、玲瓏剔透,具有濃厚的時代烙印,極具藝術感染力。
例如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鄉村舞曲》單簧管獨奏曲的鋼琴伴奏就是那個時代古典樂派風格的典型例子。作品的主題樂章層次分明、對比清晰,與巴洛克樂派時期的復調音樂,相互交錯的風格極為不同,和聲織體簡潔明了,旋律的進行悠揚婉轉,兩種不同創作風格的分明對比使得音樂大氣而不失色彩,伴奏完完全全處于一個陪襯的位置,起到了烘托鋪墊的作用。
三、浪漫樂派時期
整個19世紀都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這個時期在西方音樂史上被稱為浪漫主義樂派,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錯綜復雜,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曲家、鋼琴演奏家、以及各種類型題材的音樂作品,隨著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自我,人文情懷的發展日益深入,音樂風格越來越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風格充滿著個性化、理想化、自由化而且富有詩意、感性大于理性,感情飽滿而不拘一格的音樂風格,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按部就班發展式的古典形式,推陳出新出了更加自由人性的語調,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熱情奔放地來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感受,直接而奔放,情感炙熱。這一時期的鋼琴伴奏和聲色彩極為鮮艷多彩,織體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風格,不拘泥于單一的格調,音樂風格也更熱情、奔放、舒展、大膽而情感飽和。
拉赫瑪尼諾夫是20世紀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演奏家,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并且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浪漫主義風格進行了發揚,《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晚期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具有個人風格,最為獨特的作品之一。這首伴奏曲創作很具有“鋼琴化”,琶音音型奔放而不失格調。離調、轉調、半音等手法被廣泛地運用其中。音量對比鮮明,感情濃厚洋溢其中,充滿著詩歌般的浪漫氣息,將浪漫樂派情感至上、不拘泥于格式的藝術特點和音樂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20世紀現代音樂時期
20世紀初,由于浪漫主義過度地宣揚個性和強調作曲家個人情感的表達,傳統的藝術歌曲創作的手法被濫用,這種濫用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繼承性創新,而是一種大膽的想象,傳統的藝術手法受到前所未有地挑戰,面臨這變革的危機。再加上人文主義的肆意宣揚和各地區之間矛盾積怨不斷激化,藝術家們開始力求運用新的哲學和美學觀念來尋求藝術創作的新的出路,于是一大部分藝術家摒棄了浪漫主義、轉而運用新的藝術觀念和新的藝術創作手法,隨著這股風潮而產生的是各種大膽、反叛、探求的反傳統反大眾風格的流派。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的鋼琴伴奏節奏變化頻繁而富有技巧性,經常運用復合式的拍子,并且為了具有挑戰性而經常采用無調性寫法,使我們在識譜上有了一定的難度。伴奏也寫得比較具有獨立性,使技巧難度進一步提高。
法國作曲家梅西安,是現代作曲家中最有個性且最具特色的一位作曲家,他的風格對現代音樂影響深遠。在他的伴奏中一反傳統經常會運用大量的臨時升降記號(現代派作品通常不用調號而用臨時升降號),節奏十分復雜,復拍子較多,音區跨度較大,需要學習者花費很大的功夫來學習掌握其運用技巧。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的民族樂器最開始并不是用鋼琴來伴奏的,近代以來,隨著鋼琴樂器在中國的普及和中西方音樂的不斷交流和融會貫通,采用鋼琴伴奏的民樂作品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了大眾和國家型的音樂舞臺上,并產生了良好的演奏效果,深受民眾的喜愛,人們對于鋼琴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現在我國采用鋼琴作為伴奏的民族樂器主要有二胡、琵琶、揚琴、古箏等。在中國民樂曲目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民族調式——宮商角徵羽,所以由鋼琴做出來的伴奏也同樣是五聲調式,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既有西方樂器的神秘又有中國傳統五聲調式的民族魅力和燦爛的文明,該曲的伴奏琶音就是運用五聲調式寫成的,形象地塑造了“天下第二泉”的背景,使音樂極富有流動感。從聽覺出發,卻給了人們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情感自然流露,直達聽者的內心。中西音樂的相互融合運用,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音樂的發展,感性與理性地結合,在這首鋼琴伴奏曲上達到了驚人的統一。
五、結語
通過以上幾個不同時期的作品的展示及其特點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中帶有作曲家本人強烈的個人創作特色,具有濃郁的個人風格。在演奏這些藝術作品的伴奏時,應該時刻注意學會將音樂的時代特點和作曲家個人創作風格有機地統一起來,既要博采眾長又要繼承創新,學會理解與把握作品的深刻主題與內涵,堅持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將音樂作品所包含的個人和時代印記表達出來,展現出巨大的藝術生機與活力,彰顯不同時期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2]程蘊.浪漫主義鋼琴藝術的審美觀照[J].當代音樂,2015(22).
[3]張樂妮.關于鋼琴伴奏藝術審美與文化理念層面上的辯證思考[J].當代音樂,2017(04).
[4]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作用和地位[J].黨芳.齊魯藝苑,2007(04).
作者簡介:劉菁菁(1983—),女,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