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澤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美術教學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部分學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厭學心理,美術學習興趣低下、學習積極性不高?;诖?,就需要美術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將德育引入其中。這樣的方式,不僅為美術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也成為轉變厭學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途徑。從思想品德教育、素質教育、審美教育三個方面來論述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對轉變厭學學生學習態度的作用。
[關 鍵 詞]德育;轉變;厭學學生;學習態度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128-01
在每個班級中,幾乎都有幾個因為種種原因對美術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充滿厭學心理的學生。面對這些厭學學生,教師不應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入德育,通過將德育因素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來轉變他們厭學的態度,使其從根源上認識到美術于他們的意義和價值,為其后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完成美術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一、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轉變厭學學生輕視觀念
部分厭學學生受家長或教師觀念的影響,認為美術只是一門副科,學得好壞,跟自己的升學成績并不掛鉤,因此,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導致教與學出現了嚴重的分離,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在教師枯燥的講授中,思想往往會開小差,其帶來的影響便是跟不上教師的進度,久而久之,他們便會失去對美術課的學習自信心,甚至產生厭學心理?;诖?,就需要美術教師轉變觀念,在美術課上課伊始,就將一些偉大的美術作品呈現出來,在呈現美術作品時,不妨將美術作品的創作背景、美術家的成長經歷等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出來,讓美術家的勵志故事來轉變厭學學生對美術課的輕視觀念。如我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出示無臂書畫家湯展中的作品來轉變學生觀念。學生們在看到湯展中的照片時,無不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此時,我播放他創作的作品,讓學生說一說看后的感受,他們往往能有感而發,說得情真意切。這樣的教學設計,利用德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來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美術世界、不一樣的美術生活和美術故事,有效轉變了厭學學生的輕視觀念,使他們對自己的美術學習觀進行了重新審視,提高了美術教學效果。
二、利用素質教育,轉變厭學學生厭學心理
小學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利用手工課,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以轉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厭學心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素質教育為依托,在美術手工課如布貼、折紙、樹葉拼貼畫、剪紙等美術活動中,融入集體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等,來轉變學生的厭學心理。例如我在教授嶺南版二年級美術下冊《有趣的剪紙娃娃》一課時,出示了幾個娃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象去進行剪紙創作,這些娃娃包括哪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象代言人“夢娃”等,為了使厭學學生了解自己創作的意義,我會將他們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使其跟其他優秀學生形成學習互助小組,共同來了解自己選擇的娃娃的特點和前世今生,從而使他們的美術學習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在完成小組分工之后,我會公布小組激勵機制,以此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他們的小組向心力,使其擰成一股繩,共同為小組榮譽而努力。這樣的教學設計,集德育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以及動手實踐為一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轉變了學生的厭學心理。
三、利用審美教育,轉變厭學學生消極態度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巧妙穿插審美教育方面的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判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使美術作品中的美變得活靈活現,真正從美術課本中跳脫出來,進入厭學學生的內心,使他們在美的熏陶下,轉變被動的美術學習態度,真正起到美術育人的功效。
例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借助美術欣賞課來進行審美教育。目前,小學階段的美術審美課類型多樣,如版畫、國畫、人物畫等。教材中選取的這些美術作品都極具代表性,無不蘊含了藝術家們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崇高的審美素養。教師在教學中除了依照教材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究作品美感之外,還可以列舉同類的作品,通過類比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會鑒賞,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讓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的思想與學生產生共鳴,以此方式,潛移默化轉變厭學學生消極的學習態度,讓藝術的美來熏陶他們的心靈,陶冶其情操。
總之,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品德教育時,不應盲目而行,而是要從學生厭學的原因和教育的規律出發,利用心理教育的方式,來發揮美術育人的功效,以轉變他們被動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從厭學順利過渡到愛學。
參考文獻:
[1]陳智華.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26):164.
[2]譚斌,劉顯成.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民營科技,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