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秋
[摘 要]歌以詠志,詩歌的吟誦在詩歌的教學中越來越被提倡,正是因為吟誦是詩的原本打開方式,方法對了,才能夠讓學生輕松地走進經典詩文,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之美。課堂教學要和經典誦讀相結合,創新誦讀方式,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誦讀興趣,達成古詩文的大量積累。
[關 鍵 詞]古詩文;吟誦;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5-0134-02
詩文之美,在于它是專屬于中國人的表達體系,在于它給予我們一份詩意的生活,在于培養中國人的獨特民族情懷,詩文是中國人心中的文化烙印。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將文化烙印傳遞到新一代中國人心上。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的部編版教材編排的一大特點就是古詩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這一變革也給我們發出了一個明顯的信號,那就是對傳統文學的重視。在教學中,更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將中華經典詩文融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切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
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古詩文的意趣更多的于吟誦中體現。你讀我聽,你傳我唱,詩歌由此流傳。培養學生對詩文的興趣,不僅在于讀與記,更多的在于誦與吟,甚至于唱。
一、詩文之美,美在于誦讀與積累
(一)以誦讀為主的古詩文的課堂教學
泱泱中華,悠悠古韻,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說是異常豐厚,尤其是經典詩文,可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古詩文的語言是極度精練的,內涵亦是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留白也是現代白話文無法媲美的。但是,古詩文興盛的時代離學生太遠,如何讓學生跨越歷史的疏離,去體會古詩文的言語之美、音韻之美以及意境之美,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古詩詞的教學,往往需要多次誦讀,每一次都帶著不同的目的。第一步總是讀正確,古詩文的用字和我們現代文的用字習慣不同,字音也不盡相同,大都需要正音。第二步,往往是讀出意思,即讀懂詩文表達的意思。第三步是讀懂情感。然而這三步達成的基礎是誦讀。誦讀詩文是其最好的理解方式,也是更好的共鳴方式。就以部編版一年級課文《春曉》的教學為例,我就設計了多次誦讀的教學環節。
一讀讀正確,在讀的基礎上正音。二讀讀節奏,將重點放在糾正學生讀詩的節奏和長短上。這首詩是二三的節奏,同時將簡單的平仄知識告知學生,在讀詩時,加上平長仄短的規則,則更顯詩的韻律。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搖頭晃腦地讀著,感受著春天歡快的韻律。三讀讀詩意境。孟浩然以“春曉”為題,為我們展現了春天夜雨之后的美景。在教學時,先仔細傾聽配樂朗讀,讓學生邊讀邊說說從詩里“聽”到了什么。學生對喜人的小鳥的聲音捕捉得十分迅速,馬上說出聽到了小鳥的叫聲。以鳥鳴為切入點,提問:小鳥在哪里叫?讓學生想象小鳥在叫什么。由此引申出春日天氣溫暖,適合睡眠,在讀與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理解“處處”“眠”“曉”等字的意思。也可以引出昨夜風雨之聲,今日落花滿地的景象,再由花,聯想到春天草長鶯飛、萬紫千紅之景,一派生機盎然。學生在讀詩時,想象春天的畫面,將簡潔的語言化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春之意躍然心中。
有人曾經說過要搖頭晃腦學古詩,這種主張看似是向舊時私塾教學回溯,是語文教學的退步,是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然而,搖頭晃腦本身就是一種節奏,并且是符合古詩本身的朗讀節奏的。就如有老師開玩笑說:“我們不能和古人同思同情,能和他們同吟同形也是一種貼近。”雖然這只是一種調侃之說,但對于我們的古詩誦讀教學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借鑒之處的。
(二)大量積累的古詩文課外誦讀
生活處處皆語文,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實際中學習語文,能夠更好地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本、感受文本。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則之下,書是有地位的,過什么生活就用什么書,書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
教材中所編排的古詩文只是浩瀚文海中的一滴水,我們在教學生學習古詩文,感受詩文之美時,選擇的范圍可以更大更廣闊,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例如詩隨四時而讀:在綿綿春雨時誦“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颯颯秋風中詠“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融融冬雪中吟“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在茵茵夏日里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不是更有意趣,更能拉近學生和詩詞之間的距離嗎?又如詩因情境而誦:苦苦追逐而尋覓到時感慨“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月圓四家時感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達成目標時自得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觀三軍雄姿時贊一聲“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除此之外,還可以跟著大李杜、小李杜等唐朝詩人的詩,來一場周游大唐之行,在學生的心中繪制出一幅盛世唐朝的詩詞地圖……如此讀古詩文,學生豈能不愛?
這樣大量的古詩文誦讀顯而易見是不能在課堂上達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外達成。而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達成大量積累古詩文的目標呢?一是分散積累,即充分利用學生碎片化的時間,以聚沙成塔的方式,用長期的堅持來達成大量的積累。如課前兩分鐘誦讀,每周經典誦讀課,在每日早讀中設置古詩文誦讀專欄,甚至是和學生的對話中有意識地引用古詩文等等,見縫插針式地積累。二是解放學生的時間。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時間,一個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古詩的教學重在誦讀與積累,當我們的教學主要聚焦于詩句的解釋時,我們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了。
現在提倡的主題閱讀教學能夠解放學生大量的時間來閱讀,同理,高效率地處理教材,提煉主題性的古詩文教學也能夠解放學生的時間來進行大量的誦讀積累。就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池上》一詩是一首描寫兒童的詩,詩中對兒童的描寫意趣橫生,而在古詩中有不少同樣描寫兒童、表達對兒童喜愛的,如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以及袁枚的《所見》等等。可以將這些古詩放在一起,讓學生有主題性地積累,在學生的詩文記憶中形成一個簡單的詩文分類構架,這對于學生在以后深入接觸古詩文,學習古詩文類別、流派時,大有幫助。當然,詩詞的主題教學不僅僅局限于一種方式,如李白、杜甫是唐詩中的兩個高峰,這兩位大詩人的詩也是膾炙人口,因而學生對他們也是十分熟悉,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構架一個詩人的詩集,以詩人為主題來大量記誦詩文。如,我在教學《靜夜思》時,就和學生梳理了能記誦的李白的詩《古朗月行》《贈汪倫》《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等。
當然,自秦漢以來,詩文無數,如何在如此龐大的詩文典籍中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古詩文,教師需要扎實的文化基礎和厚實的文化底蘊,也需要本身對古詩文的熱愛。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一桶水乃至更多。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陶行知先生說過:“唯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好學的學生承襲自好學的教師。
二、詩文之美,美在于吟詠與創新
在提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下,不少詩詞類節目走紅,收視率一路走高,收獲好評無數,今年春節之后央視開播的《經典詠流傳》節目,就給我們的古詩文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和歌以詩,演繹經典名篇,用現代旋律賦予古典詩文全新的生命力。
詩歌傳唱以流千古。古人寫詩用來吟唱,古調已失,且古調或平淡或艱澀,也不一定能符合現在學生的興趣。教學要符合生活的需要,古詩新唱,以現調唱古詩是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一種方式,就如傳唱很廣的《水調歌頭》,如山區孩子唱得感動了無數人的《苔》。
歌以詠志,詩歌的吟誦在詩歌的教學中越來越被提倡。在教學中,我也引入了古詩新唱的方法。如孟浩然的《春曉》,也有人譜上了適合孩子唱的調子。學生在輕快柔和的音樂中,唱出了春天的味道,唱出了與孟浩然一般對春天的喜悅之情。如蒙學要篇《三字經》,在學生大致能誦讀之后,我和他們配上了樂,打著節拍,一起唱起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旋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活情趣,但是情懷是不變的,文化是一脈相傳的。詠唱的方式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古詩文的方式,是一種陌生感,更是一種學習中華詩文的興趣。而其帶給教師的是一種教學的思變意識,在固有的教學模式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用創新來延續經典的傳承之路。
當然,詩文之美,更在于其創造的詩意生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我們有幸來到六月中的西子湖畔,能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來盡說荷塘之盛美;當我們西出陽關,飽覽塞外風光時,能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訴說胸中震撼。很多時候,我們誦讀積累的古詩文并不會過多地突兀在我們的生活中,但當景到了,情到了,它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們腦海,就像血液默默地從心臟流出,供給全身,古詩文也是在無聲處給予我們生活更多的精神支撐。
不學詩,無以言。希望我們的古詩文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傳統文化浸潤,在吟詠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提升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