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互聯網+”相關概念有效地融入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育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提高自身就業層次,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能夠在創業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契機,實現學生成功創業的的夢想。對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應當如何開展創業創新人才培養工作進行簡要分析。
[關 鍵 詞]“互聯網+”;高職;創業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6-0098-01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能夠滿足企業與社會的基本需求,更需要具有創新能力、能夠獨立進行創業的人才。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改變教學理念,為學生的能力培養提供更多的便利,讓學生能夠具有更強的創新和創業能力,能夠不斷優化自身,實現長遠發展。
一、調整優化校企合作布局,搭建高效實踐平臺
高職院校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使得畢業生在校期間能夠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能夠以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為了有效提高平臺針對性,高職院校需要將自身開設的專業進行分類,如工業類、服務類等等,按照各自的專業特點與實際就業需求進行強化。例如,針對工業類專業必須對學生參與生產制造業的熱性進行調動,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進行深入培養,加強學生與客戶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準確判斷產品的營銷方式以及營銷渠道,積極推動企業的供給側改革,使得自身所要從事的相關工作能夠更加順利地開展;對于農業類相關專業,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對大數據的應用,實現智慧農業生產,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對“互聯網+”農業的生產過程有所了解,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程度,讓農業生產更加個性化;對于服務業,高職院校應當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改革,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通過實踐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二、利用“互聯網+”構建創業實訓基地
在學生進行創業能力訓練和提高的過程中,任何教育模式所能起到的作用都遠不如創業實訓基地。但很多高職院校在相關設施的建設上還有很多問題存在,無法將實訓基地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創業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便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提高自身創業能力的高質量平臺,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過程,使得學生能夠掌握良好的創業技能,充分積累創業經驗。高職院校在建設創業實訓基地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實訓內容的安排和針對性的能力培養,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收集社會上各個行業的發展信息,為學生創設出高質量的創業虛擬環境,使得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提高,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創業經驗。例如,高職院校可以將自身所擁有的空閑建筑進行改造,開辦多種形式的創業園區,讓更多的小微企業能夠得到發展的溫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相關的政策以及優惠條件,使得學生的創業構思能夠得到實現并逐步發展起來。
三、加強教師的互聯網+創業能力
創業導師能夠為高職創業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經驗和教育理念,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創業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基礎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但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并不具備高素質的創業導師,致使創業教育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工作始終無法推進。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相關教師加強“互聯網+”教育能力的培養,要建立起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首先,學校可以加強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讓教師定期接受“互聯網+”相關知識的培訓,積極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要給予教師更多的機會進入企業,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企業運營以及創業所需,增加教師的實際經驗。其次,學校要積極引進高素質教師,從社會上進行公開招募,引進大量具備“互聯網+”能力的優秀人才,或者招聘具有創業成功經驗的教師或者社會人員兼職。最后,要邀請具有相關經驗的企業家進行專題講座,提高教師與學生的實際能力,讓教師與學生共同接受成功經驗。
高職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互聯網的有效應用,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有效開展,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優質資源,能夠更好地提高自身能力。為此,高職院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重視實訓基地等硬件的完善,重視校企合作布局的有效調整,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馮語坤,向程.“互聯網+”形態下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7(1):64-66.
[2]付萍,謝愛平.互聯網環境下高職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電子商務,2015(8):68-69.
作者簡介:管昕(1983—),男,土家族,湖南長沙人,碩士,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