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娜
[摘 要]當今時代選擇師范院校的學生為了完成自己未來的工作使命,就要讓自身變得更優秀出色,要培養健全的人格、積極的思想,同時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以音樂欣賞課程為例,對學生不愿意接受“古老”音樂這一類型作品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解決策略,來幫助完成對學生美育的培養。
[關 鍵 詞]師范院校;音樂欣賞;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75-01
一、音樂審美教育的問題剖析
音樂不僅可以培養人的高雅審美情趣,也對提升人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增加學生的藝術細胞,提升文化修養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音樂應該是每一名學生都應該去感受享受的,并且學校也將音樂作為增強學生美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于師范院校的學生會更注重。他們是培養未來的園丁,因此要不斷培養師范院校學生的音樂知識底蘊與素養及想象力、創造力、聯想力、音樂感受力和審美能力。
二、音樂審美教育的提升策略
音樂欣賞的課程內容極其豐富,當然其中也必定會欣賞到我國的音樂文化部分。在對學生的調查過程中發現,以往有些關于中國民族音樂欣賞課的內容,大部分的學生不感興趣,當我播放欣賞歌曲的時候,有些學生會存在一些逆反心理,他們會提出質疑說很難聽,還是流行歌曲好,能不能放一些符合我們風格我們愛聽的音樂作品。當學生說出這話時,我深知這將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聽一些不同的音樂作品,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審美能力,但由于現在的社會發展快,以往的東西使得現在的學生“難以接受”。欣賞課的課程形式大都是固有傳統模式,但現在的學生,已經感受不到之前一些古老文化的傳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學生懂得歷史,懂得每首歌曲背后的故事背景和表達意義,讓學生親自去感悟感受,而不是“對牛彈琴”。要思考通過何種形式能夠盡量幫助學生提高對不同音樂作品的興趣和積極性,以此來不斷充實自身,增加音樂素養,提高審美能力,感受音樂欣賞帶來的美育作用。
三、音樂審美教育的應對策略
在欣賞課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參與其中,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創設令學生親自感受的音樂情境,用通俗簡單易懂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我們創設的情境中,把學生帶入不同音樂的海洋里,跟著旋律描繪聽到的畫面,還可以不斷地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在音樂中尋找答案,以便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在后來的中國民族音樂教學中,我會嘗試變化,讓幾名同學分為一組,親自去找民族音樂,有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的同學就介紹自己的家鄉民族以及音樂特點,還采用讓學生一起唱民族音樂、跳民族音樂的動作,學習典型少數民族的舞蹈,聽著音樂創編故事并表演出來等,以此來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音樂欣賞課程作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須要舍棄傳統固有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讓受教育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對于教師而言,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為重要。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明確以審美教育為音樂教育核心之一,要讓音樂的獨有的魅力和美感來打動學生的內心,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強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內心或肢體表達音樂的各種要素,積極感受、體驗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學會鑒賞音樂的美,形成音樂審美能力。基于此,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讓音樂能真正成為提升審美能力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王昌逵,葉子. 音樂審美教育理論與方法[M]. 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
[2]胡建華.審美教育視域下高職音樂欣賞教學探析[J].藝術教育,2014(2).
[3]張建強.關于在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中滲透多元音樂文化的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