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胡套曲《如來夢》是劉文金先生現代創作的一首大型二胡套曲,其作品有著其他作品所無法具有的氣勢恢宏,富有哲理和佛學內涵。而在二胡作品《如來藏》中是其哲理與內涵的總匯。本文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從形式與內容、意境與格調四個方面對二胡作品《如來藏》進行思考、分析,探究其特征與功能。
【關鍵詞】二胡作品;《如來藏》;美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J632.2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二胡作品《如來藏》簡介
《如來藏》選自劉文金先生2012年所創作的二胡套曲《如來夢》,該曲又名《袍修羅蘭》,為套曲《如來夢》的終曲。套曲《如來夢》由地、水、火、風、空、見、識及如來藏八個部分構成。“地水火風空見識”就是佛家所謂的“七大”,是結合成整個世界的七種宇宙間的元素。最后,七大匯歸于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在這八首曲子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像是百川匯歸大海的海,而七大就是七大支流。如果說《如來夢》從大地的混沌初開到此處的生命的頂峰境界,那么《如來藏》就是絕對的真理,就如同西方交響樂中的總結概括,氣勢磅礴的終曲一樣,《如來藏》無論是主題思想還是音樂結構都是前七首作品的總匯體現,意蘊無窮。
二、二胡作品《如來藏》的形式美
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音樂作品中的“規矩”二字象征著音樂作品中的結構。該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規律的復三部曲式結構,作品由引子、慈祥而又純凈的慢板主題及其展開再現,明朗而又輕快的小回旋曲而形成的中部,及其變化的再現和尾聲構成。
引子:作者將其定義為“天上飄來的引子”,意在營造出一種夢幻而又靜謐之感。由非方正的長樂句構成,自由的華彩在二胡的高音區演奏,似善良的仙女從天上漫步而來;由高音到低音的漸進的旋律,給人帶來一種宛若仙女從空中飄下落地的唯美場景;在其變化的節奏里時而緊密,時而疏松,扣人心弦;在弱起漸強的減弱的力度變化下,猶如仙女落地緩緩的像滿懷期待的人們款款而來。
呈示部:是一個典型的展開型帶再現的單主題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平穩而又規整的旋律刻畫出堅決而又慈祥的呈示段,節奏為滿懷動力之感,較為規整的二八節奏在二胡內外弦的把位之間游走。較自由的展開段刻畫出萬象交織般的流離歲月,在主題旋律重復后進入自由三連音的展開,在二胡外弦高音的明亮與內弦的寬厚對比下,呈現出如海浪般的起伏變換。最后在主題的再現中回歸。
中部:中部是一種小回旋曲結構,為ABACA,在主部和插部的對比中奏出明快的旋律,中部材料主要選自于評彈及江南絲竹,充滿京韻的回滑音在漸弱漸強中自由運轉,需要演奏者具備演奏滑音的技巧。最后由快板轉入稍慢的行板,由熱鬧的氣氛瞬變寧靜,對比間為再現部的氛圍埋下伏筆。
再現部:為簡化的主題的變化再現,由一段構成,回到那慈祥而又莊重的熟悉旋律中。
尾聲:由主題的旋律變換而成,最后在內弦中空弦中結束,似仙女飛天般,留下那隨風飄擺的衣襟,追尋那生命的頂峰境地,誘人細細追尋,又如沁人心脾的茶香讓人回味無窮。
在規整的復三段的曲式結構中,圍繞著嚴謹的音樂結構,運用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共同闡釋該作品的形式美。
三、二胡作品《如來藏》的內容美
音樂作品的內容通常是由主題和題材構成的,主題與題材的選用是決定音樂作品高度的關鍵之一,探究二胡作品《如來藏》的內容美,下面便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簡述。
(一)題材
魯迅曾道:“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任何作品在創作之初都十分重視題材的收集,以在大千世界中找尋各異的題材為出發點,通過各異的題材,訴說不同的故事,表達各自的思想及社會意義。而現代作品二胡作品《如來藏》中,以瓔珞姑娘的故事為題材,瓔珞姑娘來到人間尋找真、善、美的一系列所見所聞及其體會真、善、美,最終懂得了真、善、美的意義。在此中,瓔珞姑娘即為“真善美”的象征。其題材選自前所未有的佛學故事,該作品《如來藏》更是直接以佛學概念來命名,頓時讓人體會其題材的高雅與肅靜,體會一種佛學靜謐與佛學哲學。該曲突出一種佛學的純凈,教化世人,使聽者在感受美中得到凈化,可謂是獨具匠心。
(二)主題
主題是一部音樂作品的靈魂,是一部音樂作品的統帥。二胡作品《如來藏》選自二胡套曲《如來夢》,八首二胡作品構成這部二胡套曲,雖然風格多樣,藝術趣味不同,故事不同,定弦不同,但其有著主題的同一性——單純的追求純凈的“真、善、美”。每首二胡作品都圍繞著該主題,二胡作品《如來藏》通過描述瓔珞姑娘的追尋真理的故事為題材,將自己對“真善美”追求的融合,表達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該作品在描述瓔珞姑娘追求真理的故事與套曲總體表達的主題真、善、美相呼應,承載著作者對真善美的向往,通過音樂的旋律與二胡音色的豐富和有序傳達于聽眾健康而又意味深長的聽覺享受。
四、二胡作品《如來藏》的意境美
意為意象,境為境界。簡言之,就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古人詠梅,頌其堅毅,營造的是一種高雅的意境,表達的是高潔的情操;古人詠菊,是一種人文人格和氣節的寫照。
對于二胡作品《如來藏》意境之美的探索,每位聽眾或者演奏家自然有著不同的見解,但從作者的立意與音樂的旋律以及二胡套曲《如來夢》的意蘊出發,本人有著這樣的理解。在作品中的情節中書寫著袍修羅蘭從天上來到人間,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卻讓“美”擦肩而過。直到瓔珞姑娘的再度出現,他才恍然大悟“真理與美同在”的真諦。該作品的引子的音樂在二胡高音區,奏出飄渺而又幽幽的旋律,緩慢而又自由地由高音向低音轉化,最后仿似落地間站穩腳步,定足于人間。此刻正與袍修羅蘭從天上來到人間的故事情節高度契合,烘托出一種自由而又飄渺的意境,同時也預示著故事的發展與感悟。音樂慈祥而又自由地進行著,在二胡的內外弦及音位的變換中,營造出一種“虛實相生”“象外有象”的意境。結合故事情節,仙子漫步于人間,尋找那美的真諦。忽然如炎熱中送來涼風般,跳躍的喜悅打破了寧靜,美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這種琢磨不透的美卻也成就了一種獨特的意境。最后回歸原來慈祥的音樂之中,在虛無縹緲間瓔珞姑娘再度出現,與之而來的便是“美”的真諦,聆聽音樂,帶來一種如臨其境,心馳神往。
五、二胡作品《如來藏》的格調美
格調是藝術家個人藝術風貌所具有的美學品格,多指滲透在作品中的意蘊和情調。對生活中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判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創作格調的高低,同時,作品格調的高低也意味著作品是否能經過時間的洗禮從而經久不衰,流傳百世。
《如來藏》所具有的高雅格調是毋庸置疑的,單從其名便可體會出來,“如來藏”三字原是出于自佛經,佛象征著慈悲,是真善美的化身。對于二胡作品《如來藏》格調的美學探究,可以從其形式、內容等多種方面得以體現。從作品的立意方面而言對“真理即是美”的感悟,體現了作者高尚的世界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從作品的形式及其內容又體現了作者一種健康的審美理想。作者的藝術造詣、文化修養、審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總匯體現成就了這首高格調的作品。同時,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同樣具有高雅的品格。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從古至今人的理想追求。在欣賞了二胡作品《如來藏》后,也會體會到一種雅致之感,這種感受便是作品高雅的格調所傳遞出來的一種心曠神怡,這會是一種洗禮,這種洗禮來自音樂,來自心靈,來自靈魂,來自對美的追求,來自每位聽眾內心的真、善、美。這是一種健康的內容對應適當而又巧妙的表現形式,是音樂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眾多因素共同體現著這首作品高雅純正的格調美。
參考文獻
[1]韓鍾恩.音樂美學基本問題[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2):88-96.
[2]孫博.二胡套曲《袍修羅蘭—如來夢》演奏與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1.
作者簡介:鄧蘭亭(1995—),女,湖南懷化人,碩士,贛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器樂演奏(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