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斌
【摘要】所有的音樂自誕生起都必與傳播方式緊密相連,尤其是今天,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小提琴這樣的傳統樂器在傳播方面得益良多。因此,考察傳統音樂傳播方式與多媒體在小提琴音樂傳播上的差別,將兩者進行多方位的比較研究,是現代小提琴音樂研究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傳統音樂傳播方式;多媒體;小提琴音樂
【中圖分類號】 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小提琴作為最受大眾熟知的、喜愛的樂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傳世了大量的作品。在其發展最為興盛的十八、十九世紀,基本上都是以演奏家頻繁的赴各地演出來推廣作品,這顯然是當時最為廣泛的音樂傳播方式。如果不依賴于演奏家,或是演奏家不給力、對作品的理解和演繹不夠有說服力,那么可能在很長的時間里這部作品不為聽眾所接受。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開始,多媒體技術興起,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小提琴音樂傳播與人的直接關系慢慢被技術所趕超。今天,沒有各種多媒體技術介入的音樂傳播是不可想象的。
一、傳統小提琴音樂傳播方式的探究
小提琴音樂史上有三部同名的作品,那就是《卡門幻想曲》。作者分別是西班牙的薩拉薩蒂、匈牙利的胡鮑伊、德—美籍的瓦克斯曼。這三部小提琴高級炫技性作品的代表作,由于誕生年代不同,傳播方式也呈現出時代的差異。薩拉薩蒂的《卡門幻想曲》誕生于1883年,那個時候正是薩拉薩蒂演奏的黃金時期,他本人憑借高超的技藝、頻繁的演出,使這部作品被看作是最優秀的炫技性作品,也是最為難以演奏的作品之一,除了頂級的小提琴演奏家沒有人會碰觸。演奏的數量不多,聽眾聽得不多,自然接受度就不高。隨著小提琴技術訓練日益科學化,演奏的人才逐漸增多,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這部作品才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第二部《卡門幻想曲》誕生時間比第一部晚,由于作者的名氣不高,又偏安于匈牙利一隅,因此從誕生起就不太受到演奏家們的重視,很長一段時間僅限于被匈牙利本土小提琴家演奏。以上這兩部《卡門幻想曲》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統小提琴音樂傳播方式的決定因素是人,也就是演奏者或作者。正如許多西方音樂作品作者都是題獻給某某演奏家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知名的作者,好的演奏者,加上時間的積累,作品的成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多媒體在小提琴音樂傳播方面的崛起
而第三部《卡門幻想曲》卻體現出音樂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瓦克斯曼的《卡門幻想曲》創作于1948年,這個時候廣播、電影等多媒體形式蓬勃發展起來。這部作品當初應小提琴家海菲茨的邀約,供其為廣播實況傳播而寫。不需要演奏家奔波多地,也不需要場場音樂會親力親為,通過廣播這個當時新興的媒體形式,瓦克斯曼的《卡門幻想曲》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廣泛流傳開來,成為最為人們喜愛的小提琴作品之一。這相較于前兩部《卡門幻想曲》,不管是在時間、空間,還是受眾面等方面都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電影、MTV、網絡平臺等多媒體形式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演奏家們和多媒體、高科技公司合作,將作品打造成視聽結合的形式,如維瓦爾第的《四季》就有許多音樂影片的版本,使這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達到了空前普及的程度。顯然,多媒體使音樂突破了僅僅服務于聽覺的局限,同時傳播過程也不再受限于演奏者、時間以及空間,對小提琴音樂的傳播方面助力極大。
三、傳統傳播方式與多媒體的對比
(一)傳播速度
從上述三部《卡門幻想曲》的例子可以看出,多媒體在小提琴音樂作品的傳播速度方面完勝傳統的傳播方式。與二十世紀以前一部作品推廣所需要的時間相比,多媒體(尤其是目前越來越普及的交互式多媒體)僅僅依靠互聯網就能在全世界實現音樂作品的同步推廣。尤其對新作品而言,從其發布到廣泛流傳,可能只是幾個小時就能達到極高的點擊率。近十幾年,許多大型的音樂演出、比賽都開通了網上直播,用戶只需點擊鏈接,就能第一時間與在場的觀眾一起欣賞到同一部作品。
(二)傳播范圍
在沒有多媒體助力之前,小提琴演奏家們以能在好的音樂廳演奏而歡欣鼓舞。全球頂級的音樂廳(如維也納金色大廳、波士頓交響大廳、伯明翰交響大廳等)一般設置在可容納1500~2600名觀眾,其他的音樂廳觀眾人數一般都在1000人以下。也就是說,在沒有多媒體以前,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再優秀,他也只能在音樂廳里實現音樂的傳播,能同時讓不到3000人聆聽到他的演奏已經是一個演奏家發音的極限。這樣一比較,就充分顯現出在傳播范圍方面多媒體要大大優于傳統媒體形式。借助于多媒體,演奏家們可以通過錄制的CD、DVD、音樂會現場直播/錄播、互聯網平臺點擊直播等形式面向全世界推廣音樂。這個受眾面的具體數字往往是以萬為單位的計數。因此,從傳播范圍來說,多媒體使得小提琴音樂的傳播擺脫了場地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是小提琴音樂得以真正面向全世界的最有利方式。
(三)作品的呈現效果及形式
音樂作品的誕生是為聽覺服務的,因此,從根本意義上說,“好聽”“動聽”“悅耳”這樣的詞匯是一部音樂流傳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當小提琴演奏技術、音樂理論高度發展,對普通大眾而言許多作品有曲高和寡之嫌,這樣的音樂在傳播上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正如薩拉薩蒂的小提琴獨奏作品《流浪者之歌》(也被稱為《吉普賽之歌》),是一部經典的小提琴音樂會作品,在小提琴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它極高的炫技性技術,以及整部作品中兩種迥然不同的情緒表達對于普通聽眾而言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可是,當這樣的音樂被運用到電影《功夫》中,音樂與視覺、電影情節的結合使這些原本聽起來與普通大眾有著遙遠的音樂立刻顯現出立體、生動的畫面感。第一段慢板音樂表現的是吉普賽人到處顛沛、無家無國的凄楚之情,被用在男主角困在交通燈里逼毒的情節,兩者在心境的不安、悲苦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段是吉普賽人熱情如火的舞蹈,這段奔放不羈的音樂被用在男主角與包租婆在路上競速狂奔的場景。伴隨著快速的小提琴炫技片段,通過現代科技的剪輯、拍攝技術,將周星馳與元秋夸張又漫畫式的表演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成就了音樂與電影完美結合的經典,是整部電影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對于許多人來說,可能不知道《流浪者之歌》或是《吉普賽之歌》,但當音樂響起,腦海中就會記起電影中的場景,這對于這部小提琴作品而言顯然是另一種類型的傳播。這類視聽結合的例子目前越來越多,如大衛葛瑞特的《viva la vida》、帕爾曼為電影《聞香識女人》演奏的探戈《一步之遙》等。由此可見,多種媒體的高度結合對音樂傳播的助力實在不容小覷,它豐富了作品的呈現效果和形式,使音樂更為鮮活,聽眾從而獲得了視、聽雙向的感受。
(四)節約資源
當今社會對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節約意識日益提高,多媒體在小提琴音樂傳播方面的繁榮也體現出了這一趨勢。與動輒花費巨資的現場音樂會、大量印制的紙質資料等傳統音樂傳播方式相比,多媒體在傳播方面顯然精簡而有效許多:只需投資一次的音樂制作費用、通過網絡或平臺傳播的節目單及邀請函、不占演奏空間、時間的便利性,等等。
四、結語
依靠音樂會等傳播音樂的傳統形式可以使聽眾、觀眾與演奏者有最直接的交流,能激起最即時的情感共鳴,因此,這種方式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但由于多媒體在傳播速度、傳播范圍、作品的呈現效果及形式、節約資源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其與小提琴音樂的結合已經呈現出日益緊密、繁榮的趨勢,這必然將成為今后的主流傳播方式。
作者簡介:陸斌,女,壯族,碩士,講師,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