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最驕傲的地方莫過于文化和傳統,這些歷史悠久的遺產創造了中國這個與眾不同的國家。中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國,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傳承,在盡自己的力量為民族發光。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民族的東西在慢慢地褪色,其中民族聲樂的消減最為明顯。而美聲唱法的融入正是拯救民族聲樂的一大福音。希望通過對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概述,發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異同點,取長補短來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民族聲樂發展;借鑒提升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很多傳統由于無法響應時代的號召,在不斷流失,民族聲樂就是其中之一。怎樣才能更好地繼承民族的聲樂、實現中國民族聲樂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讓民族唱法擁有普遍性、藝術性和可繼承性,促進民族聲樂不斷發展和提升,讓全世界都認識它。基于這個思路出發,結合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優點,尋找雙方的平衡點,希望從中找到可以借鑒的地方,最終實現民族聲樂的進步和提升。
一、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起源和概述
(一)美聲唱法的起源和基本概述
“美聲”,這一說法最早來自于意大利,意大利有著世界聞名的歌劇,而美聲大部分是歌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其意大利文直譯為中文有“美妙的歌唱”這一說法,所以中國的歌唱家將其統稱為“美聲唱法”。美聲唱法一經流傳就被廣泛推廣,但是其到了每一個國家或者民族都會被當地民族進行整合和改編,以促使其達到自身民族演唱和采用美聲優點的效果。13世紀初,美聲起源自唱詩班,在這其中,女性的角色極其稀少,都是由男童來代替的。而為了保持男童“空靈”的嗓音,加上男童的演唱技巧,那時的人們殘忍地將男童閹割[1]。17-18世紀是美聲唱法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閹人歌手空前盛行,各種演唱方法和技巧此起彼伏地被發明。而到了18世紀末期,盛極必衰,人們不滿足與“閹人”的純粹嗓音,女生的美聲開始步入歌劇舞臺。歌劇的劇情越來越豐富,單純的嗓音和枯燥的演唱技巧已經不能滿足了,所以一代代的美聲歌者用自己的一生在不斷地創新提高演唱技巧,適應時候的歌劇情節和社會發展需求,這就是美聲唱法的綜合。
(二)民族唱法的起源和基本概述
民族唱法是和美聲唱法相對應的,是依賴在民族聲樂中的。民族聲樂的創造至今不過幾十年,但是我們都知道其歷史都有幾百上千年,只是民族聲樂這一系統性的名詞是出現于1949年之后、56個民族大融合的基礎上的。從最早的曲藝、戲曲以及民歌等傳統的聲樂發展到現如今的規模。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民族各地區各時期民族音樂唱法的總和。包括了從戲曲到民歌和說唱等多種形式。在鴉片戰爭之后,我國民族陷入一度的混亂,這一時期民族唱法迅速發展,已然有了四大腔的存在,這其中有300多個劇種。而說唱方面更是有了琴書、鼓詞、道情、評彈等上百種曲種。我們的民族有著大融合和自我的獨立的特色,在自我腔調的韻味之上輔以美聲唱法的優點,形成混聲唱法。
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異同點
(一)共通點
第一,唱法,要求的就是“氣”。“氣”,就是“氣息”。兩者不約而同地發現呼吸對于唱法的重要性。呼吸的均勻與否,氣息是否夠足,都直接影響著唱出來是否通順,連貫,圓潤。兩種唱法都要求要進行胸腹式聯合,就是要求全面有效地利用胸腔,膈肌,腹肌等之間的間隙和動力來幫助達到控制氣息的目的。歌唱不是胸,肺之間單純的運動,還要調動到腰腹部,使用胸肺,腹三方的力量。第二,字的圓潤,通暢,咬字的準確和清晰,行腔要有韻味,抑揚頓挫。這是兩者在咬字上的共同點。一個唱法的突出都在于字的準確性,不能把握字的準確性的都無法真正地掌握一個唱法[2]。第三,這兩種唱法都同樣要求唱法要充分地體現作品的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作品就算技巧再高深都不能算作是杰作。每一種文化,每一個音樂都要求要體現自己的本色,體現自我的情感,這才是真正的唱法的傳承。
(二)差異之處
第一,音色的明亮高低。美聲唱法較“暗”,民族唱法較“亮”。第二,共鳴腔的調節。民族唱法的特點之一是明亮,就是要達到聲音的洪亮和明快。這就促使其在共鳴腔的調節上更注重在硬顎及口腔前上部。而美聲唱法要保持“暗”的特點,就需要采用鼻咽腔,降低喉頭的位,如此來使得聲音更加地圓潤。第三,在咬字上,民族唱法咬字靠前,要保證“字正腔圓”,而美聲唱法卻是咬字靠后。第四,美聲唱法的排氣量較民族唱法的排氣量大。美聲是嘆氣一般的中低音,呼喊一般的高音。而民族唱法是氣沉丹田,氣沉得過深,排氣量就比較小,發出的聲音更加秀麗,靈巧,纖細。
三、美聲唱法融入民族唱法,進一步發展民族聲樂
知道了兩者的優缺點,異同點,那么就要思考如何平衡,使得民族唱法能夠成功借鑒美聲唱法。當前世界上大多數觀點認為美聲唱法是最科學的唱法。首先,美聲唱法能夠運用混聲來進行歌唱,將假聲伴隨音高混入最開始的真聲中,最終完全替代真聲。并且,美聲還需要民族唱法一個更大的突破,就是使用全部的共鳴腔。其次,美聲唱法的聲音均勻平滑,音色優美,純凈通透,氣聲一致,通過調動所有的共鳴腔來共同調節音量和音色的變化,使得聲音具有超乎尋常的可塑性[3]。最后,美聲唱法呼吸要求也極高,要有飽滿的氣息,控制自如的呼吸。
要融入美聲唱法主要是在民族唱法上多參考和結合美聲的發聲技巧,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練習來擴大音量和音域。并且,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觀念,需要達到咬字自然輕松,聲音明亮,流暢呼吸,使得演唱具有表現力,體現出情感和劇情[4]。幫助民族聲樂發展更多風格的作品,使其更加的多樣化。
在借鑒的過程中,由于語言的不同,不同語言之間發音的韻律也各不相同,使得民族聲樂的參考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歸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民族發聲特色,注意聲音中韻律的停頓,不可因為美聲唱法的吸收而錯失或者影響自身的聲音韻律所在。在吸收美聲唱法吐字的特點的同時要注意保持有自身民族聲樂的特色:字頭吐發清晰和字尾清晰收聲。總而言之,在借鑒過程中,不可盲目崇拜,將民族的特色拋棄,最終將民族特色變成外來之物。在目前,我國的民族聲樂相比起美聲唱法還缺少系統性規范性的聲樂指導和教學理論材料。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及時和西方的唱法理論家學習,將自身的經驗和練習技巧、過程等理論的東西著作成書,便于日后民族聲樂的持久快速發展。
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都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人們的不斷繼承和發展,要求人們持續地進行改進。這些唱法和遺產是人類文明的代表,更多地是在表現自我的情感和歷史。通過唱法來表達的戲劇,歌劇都是當事人對于自己所處時代的一種側面體現。無論多么規范,系統,體系的唱法,都需要有接連不斷的繼承人。唱法的傳承和融合不能僅僅是技巧上的融合和傳承,更多的應該是在情感表達和歷史體現上面的。這兩種唱法的融合和互補無疑是新一代的歌唱家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能夠進一步提高和促進我國的民族聲樂的發展,使得民族聲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加地發光發亮,最終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視野。希望民族聲樂能夠堅持自身,發展自我,借鑒他人,優化自我,最終闖出中國在國際的音樂界有一席之地。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無論是美聲唱法還是中國的傳統民族聲樂都有著自己的不可替代的優點。這些優點將支持著他們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而繼承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保持這些優點,并且博采眾長,將其他唱法的優點結合進來,以達到自身唱法的不斷推廣和使用。民族聲樂是中國的優秀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地對其進行優化的發展。當然在發展的同時,要不忘初心,始終堅持著自身的民族特色,不被他人的優秀所迷惑,最終變成邯鄲學步。
參考文獻
[1]蘇秋如.關于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特性比較及融合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7,37(07):12.
[2]顏昭.“民族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四大不同研究[J].黃河之聲,2017(01):88.
[3]周子翔.高校音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關系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05):205.
[4]黃璐.中國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有機結合的意義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17(01):171-173.
作者簡介:陳麗媛(1987—),漢族,女,安徽合肥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