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梆子作為山東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曲種,著述頗豐。其中不乏碩士論文、核心期刊、普通期刊等學者發表的文論。他們從歷史、分類、創作、來源等各個方面對山東梆子進行了研究。本文謹從山東梆子的歷史介紹與研究,山東梆子代表人物介紹與研究,山東梆子唱腔的分析研究,山東梆子傳承意義、作用的研究及評價四方面進行綜述。
【關鍵詞】山東梆子;音樂史;綜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一、山東梆子的歷史研究
明末清初興起“當當土梆”,流傳至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并以地域命名,即山東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山東梆子是山東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帶有山東地域的特色,主要運用山東本土方言,花腔、甩腔要比其他梆子種類更突出一些,甩腔最后的歸韻音一般為“啊”音。在不斷的流傳發展過程中,對兩夾弦、四平調等地方劇種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原在“大舞臺”中發表了《梆子腔在山東流布發展現狀及啟示——以山東梆子為例》[1],文章闡述了兩千多年前,山東名為齊國、魯國時期孕育了戲劇藝術,在金末元初,山東流傳過來北方盛行演唱北曲的元雜劇,經歷了長時間地流傳與發展,及至明清兩代,成為山東梆子。安嘯梅在“大舞臺”發表《梆子腔系音樂創新的思考——以山東梆子腔系音樂為例》一文,提出大約在明末清初,山陜一帶具有高亢、激越風格的民歌首先形成山陜梆子,后發展為為秦腔、陜西梆子,再流傳至山東,融入山東特有的方言、風格之后,又經過多年演變,成為現如今的山東梆子。姚艷華,屈衍仁在“大舞臺”發表《山東梆子的藝術特色分析》,文中寫到山東梆子又稱“高調”或高梆”,主要流行于魯西南一帶。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山東梆子代表人物研究
演員行當分工細致。大生行當分紅臉、老生;小生行當分文生、武生、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帥生、官生、娃娃生等;旦角行當分老旦、青衣、花旦、小旦、閨門旦、帥旦、刀馬旦、彩旦等;丑角行當分文丑、武丑、官丑、小丑等;黑臉行當分黑臉、花臉等。
張文明,屈衍仁在“中國戲劇”發表了《楊圣軍 山東梆子一顆璀璨的明星》一文,描述了楊圣軍這位“明星”在”十藝節”舞臺上的演出盛況。他的戲迷們有很多都是從外地趕來看演出的,不顧舟車勞頓,只為欣賞楊圣軍所演繹的山東梆子。在戲迷們的心中,楊圣軍就是山東梆子的代表,是山東梆子戲的明星代言人。張文明,屈衍仁在“中國戲劇”發表《泰山腳下的巾幗英雄——記泰安市山東梆子劇院演員宋其美》,文中概括了國家一級演員宋其美的藝術生涯,她主演了三十多個大型現代戲和傳統戲,在多個省市的鄉村、學校等地進行演出、宣傳,為山東梆子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杰出貢獻。屈衍仁,姚艷華在“中國戲劇”發表《梅花發新枝——記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山東梆子演員李新花》,文中主要寫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演的《圣水河的月亮》主人公老耿的扮演者李新花,并介紹了她的藝術生平、所拿獎項。屈衍仁,姚艷華在“中國戲劇”發表《志當玉樹發珍枝——訪國家一級演員、山東梆子傳承人杜玉珍》,文中主要介紹了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杜玉珍的學藝生涯與山東梆子藝術的淵源。
三、山東梆子唱腔研究
山東梆子的唱腔屬板腔體系,結構嚴謹。黑、紅臉采用真聲(本嗓)和假聲(二本嗓)或真假混合聲(夾本嗓)演唱;生、旦唱腔則清新明快,俏麗挺拔。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大類。每個板又各自包含多種唱腔板式。另有大鉅缸、大令子、笛戲等,共80余種。山東梆子唱腔大多激昂高亢,所用板式復雜而又靈活多變,演員演繹出的身段工架,精獷健壯,展示出山東人熱情豪放的性格和濃郁的山東風味。
高志娟在“中國戲劇”中發表《山東梆子概況》[2]一文,講述了山東梆子是我國梆子腔系統中獨具風格的古老劇種。在菏澤、濟寧、等魯西南地區流傳甚廣。劇種板式靈活多變,曲牌多種多樣,唱腔大都高亢激昂,又講究真假嗓結合的科學唱法,使山東梆子韻味十足。高鼎鑄在“中國戲劇”中發表了《山東梆子聲腔藝術瑣談》[3],文中講述了山東梆子是受本土方言及吸取其他藝術形式精華而演變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山東地方戲曲劇種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梆子也展示出山東地方傳統戲曲藝術的基本風格和特征。周景春在菏澤學院學報發表《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經典——山東梆子傳承人劉桂松唱腔美學特征研究》[4],主要講述劉桂松的演唱展示出嘹亮、豪放的唱腔,音色優美,具有獨特的山東韻味。從演唱方法、情感把握、韻味處理這三個方面表述了劉桂松的唱腔特點。林靈珠的碩士論文《論山東梆子的客腔對主腔表現力的重大拓展》[5]寫到山東梆子吸收和借鑒外來聲腔,山東梆子主腔也被其他劇種吸收和運用,促進了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重點研究了山東梆子的客腔對主腔表現力的影響及發展,探究山東梆子的發展規律及未來發展趨勢。文章著重突出山東梆子客腔與主腔音樂特征的對比及山東梆子客腔對主腔表現力的發展。王峰在碩士論文《梆聲魯韻--魯西南地區山東梆子唱腔探究》文章對山東梆子唱腔特點、流傳演變過程、基本樣式進行分析論證,并展望了山東梆子唱腔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式。
四、山東梆子的傳承研究
安葵在“中國戲劇”中發表的《山東梆子,在創造中傳承發展》,講述了只有各個戲曲劇種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整個戲曲藝術才能得到保護和繁榮。山東梆子不僅要傳承,更要向前發展。王蘊明在“中國戲劇”發表《振興山東梆子的里程碑》,主要描寫為慶祝新中國六十五華誕,四臺山東梆子優秀劇目進京展演使人想到20個世紀80年代初,山東省梆子劇團進京演出一臺叫作《程咬金招親》的戲,演出結束沒過多久此劇團就解散消失了……由此作者對山東梆子的傳承發展展開深思。李思露在“音樂傳播”發表了《從“大興班”的興衰看山東梆子的傳承與保護》,主要講述了“大興班”從興盛到衰落的事件,結合山東梆子的歷史與現狀,對濟南地區山東梆子的傳承與保護提出相關思考與建議。楊鑫的碩士論文《山東梆子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主要從所用聲腔、演出劇目、服裝造型、所用器樂以及表演裝扮等方面對泰安市的山東梆子劇團進行分析。文中呈現山東梆子的傳承譜系,對山東梆子的精品劇目與優秀傳承人進行歸納分析;從藝術家、政府工作者、學者以及平民百姓等角度出發,從多種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的保護方案進行探討。
五、結語
山東梆子是中國北方地區戲曲最具代表性的劇種之一,對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山東地方戲曲等方向都有借鑒作用。山東梆子流傳至今,證明它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現代人的認同與喜愛,但在傳承中仍需多做努力,多進行宣傳,不要讓戲曲文化遺產變為文字記載的遺產。山東梆子的劇目、表演、題材數百年來都有寓教于樂的積極作用。劇目內容大多體現扶正懲惡、精忠報國、尊老愛幼、見義勇為等正義感。接觸、欣賞傳統戲劇文化,可以豐富大眾文化生活,弘揚道德規范,塑造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高原.梆子腔在山東流布發展現狀及啟示——以山東梆子為例[J].大舞臺,2016(08).
[2]高志娟.山東梆子概況[J].中國戲劇,2014(11).
[3]高鼎鑄.山東梆子聲腔藝術瑣談[J].中國戲劇,2014(11).
[4]周景春.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經典——山東梆子傳承人劉桂松唱腔美學特征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2,34(06).
[5]林靈珠.論山東梆子的客腔對主腔表現力的重大拓展[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15.
作者簡介:王瑛琳,女,山東菏澤人,濟南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音樂”領域藝術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