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琴是在明、清特定的社會背景和世俗文化盛行的大環境下,異域文化載體傳入時因分離其母語文化的滋養而生存于我國民間文化最底層的一件外來擊弦樂器。它在世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與廣西文場發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入與結合,成為廣西文場揚琴組織體系中最重要的文化載體。
【關鍵詞】廣西文場;揚琴小調;揚琴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在廣西文場揚琴音樂組織體系中,諸多文化載體與文場藝術存在著文化依存的關聯,其中最重要成員就是揚琴。揚琴(洋琴),原流行于波斯、伊拉克等地,約明末傳至我國廣東沿海一帶,后流行全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民族樂器。揚琴作為廣西文場揚琴組織體系中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在文場揚琴不斷演變中,經歷了揚琴載體的傳入和融入、揚琴與文場的藝術結合等過程。
一、揚琴藝術載體的傳入和融入
(一)蝴蝶型二排碼小揚琴
揚琴作為異域文化載體傳入中國后,最早見附屬于我國的說唱藝術伴奏,后融入民間樂種的合奏中。二排碼小揚琴是揚琴家族中的始祖。它體積小,攜帶方便,流行于民間最低層,長期作為伴奏樂器廣泛應用于明、清時期的曲藝以及器樂樂種、民間歌舞中,主要作為依附于民間世俗文化的一件娛樂樂器而存在。在廣西文場揚琴音樂組織體系的音樂伴奏載體中,二排碼小揚琴是文場揚琴音樂伴奏中使用的最早樂器之一。
關于我國傳統二排碼小揚琴的形制和構造在喜名盛昭所著的《沖繩與中國技能》和清唐再豐的《中外觀法大觀圖說》中有具體的描述。《沖繩與中國技能》有載:“1663年中國冊封使臣張學禮至琉球,在唱曲時使用了伴奏樂器洋琴(瑤琴)、胡琴等(當時在琉球和廣東潮州均把洋琴稱作瑤琴)。”該書中附有揚琴演奏的圖片。演奏者穿的是明代的服裝,瑤琴的琴身為梯形,面板上設有兩排琴碼并有雕刻圖案,演奏者手持兩支琴竹擊弦。清唐再豐的《中外觀法大觀圖說》(卷12)所載的揚琴圖,琴體呈梯形,有兩排碼,左碼置于琴面五分之二處,使琴碼的兩側構成五度音程關系。這也是有關我國傳統二排碼小揚琴形制和構造的最早記述。
傳統的二排碼小揚琴有八音、十音、十二音三種類型,又稱為雙八型、雙十型、雙十二型。雙八型的音域為f1—c2,雙十型的音域為d1—d3,雙十二型的音域為c—e3。這三種類型的傳統小揚琴音域都不是很寬,體積也較小,攜帶方面,適用于傳統文場揚琴走街串巷的表演形式。
(二)本土自制揚琴
自制揚琴是文場揚琴藝人自籌材料、自行設計與制作的本土揚琴。據說,這種土制揚琴具有體積小、音量大、音色明亮、演奏方便等特點。遺憾的是,我們在多次采風、調研過程中都沒能看到這種具有構成文場揚琴音樂歷史意義的佐證樂器。據廣西藝術學院張梅老師介紹,文場揚琴藝人婁徳沛(1915—1997)就是土制揚琴的制作師之一。婁先生一生喜愛文場和揚琴,據說經他制作的揚琴音質、音色、外形工藝不亞于專門廠家的同類產品,其中一臺揚琴,除了伴隨他一生喜愛的文場作音樂伴奏外,在他終逝時也一同殉葬。除此之外,柳州的沈善文、宜州的羅純華(宜州揚琴琴王)在調制自己使用的揚琴上也別具一格。據張梅老師介紹,1958年,受滿謙子院長邀請來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文場藝術的文場揚琴藝人沈善文先生,演奏的揚琴音色優美而別具一格,速度飛快而得心應手,是她所見為數不多的揚琴演奏高手。她還說,沈先生之所以在揚琴演奏中有如此之快的速度,原因主要是來自于他自制別具一格的揚琴琴鍵,他自制的琴鍵不僅外觀精美,且軟硬適中。廣西文場揚琴自制揚琴的出現,不僅說明文場揚琴音樂組織體系、藝術文化稱謂、音樂形態的文化成分具有嚴密的文化物質結構,同時也說明“本土自制揚琴”的文化現象是文場揚琴組織體系中載體文化的其中實例。
二、民間文化傳播中的揚琴與“揚琴小調”
揚琴和“揚琴小調”有著不同的概念和含義,當屬為文場揚琴音樂組織體系的關鍵內容。揚琴是在明、清特定的社會背景和世俗文化盛行的大環境下,異域文化載體傳入時因分離其母語文化的滋養而生存于我國民間文化最底層的一件外來擊弦樂器;而“揚琴小調”是在世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異域文化載體與廣西民間世俗文化發生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是揚琴與文場音樂結合的有力說明。
(一)世俗文化特征的揚琴演奏
從社會文化層次而言,世俗文化的文化特征在文學和藝術領域尤其突出,它主要表現在健康與非健康的文學作品和健康與非健康的藝術作品的內容中。如文場說唱形式由于長期處于社會平民階層,由民間藝人創造并保留較多傳統色彩的民間世俗文化,其中就包括不少非健康的,甚至是以“搞笑”為目的的世俗文化內容。猶如項祖華先生《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一文中的記述:“揚琴傳入中國后被視作“世俗揚琴”當初的盲妹彈唱、應召賣藝,乃至說唱琴書、戲曲伴奏;后入民間樂種演奏,它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層次長期處于平民階層,民間藝人的自發世俗狀態。”由此可見,文場說唱與揚琴的藝術聯姻與特定社會背景和環境下的世俗文化有相互依存的原因。
(二)“揚琴小調”的主要原發地和盛行地
揚琴與文場的結合,歸結而言,是中華文化具有親和力和包容性的結果,同時也說明在民間文化的傳播中,揚琴與文場藝術的結合是“揚琴小調”得以萌生的根本。廣西桂北的柳州鹿寨縣是一座具有千余年歷史的文化名縣,也是“揚琴小調”稱謂的主要發源地和這種藝術形式的盛行地。揚琴小調于清光緒年間在鹿寨興起,并發展極為迅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已經相當繁盛。從傳播范圍、耍家數量、社團活動等方面看揚琴小調在鹿寨的發展,足以顯現其繁盛之況。
1.傳播范圍
清光緒末年,鹿寨當地鎮上有四家(唐家、蔡家、沈家、胡家)首先購置了揚琴,他們常常邀一班好友至家,彈唱文場,并吸引了相當一批年輕人前來學習。到了民國初年,“揚琴小調”已非常流行,幾乎路路可見。
2.“耍家”數量基本調查
民國初年,當地有影響的“耍家”是乃程九、徐老免、何明安、蔡華圃、唐繼遜、唐炳炎、沈其相、吳子楚、唐福卿等,此外還有唐云武、謝伯衡、董啟華、雷東、李天送、江子石等十余人。
1910年,當地的寨沙鎮著名的“耍家”又增添了羅榮超、郭鳳連、郭玉光等人。
1926年,著名的“耍家”新人有王紫香、楊紫臣、張鵬啟、鄧祥文等十余人。
1947年左右,在“耍友”隊伍中又增加了楊霖昌、韋六金、楊朝權、蔣立平等生力軍,其中尤以楊霖昌有所建樹。
3.社團組織基本調查
1910年,寨沙鎮的羅榮超、郭鳳連、郭玉光等人成立寨沙第一個文場組織——集賢社。
1926年,王紫香、楊紫臣、張鵬啟、鄧祥文等十余人組織成立了“三乎社”。
1937年,陽單、江萍、金朗光、鄧杰、孔甚等十余人步“集賢社”“三乎社”之后,在寨沙鎮成立了“玉琴館”。
1947年左右,繼“賓賢樂”之后又成立了“賓賢團”,并于1947年首次掛衣演出了文唱戲《陳姑追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玉琴館”又掛衣演出了文場戲《貴妃醉酒》和《陳姑追舟》。
1953年,“賓賢團”再次掛衣演出文場戲《陳姑追舟》。
揚琴作為廣西文場揚琴音樂組織體系諸多文化載體的重要一員,經歷了揚琴文化載體的傳入和融入(其中包括蝴蝶型二排碼小揚琴、本土自制揚琴)、揚琴與文場的藝術結合等融合過程,逐漸從獨立的個體發展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場揚琴”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場揚琴的傳承方式由傳統的口傳心授發展成為具有時代理念下的學校教育教學、文化交流中的學術研究,對文場揚琴的多重文化物質結構、文化載體的分析和研究,是中國揚琴演奏藝術理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有著弘揚中國揚琴藝術和發展地方揚琴種類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王杰(1986—),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濰坊學院音樂學院揚琴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揚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