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發展促使社會更新,不同時代的人們審美觀念也會發生變化,尤其是民間藝術形式,其存在的目的在于滿足民眾需求。如果一種民間藝術離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自然會逐漸被排斥甚至失去其原有的生命力。以我國的傳統民歌為例,正日益衰微,陜北民歌也是如此。必須從理論層面對該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還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進行創新,從而恢復陜北民歌的生命力。
【關鍵詞】陜北民歌;功能性;式微;對策
【中圖分類號】J64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社會發展使得許多民族習俗出現了變化,部分有形的東西被逐漸放棄,但其精髓卻仍然存在。近些年來,陜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陜北地區的人文風俗及地理風貌等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對于上述情況,陜北民歌都有相應的體現。這一矛盾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產生的矛盾,同時也是歷史發展存在的客觀規律。就傳承方式及創作形式而言,陜北民歌都很少進行創新,同時整個傳承的環境沒有出現變化,凡是產生于陜北地區的民歌及聲腔,都是對當代人民生活情況的真實描述。通過民歌,陜北大地上無數的民眾抒發了內心強烈的情感,訴說對未來生活的向往與熱愛。
一、環境變化使陜北民歌的功能逐漸弱化
(一)陜北民歌民俗性淡化
陜北民歌來源于大眾的生活,和民俗活動自然緊密相連。挖掘陜北民歌中的民俗元素可以發現這些民俗活動都是與陜北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反映著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活動其實也是充分反映了群眾的情感,陜北民歌善于直接充分的宣泄情感。酒曲、祭祀歌、社火歌都是最直接反映民俗活動的歌曲,如《祈雨調》《打夯歌》《新媳婦下廚房》《驅小兒夜哭歌》等充分表現了民俗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民俗活動慢慢消失,祭祀、社火、祈雨、跳火、請神等民俗活動已經很難再現。一些地區雖然還存在著部分儀式,比如婚禮及喪禮等,但相比于傳統,現代社會中的諸多儀式無疑更加簡單,也很少有人再在儀式中演唱民歌。正因為如此,陜北民歌與現代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很多民歌甚至已經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成為埋沒在歷史風塵中的舊跡。
(二)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讓陜北民歌失去土壤
任何藝術形式在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背景的影響,陜北民歌也是如此。它源于陜北地區的農耕生活環境,陜北地區的地理條件十分惡劣,盡管人民非常辛勤地耕種,但收獲的糧食仍然無法滿足一家老小的生計,很多時候迫不得已還要外出謀生。盡管西口和陜北之間的距離并不算遠,但因為當時交通不便,社會動蕩不安,親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往往再也無法互通音訊,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小曲。小曲的內容多為抒發民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反映真實的生活,傾訴了對親人的思念,希望親人可以早日歸來,《走西口》《趕牲靈》就是反映這種特殊感情的經典之作。交通日益發達的同時,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因此大幅度縮小,曠野之歌漸漸被人們遺忘。
情感表達直接熾熱是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往往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想唱歌想要表達自己情感,人們的生老病死,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唱出來,人民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高亢的陜北民歌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在陜北, 人們在民歌里朗笑、痛哭、祈求、感恩。就勞動的形式而言,很多民歌中所傳唱的形式已不適應現代生活,或者已經退化。
(三)陜北民歌娛樂功能受到沖擊
陜北民歌的諸多功能已經在逐漸消解。社會現代水平提升的同時,原來的農業生產逐漸被工業生產所替代,社會環境變化的同時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同時,外來文化的影響作用也在不斷增大,對陜北民歌造成了相應的沖擊。人們對民歌逐漸失去了興趣,而更傾向于觀看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哼唱流行歌曲。陜北民歌源于農耕經濟社會,和農業文明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內容大都是對農業生活進行反映和描述。物質生活的提升,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對民歌的生存環境造成了破壞。相比于從前,社會風俗已經發生變化,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升,個體個性日益張揚,導致陜北民歌原有的功能不斷弱化,但陜北民歌所演唱的內容卻沒有變化,致使陜北民歌越來越遠離社會、遠離時代,民歌的內容與時代之間開始出現種種沖突。由此可見,陜北民歌的生命力正在不斷降低,由于功能弱化導致陜北民歌缺乏發展動力,讓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走向沒落。陜北民歌的衰微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關注與討論的問題。
二、現代社會環境下陜北民歌如何發展
(一)加強民歌的搜集與整理
陜北民歌有如蓬勃生長的野草一般灑滿陜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要逐一進行搜集與整理,當地最好能夠成立工作小組,負責民歌搜集工作的整體策劃、協調、攝像、光碟制作等。尤其是具有影響力的演唱者,需要搜集其演唱的作品并且創建專門的檔案,同時還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保存。要重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夠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尤其是要重視作品自身的價值。
(二)結合民俗風情傳承創新
20世紀末期,以陜北民歌為題材創作的西部搖滾曲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通過創新極大地推動了陜北民歌的發展,如果沒有繼承創新就無從談起。在對陜北民歌進行創新時,需要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人們對于文化藝術審美方面的需求。首先要深入研究陜北民歌的藝術風格及表現方式,充分理解其具有的魅力,從民歌中汲取精髓;其次還要結合現實生活了解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精心挑選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在繼承傳統民歌風格的基礎上,剔除其中的糟粕,增強民歌在藝術方面的感染力,使民歌得到更多受眾的喜愛,從而體現文化發展的趨勢,促進社會文化發展。
(三)對陜北民歌充分開發利用
在對陜北民歌進行開發與傳承時,首先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演唱活動,比如可按期舉辦民歌大賽組織專門的演唱隊,還可以創建專門的文化村,建設與民歌相關的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陜北民歌;其次,充分運用傳統民歌,通過展覽及媒體進行保存。組織作曲家創作新的作品,將陜北民歌與多種藝術形式相融合,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民眾了解陜北民歌。為更好地推動陜北民歌的發展,除了應對其形式及內容作適當創新之外,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將陜北民歌與近些年興起的紅色旅游相結合。通過陜北民歌增強紅色旅游的宣傳效果,而陜北旅游的興旺則可以進一步促進陜北民歌的發展,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受益。
藝術具有獨立性,但同時也具有融合性,獨立是為了求存,融合則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作為古老的民間藝術,陜北民歌只有不斷嘗試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才能再次綻發奪目的光采。陜北民歌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價值,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富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弘揚,使其重新煥發蓬勃生機,從而為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尚飛林.陜北民歌的生存環境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音樂天地,2017(04).
[2]任思諭.淺析陜北民歌的風格特征[J].音樂創作,2012(09).
[3]王沛.陜北民歌的特點及其翻譯探索[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0(01).
[4]韓慧.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探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作者簡介:李佩玉(1984—),女,漢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就職于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