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腔是一種高難度、高技巧的演唱技法,一般花腔作品難度都比較大,除了要求演唱者擁有很好的發聲基礎方法以外,還要將花腔技巧運用到演唱中。筆者演唱了大量民族花腔創作歌曲和藝術歌曲,對花腔藝術的認知及花腔技巧的訓練有一些深刻的體會。本文以筆者曾經演唱過的《包楞調》和《火把節的歡樂》兩首作品為為例,就兩首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唱特色等作分析對比。希望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今后演唱此類花腔作品的歌者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聲樂作品;分析比較;花腔運用;演唱對比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兩首作品的創作背景
(一)人文環境及文化風俗的特點比較
《包楞調》是一首山東民歌。山東民歌歷史悠久,山東人淳樸強悍、熱情幽默的性格特點在山東民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勞動人民淳樸的性情融入到了每一首生活小調和山歌中,形式多樣,流傳廣泛,而率直、粗獷的歌曲則反映了山東勞動人民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堅忍不拔、勇敢拼搏的英雄特質。
(二)《包楞調》作品由來
《包楞調》在山東民間傳播很廣,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傳統藝人的減少,了解它的人也越來越少,會演唱的人也寥寥無幾。直到建國后,我國搶救性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遺產才拯救了一大批面臨失傳的有著寶貴價值的文化遺產。1962年10月,時任成武縣文化館干部的魏傳經在大田集鄉小程樓村采集民歌,聽當地村民提到的周金英擅長唱幾首小曲,于是找到了當時已經65歲的周金英,但第一次的見面并不順利。在魏傳經的堅持努力和不斷交流下,周金英終于唱出了這首被期待已久的歌曲《包楞調》。當時,魏傳經得到成武一中音樂教師孫嘯天的幫助后,一同完善了記譜工作。在經過魏傳經改寫填詞、孫嘯天記譜后,《包楞調》于1963年整理完成,也就是現在為大眾熟知的《包楞調》。我們在驚嘆周金英唱曲水平的同時,更應該銘記這位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英雄魏傳經,是他的獨具慧眼才使得《包楞調》流傳至今,并成為文化瑰寶。
二、兩首作品在演唱上的對比
(一)《包楞調》的演唱特征
《包楞調》這首歌曲來源于生活,與中國傳統民歌《茉莉花》《瀏陽河》這類歌曲都屬于音域不高,朗朗上口的作品,所以易于傳唱。雖然音域不寬,但在演唱情緒、速度上卻有很高的要求,有一定的難度。盡管音域不是很寬,但八度的翻上在快速的節奏中進行,沒有一定的吐字能力是不好唱出效果的,而演唱同音進行的頓音,對聲帶以及氣息的控制也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這首作品在演唱特征上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由于“白楞楞”這一襯詞的頻繁出現,體現了這首歌曲的特有風格,歌曲具有活潑、輕快、動感的藝術特色,在演唱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輕巧、流暢。由名家演唱的《包楞調》中的楞楞楞,高低音調抑揚頓挫,像是明亮清脆的金屬聲,有著極強的穿透力,楞楞楞字字分明,并保持著很強的連貫性。
(二)《火把節的歡樂》的演唱特征
《火把節的歡樂》這首歌曲屬于創作歌曲,可以通過了解彝族火把節來歷及風俗等方式深入領會作品的文化內涵,對情感有整體的把握。比如歌曲中的“賽羅賽”充分體現了彝族的方言特色。在吐字發聲方面,應該輕巧敏捷,聲音要做到輕巧流暢,聲色上做到明亮圓潤,同時,在不同的調性、音區上的強弱,以及曲調體系的形成,節奏的細節變化上都應在有修養的藝術中均衡地表現出來。在用情方面,《火把節的歡樂》成功塑造了彝族火把節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
三、結語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傳統民歌面臨被人遺忘的尷尬局面,因此,對其的研究和推廣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這些民歌時,應該著眼于整個民族音樂的發展,在對藝術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后,歌曲才能得到更廣泛的傳唱。《包楞調》和《火把節的歡樂》分別代表了南北不同的音樂文化,多元化的特點必將為民歌的推廣提供條件。花腔作為一個獨特而被廣泛應用的技巧,在南北民歌里有著截然相反的體現,但它的重要作用始終是毋庸置疑的。希望通過本文的對比研究,對花腔以及民歌給予更廣泛的關注,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更多源動力。
參考文獻
[1]魏俊曉.論《火把節的歡樂》的藝術特征[J].北方音樂,2014.
作者簡介:佟德玉,滿族,河北唐山人,陜西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2011年以專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陜西師范大學。在終南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曾獲唐山市青年歌手大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