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 根據調查問卷研究,現行中職學校技能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教師以及企業需要。為此,我們借鑒電子競技游戲中“闖關”模式,提出中職學校技能訓練闖關教學,并在中職學校電類專業主干課程PLC實訓中進行了實踐和檢驗。技能鑒定、學生技能大賽、教師創新創業比賽、企業滿意度回訪等均表明,闖關教學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特點,成效良好。
[關 鍵 詞] 技能訓練;闖關教學;PLC;成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5-0060-02
一、闖關教學的探索
(一)闖關教學的背景
職教學校教改的任務,是改革現有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達成不相適應的困境。職教教改,必須找準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以現有師資力量、生源質量、場地設備容量為出發點,以培養符合市場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有的放矢地逐步推進。
闖關教學的提出,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為了了解職教教學的現狀,我們以××職高電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該校所在區本地制造加工企業生產經理(廠長)為對象,分別制作了調查問卷。針對學生的調查問卷,設計的題目是:(1)最喜歡的課程內容;(2)最喜歡的實訓課授課方式;(3)當下學習中感到最大的障礙是什么;(4)遇到困難如何解決。針對教師的調查問卷,設計的題目是:(1)目前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多選);(2)認為職教教師應提高哪些能力(多選);(3)是否能夠擔任一體化教學;(4)學生實訓教學效果如何。針對企業的調查問卷,設計的題目是:(1)企業的用工來源;(2)中職學生在企業新員工中所占的比例;(3)中職畢業的新員工存在哪些問題;(4)希望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具有什么特點。
為了提高調查問卷的有效性,我們從該校汽電部教師名冊和學生名冊中各隨機抽取了10%的調查樣本,隨機抽取了10家企業的生產經理(廠長),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112份。通過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1.學生最喜歡學習的課程為專業技能操作(占比70%);最喜歡的授課方式是實訓環境操練(占比42.9%),學生的學習困難集中在基礎差、學習內容多、學習難度大三個方面(占比超過了30%);遇到學習困難時學生通常選擇主動與同學探討、問教師、找其他人疏導、放著再說或者放棄(占比分別為52%、31.6%、24.7%、23.5%)。學生實訓中分別有42%的學生能夠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有35%的學生能夠基本完成任務,還有26.6%的學生在完成實訓任務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課外電路進行操作。
2.教師認為目前提高教學質量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別為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改善實驗實訓條件、改革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占比分別為64%、63.1%、52.3%);教師普遍認為應提高自身的行業企業實踐經驗或行業操作技能(占比分別為75.7%和67.6%);對能夠承擔一體化教學任務,僅有38.7%的教師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3.中職畢業生在樣本企業員工中的占比約20%;對中職畢業新員工存在的問題,共有5家企業選擇眼高手低、動手能力不強、需要重新培養訓練;3家企業選擇角色轉換時間過長,只有2家企業認為中職畢業生能夠較好較快地適應崗位要求;對希望中職畢業生具有哪些優勢,有7家企業希望中職畢業生能夠具備到崗即頂崗的能力,2家企業希望中職畢業生能夠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和研究能力,1家企業認為現有的畢業生已經能夠適應工作的要求。
(二)闖關教學的目標
通過上述樣本分析的結論,我們認為,要實現職教教改的目標,也就是闖關教學的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培養理實一體的教師隊伍。中職教師要能夠既懂理論又懂操作,理論與實訓教學相統一,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提高理論教學的針對性和技能訓練的有效性。
其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普遍對技能訓練有較大的興趣,教師要將教學的內容整合到實訓場地,通過“愛屋及烏”的地點鏈接,實現“樂學”。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優者更優,差者趕超,各有所長,共同進步。
最后,采用用工企業評價標準。就業市場是判定職業教育教學效果的最佳標準。應著力培養學生具備與一線工人同樣的職業素養,使其能夠畢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縮短角色轉換周期。
(三)闖關教學的提出
闖關教學是將教學的內容設計成若干關卡,通過闖關完成教學目標。闖關教學以關卡作為教學的載體,對生產現場的模擬和還原,每個關卡是一項實際的操作任務,通關闖關實現“具體問題”的解決。職業環境的模擬使學生可以在校熟悉實際工作環境,完成從學生到準員工的心理、能力調整和轉變,大幅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適應期”,與現代企業所持有的招錄到崗即能頂崗的員工這一愿望相契合。
闖關教學符合上述教改的目標:首先,符合學生對教師“理實一體”的要求。闖關教學能夠有效提升教師自身專業操作技能,教師和學生為了解決擺在面前的問題,處于“合作”的狀態,變“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傳統模式為“師生互動—闖關晉級”的新模式,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其次,解決了學生“樂學”的難題。闖關教學將理論和技能集中于每一個關卡,使理論、實踐“兩張皮”的現狀得到有效改善。最后,闖關教學符合企業對中職畢業生“上崗即頂崗”的要求。
二、闖關教學的實踐
為了驗證闖關教學的可行性,我們以中職學校電類的主干課程PLC為樣本進行了實踐,實踐的過程如下:
(一)教材整合
闖關教學關鍵的環節是關卡的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傳統教材的整合。我們選擇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姜治臻主編的“PLC項目實訓-FX2N系列”,按照教學大綱和中級工技能鑒定的要求及企業標準,將課程內容整合成關卡。
(二)闖關室布局
為了模擬用工企業的生產現場,我們將闖關室分為練習區、自主學習區和闖關區。這三個區塊為分層次學習、練習和闖關,以及為集中學習、探討提供完整的空間。
功能上,練習區是為操作還不熟練以及闖關失敗的學生提供練習的場所;闖關區主要用來技能闖關;自主學習區供學生使用仿真軟件、觀看視頻、查找網上資料。
(三)闖關教學流程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只不過此時的課堂已與傳統課堂有不同的內涵,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準備。教師制作自主學習任務單,錄制微課、拍攝實訓臺操作演示視頻和宇龍機電控制仿真軟件使用視頻,上傳至網絡平臺;根據上一關卡闖關的情況,選擇三名學生評定員進行課前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是該關卡的操作要點、考核標準等;對作業進行批改,并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以便在上課時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必要的講解。
其次,學生準備。學生的課前準備活動包括理論知識點的熟悉和掌握、技能操作流程的認知和觀摩,根據教師提供的微課和任務單進行自主學習。在完成學習后上傳關卡的作業,并參考視頻進行仿真接線和程序的調試。
2.課上闖關
(1)集中學習
教師的活動。一是展示課前作業,讓學生自己找出問題,并進行修改。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前設計的程序進行優化,包括保護功能和系統的完整性。二是結合常見操作錯誤,對本次闖關的注意事項和操作規范進行強調,并告知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若遇到問題可隨時進入自主學習區觀看視頻,仿真操作,詢問同學或老師。
學生的活動。對教師展示的存在錯誤的作業進行分析討論,并指出錯誤的所在。比如,在第三關PLC控制電動機正反轉中,學生通過討論,發現課前作業的錯誤主要有I/O分配的地址和PLC接線地址不一致、PLC輸出回路未加互鎖等問題。
(2)學生闖關
提供三種闖關方式:直接闖關、先練習再闖關以及先自主學習模擬操作后再闖關。闖關成功者有資格挑戰關卡三“技能拓展關”;超時者需回練習區重新練習,重新闖關;操作錯誤者則要回自主學習區先學習再闖關。兩次操作錯誤,教師專門輔導。
在學生闖關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規范操作,安全監督,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評定員拍攝闖關同學的操作過程,并進行安全操作的監督和指導。
(3)闖關評價
采用包括學生、教師和用工單位在內的個性化、多層次的評價體系。
教師評價。教師結合評定員上傳的操作視頻,對通關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一對一點評,包括接線工藝、程序調試和7S管理等,再結合學生在微信問卷星上的自評進行綜合評價,成績游戲者選定為下次課的評定員,三次擔任評定員可獲得“闖關能手”稱號。課后再將評價結果及時上傳,便于學生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以及與其他同學的差距。
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又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要是通過自我認知,選擇合適自己的闖關方案,是直接闖關,還是先學習再闖關。二是評定員評價,主要是評定員對其他學生的課堂活動做出等級評定。
企業評價。企業評價包括即時評價和長期評價,前者是指通過校企合作模式,聘請與學校具有合作關系(如訂單式教學的訂單單位)業務骨干對學生的闖關作出專業評價;后者是指對學生的跟蹤觀察,包括用人單位的評價和各種技能競賽的評價。
三、闖關教學的成效
實踐表明,闖關教學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和自主研究的環境;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有利于師生之間互動,增進師生友情,優化課堂情境。
就學生而言,該校學生參加初級工、中級工和雙證書的通過率分別為100%、98%、99.3%。近5年,有128名學生在全國“文明風采”決賽中獲獎;120余人在全國、省市級中職學校學生技能大賽中獲獎。
就教師而言,該校共有19名教師取得技師或者高級技師的職業資格證書,占全體電類專業教師的98%。在全國信息大賽和說課比賽中,有兩名教師獲得全國一等獎,一名教師獲得三等獎,在省創新創業比賽中,多次獲得一、二等獎的好成績。
就企業而言,企業的回訪中,不少企業提出,希望能夠推廣闖關教學,培養出更多企業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崔陵.可編程序控制器技術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姜治臻.PLC項目實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美]J·布羅菲.激發學習動機[M].陸怡如,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